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家校共育的策略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lix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建立关系”是家校共育的起点;那么,“提供支持”是带动农村家长成长的发展点;“找到归属”则是家长充分融入班集体的关键点。三阶共建,搭建丰富而生动的互动平台,共享教育资源,逐渐形成班集体强有力的教育场,最终实现家长、老师、孩子的共同成长。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長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素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个性、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因此,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是教育应涵盖的一项重要内容。
  笔者从城区学校调往农村学校交流支教,接触一段时间后发现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很少,班级群也基本都是询问作业内容、格式之类的问题,很少谈及教育子女的事或是班级工作的事。相处一学期后,我发现班级的这些孩子虽然外显的综合实力比不上城区的孩子,但是他们内在的发展潜力并不比城区的孩子弱。之所以有差距,是因为他们享受到的家庭教育资源是截然不同的。据我了解,大部分城区学校的孩子接受过早教,课后参加过各种培训班,而且家长日常也陪伴孩子阅读。农村学校的孩子大部分属于自由式成长,家长对孩子的规划、引导不多。以笔者所教的班级为例,家长的学历普遍不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也受限,另外生计压力大,家长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辅导孩子,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就完事了。所以在农村学校,很多孩子的家庭教育是缺失的,很多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也是陌生的,家庭与学校的关系是脱节的。
  如何在农村学校激活家校合作共育的活力,构筑家校融合新景象?班主任要有积极的意识,大胆践行,用务实的行动突破农村家庭教育被动的现状,寻找家校合作的多维路径,促进家校共赢。
  一、建立关系,激活合作意识
  家校共育的前提是家校之间要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先有良好的家校关系,才能顺利开展家校合作,真正抵达家校共育的目的。人与人相处,关系决定后续相处模式。彼此信任,所有问题都好解决;关系僵硬,相互合作也只是表面功夫,达不到实质性的共育。
  农村学校的家长和城区学校的家长不同,他们很少主动来学校交流,与老师的关系更趋向于保守。若家校之间是两条平行线的关系,何谈共育?所以笔者接手这一届学生,开展家校合作的第一步工作,就是与家长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具体落实在一个“懂”字,只有让家长懂老师的心意,他们才会放心大胆来学校交流,才能取得彼此的信任和支持。
  其一,懂带班思路。把学校的教育、孩子的班级生活亮在家长面前,消除他们对学校的陌生感,因了解增添亲切感。第一次家长会上,笔者重点向家长宣讲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路,介绍了班级文化的标识图,让家长明白班级的培养目标,也让家长明白目标的实现需要共同的参与和努力。在日常班级生活中,通过微信群、家访、书信等形式,向家长播报班级活动;主动创设机会与家长交流,邀请家长参与班级成长建设;向家长示好,如感谢某某家长的付出,这次有您,班级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在互动中拉近了家长与班级的关系,激活共同参与的意识。
  其二,懂教师用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当家长看到老师全心全意为班级付出、为孩子付出,他们的内心会认可你、信任你。与孩子相处,我习惯把日常的点滴记录在班级公众号“俞班那些事”中,透过这些微镜头,家长能看到孩子的校园生活,能感受到学校、老师为了教育孩子付出的努力,特别是看到写自家孩子的文章,家长会格外的兴奋、感动。值得高兴的是,有几位家长也开始为孩子写成长日记,偶尔也会主动发几篇过来。农村的家长质朴,虽然一开始不善交谈,但是当他们一旦与你亲近,便会敞开心扉与你交流,信任、支持学校的工作。
  一、提供支持,更新教育观念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最好的方法是家长的自我认识、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提高家校合作的质量不是靠共同开展几次活动,而是要帮助家长提升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很多农村学校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平时学习的机会也少,交流的时候经常听到: “俞老师,我们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教育是一门艺术,家长唯有提升自己,才能提高教育的智慧。
