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孩子怎样爱上读书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l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 几年前,日本就感受到了新媒体对读书的冲击,电视、视频和网络等信息媒体的发展与普及使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幼儿期应该开始培养的读书习惯难以形成,“远离读书”的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课题。
  让孩子读书是法律
  日本的“全国学校图书馆协会”在2002年对中小学生的读书情况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一个月的平均读书册数,小学生是7.5册,初中生是2.5册,高中生是1.5册。一本书都不读的学生,小学生有9%,中学生有33%,高中生有56%。也就是说,中学以后的读书量明显在减少。为此,日本从政府到社会都深感促使孩子读书迫在眉睫,于是开始更加重视为孩子们开展各种读书活动。
  通过议员立案,2001年12月,日本颁布了《促进孩子读书活动的相关法律》。其中规定,每年的4月23日为“孩子读书日”。这里的“孩子”指的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配合法律,紧接着又制订和实施了有关孩子读书活动的基本规划,明确了国家和地方,以及承办读书活动的民间团体、孩子父母要各负其责。
  日本的“读给你听”活动
  我的儿子和女儿都是从小学开始在日本上学。我是媒体出身,所以对孩子在日本的基础教育一直持续用客观的视角去观察、跟踪和记录。
  儿子在日本国立小学读六年级的时候,学校有一个特殊活动,就是利用午餐后到下午上课之间的20分钟“听书”,由志愿者妈妈读书,在日本叫“读给你听”。国际班学生普遍日语水平低于本地学生,这样的活动可以学日语,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有海外背景的孩子能够补习本地孩子从幼儿期开始通过读书获得的感知和认识。女儿在东京的公立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天早上到校后的20分钟是“读给你听”时间,这是图书馆和书店管理员的志愿者活动,且通常在孩子放学以后的时间组织小小读书会,吸引附近的孩子们对阅读产生兴趣。我也带去过一些中国的图画书,做读书志愿者,给孩子们用日语讲中国故事。
  不同年龄有不同的书单
  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书单,各地教委制订幼儿、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等的必读书单,发行“打开心扉56本书”等主题的小册子,通过学校发到学生手里。这些书在学校图书馆、居住地区的图书馆等都可以借阅,每个公交车站附近也不止一家书店。
  儿子喜欢漫画,在中国看过所有译成中文的日本漫画书。但到了日本以后发现,他居然不知道一年级小学生用于比喻的漫画人物。于是,他开始从一年级孩子的流行书补习阅读。记得他是从初中才开始读日文小说的,但日本孩子实际是从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完全读文字书了。
  女儿在公立小学的时候,学生都有学校图书馆借书卡,每周规定了各年级的轮流借书日。公立小学都是本地孩子,没有儿子所在国立小学那种针对国际生的日语学习条件,但女儿对借书很热心,放学以后几乎都会去图书馆,直到6点离校。后来女儿还做了图书委员,在学校开展读书季活动时,自制宣传海报,并亲手把宣传单发到所有学生手里。
  儿子和女儿所处的读书环境并非颁布促进孩子读书的法律之后才形成,我也完全没有感觉孩子读书因新媒体的冲击而减少,反而是他们到日本之后,读书机会更多了。
  政府推动孩子读书的措施
  在日本,倡导孩子读书没有停留在口号上,相当于中国教育部的日本文部省从2004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孩子读书的具体措施,从针对家庭、居住地和学校,到建设和充实读书条件,增加圖书馆藏书购置费等。
  在家庭教育方面,日本有关部门制作和颁发《新家庭教育手册》,为幼儿和中小学生父母讲述“读给你听”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孩子父母提供学习教育的机会。学校定期发来地区教委的《教育报》,通过学生转交给家长阅读。每期《教育报》都有促进读书的相关内容。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开展读书活动,形成了学校、居住区、家庭一体化的促进读书环境。
  (谭琦)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问:儿子的高考成绩很不理想,但他的发小考得很好。老公训他:“你看人家,你怎么就不能跟人家学学?”儿子气哭了。老公看孩子哭了,自顾自地刷起了抖音,不再理孩子。我们碌碌无为,一生就这样了,可孩子的路还长,我想让他好好学习,东山再起,请问该怎么办?  秀丽  答:事实上,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孩子之所以优秀,很大一部分原因在家庭。  2019年,有媒體采访了全国68位高考状元,发现这些高考
在许多父母看来,宝宝依赖父母,显得很乖,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不那么依赖父母的宝宝,成天调皮捣蛋,反倒显得不正常,有多动症之嫌。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度,宝宝依赖父母一旦过度,就不再是乖,而是一种病,至少是病的雏形。这种病的名字叫“依赖性人格障碍”。所以,父母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内向气质能改善  【案例】  庆庆是一个害羞的4岁女孩,平时少言寡语,只愿意跟妈妈待在一起,显得十分乖。但是,她的乖似乎过了
问:几天前,我参加家长会,一个学霸的妈妈上台讲话。她一张口就说:“其实,我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分数并不重要……”话音未落,周围就“嘘”声一片。我坐在台下,心有所感。请问,分数到底重要不重要?  答:只有学霸的妈妈才说分数不重要。  我们先来看看,分数到底决定了什么?  幼升小,重点小学是7.5%的入学率;小升初,重点初中是4%的入学率;高考,一线城市的“双一流”大学一般是13.
