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当前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初中化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出发,就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体会,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教师应怎样帮助学生学好化学的几点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培养学习兴趣;做好化学实验;培养良好的化学科学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努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怎样才能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倍受同仁们的关注,下面就我的工作經验谈谈几点教学中具体的做法: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当然,兴趣的培养在于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学习,让学生能长久地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到多姿多彩的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教师要注意上好入门课(即初中的第一堂化学课),化学科和其他科目一样,初中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总存在种种好奇的心,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认真备课,要设置许多问题促动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提问,同时要创设具有新意的情景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比如介绍铁的冶炼和瓷器的制造等学生熟悉的例子来引出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近现代的药物合成,人们衣食住行等领域的工具材料也是化学工艺,以及目前全世界提得最响的新材料的合成、环保的防治措施等也离开化学学科的参与。从而使学生既能体会到化学课的趣味性,也能理解化学课的重要性。致使他们在一开始接触化学的时候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老师们应该想到学生的兴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及基本概念时,学生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会使学生原有兴趣消失,此时体现出的不是师傅领入门,修行在个人。取而代之的是师傅要帮助徒儿修行,也就是教师要有耐心跟踪辅导学生,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注重收集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素材创设问题情景、故事情景、魔鬼小实验等造成悬念,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学习“离子”的知识时,采取朗读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从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进而学生理解离子就降低了难度和乏味。这样就既能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导学生突破了化学的难点。
其次,做好化学实验是学生学好化学的中心环节。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在处理实验内容时,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素养中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尽可能创造条件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实验真正成为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舞台。这就要做到:
第一、做好教学讲授的配套工作课堂演示实验。众所周知,学生天真活泼、求知欲强,什么都想学,而且学生的模仿能力也很强,可塑性大,因此,教师的每时每刻都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为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教师要先做到,凡是不让学生做的事,教师必须带头遵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特别重视常规演示实验,在每次的演示中保证做到: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要规范,保证让全班同学看清、看懂,从而发挥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
第二、必须处理好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关系,它们之间没有主次好轻重之别。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将给学生造成很大的缺陷,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教师除应做好每一个课堂演示实验外,还应该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会他们如何观察,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观察和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避免只看热闹、不看门道的不良习惯。在这方面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
1、每一个学生必做的实验,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应现场指导,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实验采取及时提问、出思考题等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答疑难,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观察现象更仔细,实验的兴趣更浓厚。
2、鼓励和指导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比如:九年级化学讲到NaOH的性质时,课后有叶脉书签制备的小实验,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叶脉比较粗壮的叶片)然后课外活动时间在实验室中按小组进行制作书签,并实行好友间的互赠活动。这种措施,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学生不但理解深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避免了教师一人讲解或演示,学生被动听看的局面。
最后,具有良好的化学科学素养是学好化学的保障。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众人皆知,任何学习过程都是复杂而艰辛的,难免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和挫折,如深奥的原理难以理解,习题难懂难做、不良情绪的干扰等。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强的学习意志是不可能取得优秀成绩的。加里宁曾说过:”我没有看到一门不能教育青年热爱祖国,并培养他们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当然化学也不例外,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在市场经济和突飞猛进的信息化时代条件下的今天,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如果不“会学”就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在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应结合教学内容、化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比如设计一项对周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任务,让学生长期坚持去做以及结合化学史教学介绍有关科学研究工作者为人类进步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优秀品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道理。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教育者要更新教育理念,严禁笃学、与时俱进、努力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热爱和关心学生的成长,用自己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完美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和陶冶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培养学习兴趣;做好化学实验;培养良好的化学科学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努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怎样才能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倍受同仁们的关注,下面就我的工作經验谈谈几点教学中具体的做法: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当然,兴趣的培养在于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学习,让学生能长久地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到多姿多彩的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教师要注意上好入门课(即初中的第一堂化学课),化学科和其他科目一样,初中生第一次上化学课总存在种种好奇的心,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认真备课,要设置许多问题促动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提问,同时要创设具有新意的情景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比如介绍铁的冶炼和瓷器的制造等学生熟悉的例子来引出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近现代的药物合成,人们衣食住行等领域的工具材料也是化学工艺,以及目前全世界提得最响的新材料的合成、环保的防治措施等也离开化学学科的参与。从而使学生既能体会到化学课的趣味性,也能理解化学课的重要性。致使他们在一开始接触化学的时候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老师们应该想到学生的兴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及基本概念时,学生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会使学生原有兴趣消失,此时体现出的不是师傅领入门,修行在个人。取而代之的是师傅要帮助徒儿修行,也就是教师要有耐心跟踪辅导学生,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注重收集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素材创设问题情景、故事情景、魔鬼小实验等造成悬念,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学习“离子”的知识时,采取朗读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从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进而学生理解离子就降低了难度和乏味。这样就既能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导学生突破了化学的难点。
其次,做好化学实验是学生学好化学的中心环节。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在处理实验内容时,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素养中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尽可能创造条件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实验真正成为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舞台。这就要做到:
第一、做好教学讲授的配套工作课堂演示实验。众所周知,学生天真活泼、求知欲强,什么都想学,而且学生的模仿能力也很强,可塑性大,因此,教师的每时每刻都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为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教师要先做到,凡是不让学生做的事,教师必须带头遵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特别重视常规演示实验,在每次的演示中保证做到: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要规范,保证让全班同学看清、看懂,从而发挥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
第二、必须处理好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关系,它们之间没有主次好轻重之别。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将给学生造成很大的缺陷,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教师除应做好每一个课堂演示实验外,还应该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会他们如何观察,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观察和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避免只看热闹、不看门道的不良习惯。在这方面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
1、每一个学生必做的实验,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应现场指导,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实验采取及时提问、出思考题等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解答疑难,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观察现象更仔细,实验的兴趣更浓厚。
2、鼓励和指导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比如:九年级化学讲到NaOH的性质时,课后有叶脉书签制备的小实验,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叶脉比较粗壮的叶片)然后课外活动时间在实验室中按小组进行制作书签,并实行好友间的互赠活动。这种措施,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学生不但理解深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避免了教师一人讲解或演示,学生被动听看的局面。
最后,具有良好的化学科学素养是学好化学的保障。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众人皆知,任何学习过程都是复杂而艰辛的,难免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和挫折,如深奥的原理难以理解,习题难懂难做、不良情绪的干扰等。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强的学习意志是不可能取得优秀成绩的。加里宁曾说过:”我没有看到一门不能教育青年热爱祖国,并培养他们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当然化学也不例外,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在市场经济和突飞猛进的信息化时代条件下的今天,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如果不“会学”就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在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应结合教学内容、化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比如设计一项对周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任务,让学生长期坚持去做以及结合化学史教学介绍有关科学研究工作者为人类进步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优秀品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道理。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教育者要更新教育理念,严禁笃学、与时俱进、努力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热爱和关心学生的成长,用自己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完美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和陶冶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