  为此,笔者启动了“3 1”家长互动课程,即“一周一本亲子读物推广”“一月一次主题沙龙交流”“一学期一次专家引领”,外加“联合家访”,融自主阅读、相互交流、专家引领、实地考察为一体,多形式、多渠道促进家长开展学习活动。
  “一周一本亲子读物推广”,考虑到农村家长没有买书的习惯,每周一,笔者在班级群里推荐一本电子书,家长只要识别二维码,就可以打开阅读,非常便捷。一开始参与阅读的家长并不多,群里偶尔有两三位家长发几句读后感想,我就抓住时机与他们展开交流,慢慢地围观的家长就多了,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
  “一月一次主题沙龙交流”,沙龙活动自愿参加,每次报名的人数不超过12人,限定人数是为了让每一位参与的家长都有机会发言。地点在教室,偶尔也去有情调的茶室,渲染交流的气氛。沙龙形式自由,不给家长任何压力,交流的话题有关于阅读的,有来自生活的,小范围的相互交流探讨是最能促进思考和成长的。
  “一学期一次专家引领”,这由学校的家长课堂安排,邀请亲子教育专家开设一堂专题报告,引领家长更新、提升家庭教育理念。听完讲座后,笔者会在群里组织家长讨论一番,尽可能让家长把讲座的内容与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发挥日常的指导作用。
  “联合家访”,针对部分育儿存有较大困惑的家长,邀请他们一起参与家访活动,走进经验丰富的家庭进行交流。如走进郑俊浩家庭,当郑妈妈捧出记录孩子成长的三本册子,同去的家长连连赞叹,原来“别人家的孩子”是因为有“别人家的妈妈”才如此优秀。通过实地考察,更能让家长身临其境地感受优秀家庭的教育氛围,学到优秀家长日常育儿的经验做法。
  三、找到归属,体验共育价值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 “归属和爱”是人重要的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家长若能找到集体的归属感,得到老师、同学、其他家长的接受、尊重和认可,感觉自己就是学校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合作中就能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在此心理下形成的家校合作,才是平等的、共享的、互利的合作,进而使共育的力量趋向最大化。   归属感的形成具有多向度和多层次性,是一个由浅入深、渐进互动的过程。家长归属感的培养是在与学校、班级的交往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如上文阐述的一、二两点都在此范畴内。当家长认可这个集体,愿意参与集体的活动,他们与集体互动交往的过程中,才能体验到合作共育的价值,包括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家庭亲子关系的改善,与老师、其他家长建立友好和善的交往氛围,等等。实现这一步,笔者主要依托的是班级的亲子课程——爸妈小课堂。
  或许有老师会质疑:农村学校亲子课堂能开展起来吗?笔者经过实践证明可行,并总结了三点经验:第一,亲子课程的开设要有前置工作的铺垫;第二,寻找农村家长身上的教育资源,开发有农村特色的亲子课程;第三,涟漪式扩展运作,由内而外一层一层扩大受众面,一部分家长先做起来,做出成绩了,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家长参与。
  例如,班级的“一亩三分田”亲子课堂,挖掘家长农耕教育资源,在班级的一块自留田上做文章。一学期有五批家长走进学校,现场手把手教孩子们开垦农田、播撒种子、日常维护和收割蔬菜。不管孩子们遇到什么问题,他们总能凭借自己的经验给出答案,常常会赢得孩子们的赞美:“叔叔,你种菜的知识好丰富!”“哇!叔叔这个你也懂呀!”家长们日常也很少听到夸赞,自然心生欢喜,更愿意教他们。孩子在“一亩三分田”课堂上体验了蔬菜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之后又参加了延伸活动,如孩子们把收获的蔬菜送给老师,在家长的指导下炒菜,和家长一起把收获的豌豆做成包子馅,等等。亲子课堂,对孩子来说很新鲜又长知识,对家长来说同样新鲜,走进学校体验到了不一样的亲子相处方式,同时也为孩子的成长而高兴。
  又如,校外的“家庭联谊”亲子活动,将亲子活动拓展為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联谊,共同组织校外的拓展活动。活动由爸妈智囊团牵头,拟订方案后在家长群公布,家长自愿报名参加,这一活动形式深受家长和学生喜欢。如一起春游野炊,一起驱车采摘,一起参加公益活动,等等。家长们凑在一起交流生活,谈论孩子,感受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和亲子关系。
  如果说, “建立关系”是家校共育的起点;那么, “提供支持”是带动农村家长成长的发展点;“找到归属”则是家长充分融入班集体的关键点。三阶共建,搭建丰富而生动的互动平台,共享教育资源,逐渐形成班集体强有力的教育场,最终实现家长、老师、孩子的共同成长。