当我们谈论“给孩子力量”的时候,我们要谈论些什么呢?其实,“给孩子力量”不是一个很大很空的话题,它就在我们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里。如果在平时的一件件小事中,父母能做个有心人,注意随时给予孩子力量,孩子的内心就会逐渐变得强大,就会从父母的关注、尊重、理解中获得巨大的力量。  上周末我和俊爸带俊弟一起去售楼部看房子。售楼部装修得很豪华,前台小姐也彬彬有礼,看到我们,立马热情地上来递给我和俊爸一人一瓶矿泉
棍棒之下出孝子吗  沙先生是一家机械制造厂的金属铸造工程师。他精通业务,为人和善,是厂里出了名的老好人。但谁也没想到,前不久的一天晚上,他居然因打孩子被派出所民警带走。尽管第二天早晨他就被放了出来,没耽误上班,但街坊邻居的指指点点让他感觉非常丢人。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派出所将处理意见通报了机械厂,要求机械厂领导负责监督沙先生接受心理咨询,并定期写出汇报。  沙先生走进我的咨询室时,满脸通红,语气里
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歌德  对“错误”认识的最大错误  镜头一:课代表把数学作业发回来,乐乐拿到手后,直接翻到最后,看老师有没有判“优”。如果判了,他心头一喜;如果没判,他嘴巴一噘,一把将作业塞进书包。有时,他感觉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不好,心里有了预判,看都不看就把作业收起来,即便上面有红叉也不想看。  镜头二:小颖每次考试,
谁都想有优越感  焦女士是珠海市横琴新区的一位建筑工程师,丈夫与她同单位、同行,女儿小贻今年14岁,上初中二年级。三口之家经济条件较好,看上去幸福美满,但最近焦女士发现小贻心态有点不对劲,学习上有偏科迹象。为防患于未然,她经人介绍找到我咨询。  “我发现小贻有不健康的优越感。”一见面,焦女士就开门见山,“她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成绩很好,而且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接受奥数培训,还曾经入选过学校的奥数集训
家庭教育中,亲子冲突在所在免,尤其在孩子的青春期,家里闹得鸡飞狗跳不是稀罕事,但像著名演员王志飞与儿子王也的那种闹法实属少见。王志飞如何面对父子大战?他能挽回儿子的心吗?他没有成算,因为他像许多读者一样,是第一次做父亲。  王志飞29岁那年有了儿子王也。他拍戏繁忙,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片场,与儿子的相处时间少之又少,加上父子俩都属于内向型性格,交流就更少了,所以,每次回到家,王志飞总觉得和儿子隔着
10岁的方泽涛在父母陪伴下来接受心理咨询,原因是他越来越厌学,一进教室就如坐针毡,根本无法坚持上课,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方泽涛的父亲说:“他猴子屁股坐不牢,从一年级就成绩差。我们忙于做生意对他关心不够。我原想男孩子比较晚熟,實在不行让他留一级。可是没想到,从今年开始他根本在教室里坐不住,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学校建议他休学,我们才意识到问题很严重。”  方泽涛的母亲则抽泣着说:“我已经放下所有的工作
“谢谢爸爸给我留面子,我不会再让你丢脸!”  我儿子小凡上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次家长会我和妻子一起去参加了。  家长会上,班主任表扬了期末考试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没有小凡。我和妻子相视皱眉:小凡以前的成绩不错,没有出过前五名,这次是怎么了?  正当我和妻子疑惑的时候,班主任用恨铁不成钢的口气说:“本次考试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事故!胡小凡同学本来是班里的尖子生,在数学考试中已做的题目未失一分,可令人惋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