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心肌梗塞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高发于冬春两季。是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造成心肌持久缺血导致心肌坏死[1]。近年来有逐渐向年青化发展的趋势。发病诱因多见劳累、情绪激动或精神压力过度。临床特点是:起病急、病情发展快、急性期死亡率高,患者随时有心脏骤停的可能。及时抢救,规范护理可以使患者转危为安,顺利度过急性发作期,有效降低死亡率。现回顾性分析我院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资料,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心理护理
心肌梗塞患者及家属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濒死感等不良情绪反应,护士应尽可能和病人保持接触和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病人及家属的焦虑程度,向病人讲明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性,耐心做好解释、安慰工作,向病人讲解心肌梗死的有关知识,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病人的恐惧感。正确对待疾病,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与精神紧张,安定患者情绪。稳定的情绪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疾病的治愈。和家属充分沟通,让患者明白使用监护系统的重要意义,让家属明白急性期不宜探视,以免影响病人休息或造成病人情绪激动。争取患者和家属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各项治疗。
护理中要尊重患者,以和蔼的语言安慰鼓励患者,以友善的态度针对性地解释患者的问题。细心观察了解每个患者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针对不同性格的病人开展个性化的心理护理。
2 病情观察
患者在监护室(ICU)实行24小时心电监护,最初3-5天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护的重点是患者神志、心律、血压、呼吸及其他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烦躁不安、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等症状,及时发现心肌梗塞的前驱症状;严密监测心电示波的改变,及时发现心律的异常表现。若患者心率>110次/分或<60次/分,或者发生频繁的室性早搏(每分钟多于5次),提示患者有心律失常的可能;若发现患者面色苍白、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脉压变小、气促、四肢湿冷、神志障碍、表情淡漠时,应考虑有心源性休克的可能;若发现患者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气短、咳嗽、口唇发绀、喘、咯泡沫痰、舒张期奔马律等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要及时报告医生,迅速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给予积极抢救;使用吗啡、度冷丁等镇静止痛药,注意观察患者呼吸抑制及血压变化情况。
3 基础护理
病室内要保持整洁、干净,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同时要注意病室和室外的环境安静,确保患者休息;患者注意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避免不良事件刺激,防止患者情绪波动;症状控制后鼓励患者在床上做上肢活动,然后逐渐做四肢运动;病情稳定后应早期活动,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并发症或危重患者应适当延长卧床时间;患者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降低,饮食宜清淡,以半量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少食多餐;伴心功能不全者应适当限制钠盐摄入量;保持患者大便通畅,卧床期间应在床上排大小便。避免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脏负担,必要时可予缓泻药。保持1-2天大便一次,必要时做低压清洁灌肠以协助排便。4 对症护理
4.1 吸氧 患者入院后迅速持续给氧,以保护缺血心肌。以每分钟5-6L的氧流量为宜。当患者心肌缺氧状态改善,疼痛减轻,梗塞区周围供氧不足明显改善后,可将氧流量减少到每分钟3-4L吸入。吸氧过程中注意保持导管清洁与通畅,每日及时更换导管。不可自行停氧,不可自行调节氧流量。
4.2 疼痛 剧烈胸痛是最突出的症状,难以忍受,并出现恐惧或濒死感,是促使休克和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因素。这时应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以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同时要指导病人放松,分散注意力。解除疼痛常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常用药有杜冷丁50-100mg或吗啡5-10mg,皮下或肌肉注射。常用的硝酸脂类药,能改善心肌供血,点滴速度不宜過快,应控制在20滴/分,以免加重患者心肌负担,不利于心肌恢复。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疼痛缓解的程度。注意呼吸功能的抑制情况。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有无出血情况[2]。
4.3 溶栓及护理 起病3-6小时内,及时溶栓。遵医嘱使用纤溶酶激活剂(常用药物有尿激酶和链激酶)溶解血栓,通过静脉滴注给药或通过心导管直接冠状动脉内滴注给药,开通阻塞的血管。使用链激酶前应先做皮肤过敏试验。
5 健康教育
5.1 保持良好情绪 恐惧、紧张使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病情。责任护士要和患者加强沟通,取得信任;解释有关疾病的知识、防治措施及预后;避免家属对病人讲述烦恼的事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情绪激动。
5.2 合理饮食 饮食结构应低胆固醇、低盐、低动物脂肪、低热量、低糖,不食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进行适度的体力活动,多餐少食,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5.3 保证休息 一定要严格遵照医嘱,不进行限制性活动,学会缓解工作压力,调整生活方式,放慢生活节奏,保证充足睡眠。
5.4 防止便秘 便秘时大便用力可加重心脏负担。指导病人多吃蔬菜和水果,每天做适量运动,坚持做腹部按摩,必要时使用开塞露或缓泻剂。
5.5 警惕危险因素 使患者认识并防治与冠心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自身疾病加强监护和治疗,自觉戒烟戒酒,适量运动,劳逸结合,避免肥胖。
5.6 坚持定时定量服药,做到每月定期复查一次。保持与医护人员的沟通,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
5.7 随身携带保健盒,内装急救药品。包括硝酸甘油、地西泮、消心痛等,掌握应用方法,紧急时便于应用。平时要定期检查保健盒,确保药物在有效期内。在护理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全面评估,密切观察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病情的变化,及时抢救和护理,可使患者顺利度过急性期,有效地降低死亡率[3]。综合护理干预使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健康教育使病人出院后能坚持服药,定期复查,降低了复发率[4]。
参考文献
[1]支向红,高静.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3):35.
