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南昌市配合新课标使用的人教版数学实验教材,由始至终洋溢着新理念、新思想,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为配合实验教材的推广,我认为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视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1)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2)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他们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注意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鼓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在学习相反数的概念时,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找朋友”的游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把事先准备好的配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卡片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同学找到自己的卡片上相应的朋友后,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卡片上的朋友,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活动,学习兴趣大增,学生便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一系列的知识。
三、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例如,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对称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调查有关对称的图形问题。在教学中,我又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所收集到的各种各样有关图形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发掘图形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攻关,最后选派一些同学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密切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题框,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做到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我相信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提高与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八中学)
□责任编辑:包韬略
一、重视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1)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2)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他们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注意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鼓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在学习相反数的概念时,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找朋友”的游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把事先准备好的配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卡片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同学找到自己的卡片上相应的朋友后,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卡片上的朋友,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活动,学习兴趣大增,学生便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一系列的知识。
三、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例如,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对称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调查有关对称的图形问题。在教学中,我又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所收集到的各种各样有关图形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发掘图形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攻关,最后选派一些同学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密切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题框,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做到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我相信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提高与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八中学)
□责任编辑:包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