  【俞芬,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江口小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 孙格格
其他文献
学校归属感(School belonging)是指学生对在学校环境中被他人(老师和同学)接受、尊重、包容和鼓励,并感到自己是学校生活和活动中重要的一分子的感觉。以往已有不少研究证明了学校归属感对学生学业成绩提升的正面功效,但最近斯坦福大學开展的一项研究则揭示了其中更复杂的机制。在这次从2016年开始实施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来自教师的尊重是学生产生学校归属感的最重要的来源。在访谈中,学生们表示,
宝宝来了个突然袭击    出场家庭小档案:  出场家庭小档案:  妈妈刘红义,宝宝胡宇轩(小名旺仔)  宝宝出生时间:2006 年6 月24 日  宝宝出生时体重3.4kg,身长49cm    预产期当天毫无动静  2006 年6 月22 日,本来应该是个惊心动魄的日子,而我却没有任何反应。到医院作了例行检查,医生按按我的肚子说:“胎儿还没入盆,你自己生恐怕很困难了,最好准备做手术。”我有些不甘心
“自得”,出自《孟子·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浸润“自得”思想的教育就在于内心不断进行深入的、多层次的学习加工、反思提升,以达到精深博大、运用自如的境界。故“自得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育人为根本宗旨,主张自我的主体性,张扬个体的创造性,强调亲身的体验性,强化个人的反思性,最终达成与万物浑
蚊虫叮咬,起痱子、疹子……夏天,各种皮肤不适都会找上门来。怎样让宝宝远离这些皮肤困扰?听听专家怎么说。    防蚊最好用蚊帐    Q我家宝宝2 个月,晚上睡觉都用蚊帐了,但脸上还是被叮了几个包。请问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防止宝宝被蚊子叮咬?可以用六神花露水吗?现在市面上有些电子驱蚊器(据说是用声音驱蚊,人听不到的)对宝宝有影响吗?  孩子太小,不建议用六神花露水。据我所知, 电子驱蚊器分两种:一种是利
有了宝宝之后,妈妈们在化妆方面都变得格外小心。因为这时候小宝宝绝对是第一位的!那么,从化妆品的选用到化妆的细节具体有哪些变化呢?先看看下面几位妈妈的说法吧!    妈妈Nancy,宝宝悠悠、轩轩2岁  在怀孕之前,我是一个不化妆就不能出门的人。但是怀孕期间,我一直忍着不化妆。现在,是每天上班的时候化妆,回到家以后就全洗掉了。带孩子出去玩时,我只画眉毛,其他的比如粉底、粉饼、口红都尽量不用。因为,和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化浪潮的不断翻涌,我们越来越被裹挟在快速、虚拟、碎片化的生活之中。我们的身体、思维和情绪长期处于波动之中,内心很难安静下来,紧张、盲从、迷茫、激动等各种感觉和选择充斥着我们,尤其是对于青少年,他们似乎更缺少一种可以让身心得到平静的方式。  仪式能令我们在自由和秩序、紧张和平淡之间找寻到一种平衡,更有意识地去感受、珍惜、记忆、创造生活和生命中的特殊时刻。  一、仪式及其德
中国德育:据了解,贵局于2019年组织全区中小学校召开了以“涵养优良家风,培育文明家庭”为主题的德育工作会议,正式拉开了航空港实验区新文明家风培育、新文明家庭建设活动的序幕。请问贵局为何如此重视家风建设,此举和妇联等部门开展的培育好家风、争做好家庭活动有何区别?  刘书林:我们之所以在全区组织开展新文明家风培育、新文明家庭建设这一活动,主要是从以下几点来考虑的。  从国家层面上讲,习近平总书记曾强
韩国教育部为了给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创业家精神课程,从2015年开始运营创业体验教育网站,此网站用于支援学生创业社团的运营。本次创业体验教育网站的更新项目增加了学生可以直接或间接体验创业过程的功能,如市场分析、网上项目说明会、虚拟众筹、虚拟市场等。  在“市场分析”功能中,学生可以针对虚拟消费者群体进行市场分析,例如进行消费需求调查和满意度调查等,以便学生选择自己的创业品种或改善创业思路。通过“网上项
“作为语文老师,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备课时做好预设,阅读教学时,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和品格熏陶。写字教学中也蕴含着育人因子,学生在一点一横一撇一捺的启承转折中感受祖国汉字的美感;在描红临摹的练字过程中,培养一丝不苟的做事做人态度。作文教学,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之美,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感,情之所动,言之所至。综合实践活动更是德育的好途径,搜集春联、环保调
睡眠时间没有达标,会影响生长发育吗?一定要让宝宝睡午觉吗?他为什么一定要开着灯睡觉?半夜里,他总喜欢爬到大床上来该怎么办?    指导专家/王惠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儿童保健部主任)  作为父母,你可能正被小宝贝各种各样的睡眠问题困扰着,而有关宝宝睡眠的各种各样的说法也让你越来越焦虑。没关系,我们为你请来了睡眠问题的权威专家,来帮你解决宝宝睡眠的典型问题。    宝宝睡眠的7种错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