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历史课程地位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bg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几十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有着深切的体会:历史课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历来被束之高阁,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在一些学校,历史课可以随意被停课,占为它用。而更让历史教师更无奈的是: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课是副科,可有可无;学生家长一听是历史老师反映学生情况,态度也不够热情。
  首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评价一个学生好坏,主要看主科分数的高低。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格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这就让学生认为历史是可有可无的,让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感到困惑与失落;其次,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源头”;再次,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而造成了众人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如何改变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这些现状呢?
  一、提高思想认识
  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宝库,也是人们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一面镜子,因而历史课自然也就成为一门极富生命活力的学科。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乐事。”但历史教育在今日中国教育体系中“功用”有限,从事历史基础教育者的欢乐亦有限。“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龚自珍语),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历史的使命感,历史教师的事业之魂。“历史使人明智”,倘若我们有这样的认识,职业荣誉感就会油然而生。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教育不是讲述陈腐的万年之谷,而是先祖千百万年遗留的人类文化精髓和来自灵魂深处的传统。后来之人,不忘前师之事,要以古鉴今。从而我们就会感到自豪,产生一种敬业精神,不断鞭策和激励自己为完成本职工作而兢兢业业,不因从教“历史”而愧色。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首先,对探究性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需以相适应的学习内容为载体。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以教材为依据,如《人类的起源》、《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等。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基础及注重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其次,教师要勇于接受挑战。对于教师而言,一般对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已驾轻就熟,习以为常。开展探究性学习,对其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有接受挑战的勇气和能力,他们必须具备:新的教育理念,知识更新的能力和善于指导和激励学生探究的能力。第三,利用好校外的教育资源。到目前为止,历史探究性学习在获取资料信息方面还局限于校内图书馆和因特网,尽管图书资料和因特网信息量很大,但毕竟是纸上的、文字的东西为多,实物史料接触较少。因此,做好探究性的学习可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好学生走出校门,到博物馆、展览馆、历史遗迹遗址、名人故居等处去阅读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三、历史陶冶情操
  让孩子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发古之幽情,而是通过所学的历史,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历史的记忆是认识、了解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自己与全人类之间的联系。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一链条上的一环,人类历史上的善与恶时刻都影响着我们,而我们的现状也将在未来影响我们的后代。无史之人如同无根之树,漠视自己的根和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就不会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共同的社会意识。
  当今社会人文素质每况愈下,塑造人格国格的任务刻不容缓。而历史作为社会的教科书,不仅以其所传授的历史知识担负着文化教育的任务,而且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本闪耀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历史见证,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爱国思想和爱国行动的实录。展开世界历史,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册。历史上众多的光辉典范,如: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马克思花了四十年写下了《资本论》;毛泽东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等,无不激励着孩子确立与调整自己的人格观,完善与守成自己的人格观。当然,人格的重铸要经过长时间的学、思、行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才能使思想和言行融合,内里与外表完善统一,从而达到道德修养、完善人格的最高境界。
  当然要改变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还有诸方面需要研究和探讨,不过最重要的条件,笔者认为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学观念的转化。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抱着“学历史陶冶情操”这一功在千秋的理想,我们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其他文献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逐渐被广泛运用,但现在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大多数是形式大于实效,课堂气氛表面上是沸沸扬扬,而这些小组活动并没有对问题进行实质性研究,只是形式上的简单应答,活动的效益很低,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有鉴于此,教师应寻找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策略和有效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小组合作学习氛
猫和老鼠  福建省安溪县第六小学二年级(1)班 黄梓昕  有一天晚上,银白的月光洒向大地,几颗调皮的星星在空中眨着眼睛,一只小猫饿极了,它东张西望地寻找食物,突然一只老鼠从东门的老鼠洞跑了进去,小猫想:这么肥的老鼠我怎么能错过呢?可是老鼠洞太小了,怎么办呢?小猫胡须一动想出了一个声东击西的好办法,于是一场“猫鼠大战”的好戏就开始了。小猫先用录音机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然后把录音机放在东门,按了一下按
著名剧作家陈汉元说:“90分钟的好电影应该有27个兴奋点……一些海外的电视剧先不说其思想如何,但它在50分钟内必定有很多兴奋点,使人愿意看下去。”心理学告诉我们,兴奋是脑神经在外部或内部刺激下激发的较活跃的神经系统,课堂教学的兴奋,主要表现为视听觉的兴奋,以及由视听觉神经传导引起的认识和记忆等中枢神经的兴奋,课堂教学的兴奋主要强调高潮和高潮的持续,以及有消退(抑制)后的再次激发,所以刺激不仅要强,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P2《数一数》。  教学目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并列出相应的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根据具体情境列连加算式。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相同加数及个数的含义。
吹泡泡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城厢中心小学 廖丽君  在一个晴朗的中午,我们四年1班举行了一个吹泡泡的游戏。游戏地点是在操场上。  我们拿着自己制作的泡泡水来到操场上,一声令下,泡泡水要开始运转了。我吹的泡泡有着五色的浮光,圆圆的,有时会分散成几个小泡泡,十分令人喜爱。  王老师的泡泡吹的是又大又美,简直就是“天女散泡”。让同学们时不时都会发出惊叹的叫声。  泡泡是我们吹出来的,我们希望它飞越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