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1_sheng2_wo3_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心肌梗塞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高发于冬春两季。是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造成心肌持久缺血导致心肌坏死[1]。近年来有逐渐向年青化发展的趋势。发病诱因多见劳累、情绪激动或精神压力过度。临床特点是:起病急、病情发展快、急性期死亡率高,患者随时有心脏骤停的可能。及时抢救,规范护理可以使患者转危为安,顺利度过急性发作期,有效降低死亡率。现回顾性分析我院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资料,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心理护理
  心肌梗塞患者及家属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濒死感等不良情绪反应,护士应尽可能和病人保持接触和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病人及家属的焦虑程度,向病人讲明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性,耐心做好解释、安慰工作,向病人讲解心肌梗死的有关知识,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病人的恐惧感。正确对待疾病,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与精神紧张,安定患者情绪。稳定的情绪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疾病的治愈。和家属充分沟通,让患者明白使用监护系统的重要意义,让家属明白急性期不宜探视,以免影响病人休息或造成病人情绪激动。争取患者和家属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各项治疗。
  护理中要尊重患者,以和蔼的语言安慰鼓励患者,以友善的态度针对性地解释患者的问题。细心观察了解每个患者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针对不同性格的病人开展个性化的心理护理。
  2 病情观察
  患者在监护室(ICU)实行24小时心电监护,最初3-5天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护的重点是患者神志、心律、血压、呼吸及其他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烦躁不安、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等症状,及时发现心肌梗塞的前驱症状;严密监测心电示波的改变,及时发现心律的异常表现。若患者心率>110次/分或<60次/分,或者发生频繁的室性早搏(每分钟多于5次),提示患者有心律失常的可能;若发现患者面色苍白、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脉压变小、气促、四肢湿冷、神志障碍、表情淡漠时,应考虑有心源性休克的可能;若发现患者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气短、咳嗽、口唇发绀、喘、咯泡沫痰、舒张期奔马律等心力衰竭的早期症状,要及时报告医生,迅速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给予积极抢救;使用吗啡、度冷丁等镇静止痛药,注意观察患者呼吸抑制及血压变化情况。
  3 基础护理
  病室内要保持整洁、干净,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同时要注意病室和室外的环境安静,确保患者休息;患者注意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避免不良事件刺激,防止患者情绪波动;症状控制后鼓励患者在床上做上肢活动,然后逐渐做四肢运动;病情稳定后应早期活动,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并发症或危重患者应适当延长卧床时间;患者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降低,饮食宜清淡,以半量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少食多餐;伴心功能不全者应适当限制钠盐摄入量;保持患者大便通畅,卧床期间应在床上排大小便。避免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脏负担,必要时可予缓泻药。保持1-2天大便一次,必要时做低压清洁灌肠以协助排便。4 对症护理
  4.1 吸氧 患者入院后迅速持续给氧,以保护缺血心肌。以每分钟5-6L的氧流量为宜。当患者心肌缺氧状态改善,疼痛减轻,梗塞区周围供氧不足明显改善后,可将氧流量减少到每分钟3-4L吸入。吸氧过程中注意保持导管清洁与通畅,每日及时更换导管。不可自行停氧,不可自行调节氧流量。
  4.2 疼痛 剧烈胸痛是最突出的症状,难以忍受,并出现恐惧或濒死感,是促使休克和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因素。这时应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以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同时要指导病人放松,分散注意力。解除疼痛常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常用药有杜冷丁50-100mg或吗啡5-10mg,皮下或肌肉注射。常用的硝酸脂类药,能改善心肌供血,点滴速度不宜過快,应控制在20滴/分,以免加重患者心肌负担,不利于心肌恢复。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疼痛缓解的程度。注意呼吸功能的抑制情况。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有无出血情况[2]。
  4.3 溶栓及护理 起病3-6小时内,及时溶栓。遵医嘱使用纤溶酶激活剂(常用药物有尿激酶和链激酶)溶解血栓,通过静脉滴注给药或通过心导管直接冠状动脉内滴注给药,开通阻塞的血管。使用链激酶前应先做皮肤过敏试验。
  5 健康教育
  5.1 保持良好情绪 恐惧、紧张使心率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病情。责任护士要和患者加强沟通,取得信任;解释有关疾病的知识、防治措施及预后;避免家属对病人讲述烦恼的事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情绪激动。
  5.2 合理饮食 饮食结构应低胆固醇、低盐、低动物脂肪、低热量、低糖,不食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进行适度的体力活动,多餐少食,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5.3 保证休息 一定要严格遵照医嘱,不进行限制性活动,学会缓解工作压力,调整生活方式,放慢生活节奏,保证充足睡眠。
  5.4 防止便秘 便秘时大便用力可加重心脏负担。指导病人多吃蔬菜和水果,每天做适量运动,坚持做腹部按摩,必要时使用开塞露或缓泻剂。
  5.5 警惕危险因素 使患者认识并防治与冠心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自身疾病加强监护和治疗,自觉戒烟戒酒,适量运动,劳逸结合,避免肥胖。
  5.6 坚持定时定量服药,做到每月定期复查一次。保持与医护人员的沟通,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
  5.7 随身携带保健盒,内装急救药品。包括硝酸甘油、地西泮、消心痛等,掌握应用方法,紧急时便于应用。平时要定期检查保健盒,确保药物在有效期内。在护理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全面评估,密切观察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病情的变化,及时抢救和护理,可使患者顺利度过急性期,有效地降低死亡率[3]。综合护理干预使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健康教育使病人出院后能坚持服药,定期复查,降低了复发率[4]。
  参考文献
  [1]支向红,高静.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3):35.
  [2]夏泉源.临床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0-282.
  [3]于增华,刘丽华,温淑艳,等.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措施及体会[J].哈尔滨医药,2009,29(1):63.
  [4]吴翠云.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0):123-124.
其他文献
该文阐述了实现遥测快速处理必要性,说明了系统的组成。详细说明了数据库的设置、数据预处理、数据分路和计算、数据打印绘图等各部分的功能,最后总结了快处理的优势和不足,提出
一、省通信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1、档案目录资源数据库建设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经过十几年升级达标的努力,我省通信各企业档案馆(室)的馆藏档案文件级和专题目录数据库已
通过h值和h’值分时计算,得出2016年1月21日门源Ms6.4级地震序列的h值和h’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根据计算结果判定门源Ms6.4级地震为主震一余震型序列,序列衰减正常;给出地震序列强
通过对察尔汗盐湖盐渍土地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的钻探勘测展开分析,给出特殊地区钻探勘测工作的应对策略和改进意见,如盐渍土钻进方法的选择、土样采取与土样质量、原位测试的注意事项等,对察尔汗盐湖及类似盐渍土地区的钻探工作提供借鉴。
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发出了"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号召,作为高层次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主要手段的档案编研工作,应当适应社会信息化的要求,努力开创新的局面,更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