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问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当今我国形势严峻,影响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2004 年到2010年,短短的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80万猛增到630万,增幅达125%(见下图);
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导致的事实存在的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三是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相比相对滞后;四是社会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产业结构、资本有机构成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增幅有限;五是教育产业的特殊性和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必然出现教育专业设置滞后,进而导致高校毕业生技能素质与职业领域需求不相适应。以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5年7月份开始的以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等地和省直高等院校的调研结果可以略见一斑,他们的调研结果为:不少高校毕业生职业取向不明朗;认为公务员最为吃香,7.34%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外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民营或私营企业工作;还有14.82%选择了当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几乎没有人愿意从事农业(仅占0.48%);择业区域较单一,“孔雀东南飞”的效应明显;择业途径多样化,市场意识增强;缺乏经验成瓶颈等。所有这些决定了就业问题将是一个长期存在且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场新的战役。可喜的是,我们国家、各级政府、社会各界、高校、毕业生及其家长都群策群力,努力化解就业中的矛盾,齐心协力地解决着就业难问题,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良好的机会。虽然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从一定时期来看,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就业问题将是一场新的战役,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和就业市场主体的高校毕业生,责无旁贷地要在就业战中冲锋陷阵,因此大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解决就业难,一定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其中大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引起内因变化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能为其他一切工作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精神支持,能给其他一切工作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同时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面对现在良好的就业大环境,大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大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紧扣时代脉搏,爱国主义主旋律和择业观、成才观紧密结合
爱国家才能爱社会、爱岗位;爱岗位、爱社会才能真正爱国家,因此,必须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同时加强教育引导,加大强化和实践国强我大、国富我强意识和行为的教育。可以通过爱国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依托班级、社团,充分发挥学生中党员、团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国情校情,以辅导促引导;积极开设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建立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并将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价值观念贯穿学生辅导全过程等,以帮助高校毕业生科学规划择业,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成才观。
二、 思想上高度重视,要充分发挥全社会合力作用,把大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系统工程来做
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思想上高度重视,形成合力。国家、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高校等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国家和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加强和改进就业市场建设,为高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社会各界也要继续为大学毕业生创业大开绿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该建立劳动力人口就业管理机制、预报机制和沟通机制,以有利于建立科学、有序的就业市场;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导师,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能够服务社会的各类人才,要做好就业服务(包括就业服务和信息服务)、就业市场(包括有形和无形市场)开拓等工作,为毕业生创设、搭建有利的环境和平台,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三、 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就业主体地位思想教育
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市场的主体之一,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利于解决就业难。中国在短时间内要走完工业发达国家用几十年时间才完成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之路,这带来的高校毕业生社会地位的急剧变化(即从天之骄子变为普通成员)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性特征等严重影响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因此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尽早摆脱身上的骄气,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就业素质教育和就业实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四、 大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抽象、模糊的,因此,必须把它转化为具体的、清晰的,增强它的可操作性,从而大大提高它的实效性。国家和政府可以进一步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加强和改进就业市场建设,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学校可以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即了解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进度和在择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针对不同毕业生群体进行分类指导,对于就业竞争力较差、存在心理问题、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则进行重点帮扶等,积极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联合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部门,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计划大赛、开设创业课程、建立创业实习基地等,大力提高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五、 建立和健全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执行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决定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六、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二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三是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四是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五是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六是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解决就业难问题是我国面临的挑战,但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全社会的鼎力支持,我们坚信,虽然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导致的事实存在的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三是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相比相对滞后;四是社会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产业结构、资本有机构成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增幅有限;五是教育产业的特殊性和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必然出现教育专业设置滞后,进而导致高校毕业生技能素质与职业领域需求不相适应。以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5年7月份开始的以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等地和省直高等院校的调研结果可以略见一斑,他们的调研结果为:不少高校毕业生职业取向不明朗;认为公务员最为吃香,7.34%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外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民营或私营企业工作;还有14.82%选择了当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几乎没有人愿意从事农业(仅占0.48%);择业区域较单一,“孔雀东南飞”的效应明显;择业途径多样化,市场意识增强;缺乏经验成瓶颈等。所有这些决定了就业问题将是一个长期存在且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场新的战役。可喜的是,我们国家、各级政府、社会各界、高校、毕业生及其家长都群策群力,努力化解就业中的矛盾,齐心协力地解决着就业难问题,为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良好的机会。虽然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从一定时期来看,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就业问题将是一场新的战役,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和就业市场主体的高校毕业生,责无旁贷地要在就业战中冲锋陷阵,因此大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解决就业难,一定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其中大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引起内因变化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能为其他一切工作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精神支持,能给其他一切工作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同时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面对现在良好的就业大环境,大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大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紧扣时代脉搏,爱国主义主旋律和择业观、成才观紧密结合
爱国家才能爱社会、爱岗位;爱岗位、爱社会才能真正爱国家,因此,必须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同时加强教育引导,加大强化和实践国强我大、国富我强意识和行为的教育。可以通过爱国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依托班级、社团,充分发挥学生中党员、团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国情校情,以辅导促引导;积极开设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建立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并将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价值观念贯穿学生辅导全过程等,以帮助高校毕业生科学规划择业,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成才观。
二、 思想上高度重视,要充分发挥全社会合力作用,把大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系统工程来做
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思想上高度重视,形成合力。国家、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高校等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国家和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加强和改进就业市场建设,为高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社会各界也要继续为大学毕业生创业大开绿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该建立劳动力人口就业管理机制、预报机制和沟通机制,以有利于建立科学、有序的就业市场;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导师,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能够服务社会的各类人才,要做好就业服务(包括就业服务和信息服务)、就业市场(包括有形和无形市场)开拓等工作,为毕业生创设、搭建有利的环境和平台,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三、 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就业主体地位思想教育
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市场的主体之一,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利于解决就业难。中国在短时间内要走完工业发达国家用几十年时间才完成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之路,这带来的高校毕业生社会地位的急剧变化(即从天之骄子变为普通成员)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性特征等严重影响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因此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尽早摆脱身上的骄气,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就业素质教育和就业实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四、 大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抽象、模糊的,因此,必须把它转化为具体的、清晰的,增强它的可操作性,从而大大提高它的实效性。国家和政府可以进一步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加强和改进就业市场建设,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学校可以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即了解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进度和在择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针对不同毕业生群体进行分类指导,对于就业竞争力较差、存在心理问题、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则进行重点帮扶等,积极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联合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部门,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计划大赛、开设创业课程、建立创业实习基地等,大力提高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五、 建立和健全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执行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决定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六、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二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三是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四是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五是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六是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解决就业难问题是我国面临的挑战,但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全社会的鼎力支持,我们坚信,虽然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