[2]夏泉源.临床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0-282.
[3]于增华,刘丽华,温淑艳,等.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措施及体会[J].哈尔滨医药,2009,29(1):63.
[4]吴翠云.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0):123-124.
1 心理护理
心肌梗塞患者及家属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濒死感等不良情绪反应,护士应尽可能和病人保持接触和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病人及家属的焦虑程度,向病人讲明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性,耐心做好解释、安慰工作,向病人讲解心肌梗死的有关知识,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病人的恐惧感。正确对待疾病,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与精神紧张,安定患者情绪。稳定的情绪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疾病的治愈。和家属充分沟通,让患者明白使用监护系统的重要意义,让家属明白急性期不宜探视,以免影响病人休息或造成病人情绪激动。争取患者和家属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各项治疗。
护理中要尊重患者,以和蔼的语言安慰鼓励患者,以友善的态度针对性地解释患者的问题。细心观察了解每个患者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针对不同性格的病人开展个性化的心理护理。
2 病情观察
患者在监护室(ICU)实行24小时心电监护,最初3-5天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护的重点是患者神志、心律、血压、呼吸及其他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烦躁不安、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等症状,及时发现心肌梗塞的前驱症状;严密监测心电示波的改变,及时发现心律的异常表现。若患者心率>110次/分或<60次/分,或者发生频繁的室性早搏(每分钟多于5次),提示患者有心律失常的可能;若发现患者面色苍白、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脉压变小、气促、四肢湿冷、神志障碍、表情淡漠时,应考虑有心源性休克的可能;若发现患者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气短、咳嗽、口唇发绀、喘、咯泡沫痰、舒张期奔马律等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要及时报告医生,迅速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给予积极抢救;使用吗啡、度冷丁等镇静止痛药,注意观察患者呼吸抑制及血压变化情况。
3 基础护理
病室内要保持整洁、干净,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同时要注意病室和室外的环境安静,确保患者休息;患者注意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避免不良事件刺激,防止患者情绪波动;症状控制后鼓励患者在床上做上肢活动,然后逐渐做四肢运动;病情稳定后应早期活动,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并发症或危重患者应适当延长卧床时间;患者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降低,饮食宜清淡,以半量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少食多餐;伴心功能不全者应适当限制钠盐摄入量;保持患者大便通畅,卧床期间应在床上排大小便。避免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脏负担,必要时可予缓泻药。保持1-2天大便一次,必要时做低压清洁灌肠以协助排便。4 对症护理
4.1 吸氧 患者入院后迅速持续给氧,以保护缺血心肌。以每分钟5-6L的氧流量为宜。当患者心肌缺氧状态改善,疼痛减轻,梗塞区周围供氧不足明显改善后,可将氧流量减少到每分钟3-4L吸入。吸氧过程中注意保持导管清洁与通畅,每日及时更换导管。不可自行停氧,不可自行调节氧流量。
4.2 疼痛 剧烈胸痛是最突出的症状,难以忍受,并出现恐惧或濒死感,是促使休克和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因素。这时应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以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同时要指导病人放松,分散注意力。解除疼痛常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常用药有杜冷丁50-100mg或吗啡5-10mg,皮下或肌肉注射。常用的硝酸脂类药,能改善心肌供血,点滴速度不宜過快,应控制在20滴/分,以免加重患者心肌负担,不利于心肌恢复。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疼痛缓解的程度。注意呼吸功能的抑制情况。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有无出血情况[2]。
4.3 溶栓及护理 起病3-6小时内,及时溶栓。遵医嘱使用纤溶酶激活剂(常用药物有尿激酶和链激酶)溶解血栓,通过静脉滴注给药或通过心导管直接冠状动脉内滴注给药,开通阻塞的血管。使用链激酶前应先做皮肤过敏试验。
5 健康教育
5.1 保持良好情绪 恐惧、紧张使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病情。责任护士要和患者加强沟通,取得信任;解释有关疾病的知识、防治措施及预后;避免家属对病人讲述烦恼的事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情绪激动。
5.2 合理饮食 饮食结构应低胆固醇、低盐、低动物脂肪、低热量、低糖,不食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进行适度的体力活动,多餐少食,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5.3 保证休息 一定要严格遵照医嘱,不进行限制性活动,学会缓解工作压力,调整生活方式,放慢生活节奏,保证充足睡眠。
5.4 防止便秘 便秘时大便用力可加重心脏负担。指导病人多吃蔬菜和水果,每天做适量运动,坚持做腹部按摩,必要时使用开塞露或缓泻剂。
5.5 警惕危险因素 使患者认识并防治与冠心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自身疾病加强监护和治疗,自觉戒烟戒酒,适量运动,劳逸结合,避免肥胖。
5.6 坚持定时定量服药,做到每月定期复查一次。保持与医护人员的沟通,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
5.7 随身携带保健盒,内装急救药品。包括硝酸甘油、地西泮、消心痛等,掌握应用方法,紧急时便于应用。平时要定期检查保健盒,确保药物在有效期内。在护理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全面评估,密切观察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病情的变化,及时抢救和护理,可使患者顺利度过急性期,有效地降低死亡率[3]。综合护理干预使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健康教育使病人出院后能坚持服药,定期复查,降低了复发率[4]。
参考文献
[1]支向红,高静.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3):35.
[2]夏泉源.临床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0-282.
[3]于增华,刘丽华,温淑艳,等.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措施及体会[J].哈尔滨医药,2009,29(1):63.
[4]吴翠云.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0):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