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真的会讲话吗?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orpiok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疑问:“刘邦和项羽在宴上的对话,明显是胡言乱语,不合逻辑。比如刘邦一会称自己是臣,称项羽为将军;后面又说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称项羽为项王,前后不一致啊?”“哪里看出不合情理?”我问。学生这样回答:“既然称自己为臣,那称项羽应为大王,怎么会称将军?再说当时两人都是起义军领袖,地位也差不多,怎么会称自己为臣,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刘邦真的不会讲话吗?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们老师该如何作为。真正有效的课堂往往是从学生的感受和疑问开始的,这应成为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文本,合理构建教学和学生疑惑之间的桥梁,合理合度地解疑答惑。而在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特征一般集中在言行矛盾、不合逻辑、不符常规处。比如王熙凤一见林黛玉,居然睁着眼睛说瞎话,称呼黛玉为贾母“嫡亲的孙女”,反常的背后是说话者多重的意味和复杂的心机。《祝福》中四叔简洁到极致的两处“可恶,然而”,照样可以窥探到人物隐秘的心态。如果我们教者能紧扣人物言行特有或者变化的语境,剥开言语反常形式的内核,往往能更全面把握人物遮蔽的内心实际,更深刻地理解其潜在的性格特征。基于此,我们来品味《鸿门宴》中刘邦多处反常的言语,体会大巧若拙,精妙绝伦的表演艺术。
   一、起承转合,消除对手的疑虑
   刘邦来到项羽军中谢罪,他深知项羽性格反复无常,残暴多疑。而自己军事实力明显处于下风,一旦言辞不当,后果不堪设想。正如孙绍振所说:“(人物)只有在动态、动荡的情况下,把人物打出正常的轨道之外,他的内心深层就暴露了。”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中,他与项羽第一次交谈是费尽心思,做足功课。“臣与将军勠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短短几句话,起承转合,灵活善变,谨慎机智。一开始以两人戮力而攻秦起调,很自然地把刘项关系设置为并力合作的盟军和战友。刘邦了解项羽和秦有不共戴天之仇,“勠力攻秦”自然引发共同话题。而他和项羽虽曾约为兄弟,但此时,刘邦三处称自己为“臣”而不是“吾”,四次称项羽为“将军”而不是“项王”,绝不是随意而为。这里“臣”和“将军”以并列形式出现,显示刘邦谦卑的地位,给项羽搞成一种错觉,名义上虽是平等关系,实际上却有上下级之意。然后刘邦尽可能沿着同一话题去展开,承接前义,再进一层,“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两处地名,明显并列,但“臣”和“将军”又有意突出其尊贵卑贱之分,这样微妙之“承”,可以看出刘邦思路之严谨,完全迎合项羽好大喜功、沽名钓誉的性格,突出了刘邦能言善辩、见风使舵。刘邦的更高明之处在称呼上能把握好分寸,不显得过分拍马逢迎。比如称项羽为“将军”,而“将军”在当时只是很普通的尊称,而项羽已经身为“诸侯上将军”,实际上就是义军统帅。这“将军”的称呼似乎又与其显赫尊贵的身份地位不对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贬称,我们可以读出刘邦语气谦卑但又不失身份尊严的内涵。而力能扛鼎的项羽恰恰信奉武力至上,凡事喜欢靠武力去解决,在他的潜意识里早已认定自己就是无所不能的战神和将军,内心深处也很可能认同“将军”这个带有勇武之气的称呼。而刘邦言辞中的“转”更显自然,说自己没有料到能够先进入咸阳,表明自己实力不行,是运气好才先进入咸阳,还表明了自己没有想和项羽争高下的意思。如此顺其自然的反转话题,很大程度上促使项羽退一步冷静思考,消除宴会剑拔弩张的气氛。人与人之间言语的交流,实质上就是感情的交流,信息的交流,以期获得某种价值。这就牵涉到“合”的技巧,如何“总结、升华话题”的技巧。刘邦结尾一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看上去是牢骚话,实际上在明示这完全不是项羽的责任,还为项羽推脱责任。我们知道,交流的核心是如何彻底消除两人的误会,进而达成共识。如此一句讨好卖乖之言,有效地起到麻痹项羽而又刺探藏在自己阵营的奸细之功效,可谓一举两得,足见刘邦的工于心计。一番起承转合,腾挪跌宕之后,项羽也感到被理解和尊重,并且彼此之间也找到了更多的话语。我们看到了戏剧性的一幕,项羽主动推出刘邦阵营中的曹无伤来消释自己的误会,并且出人意料地称自己的字——“籍”,称刘邦为“沛公”,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甚至把刘邦当作自家人。刘邦如此精妙的艺术表演,让我们看到了这位未来的帝王除了“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素宽大长者”(《史记·高祖本纪》)之外,还有工于心计、善于权谋、圆滑机警、能屈能伸的一面。
  二、善于忽悠,拉拢敌营人物
   鸿门宴中,面对项伯的意外来访,刘邦可谓将“说什么”和“如何说”的語言魅力,发挥到极致。他已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天赐良机,他也知道项伯在项羽阵营中有举足轻重之地位。历史记载,刘邦的年龄比项伯大6岁。怎样拉拢项伯,化敌为友,为己所用?这位男人立刻进行了眼花缭乱的表演,可谓是十足的戏精。先用隆重的礼节邀请,再捧酒为寿, 继而“兄事之”,最后“约为婚姻”。当然,我们猜测司马迁还可能省略了许多情节,初次相逢的敌我双方关键人物,能瞬间结为亲家!这不能不说是刘邦的厉害高明之处。拉拢关系之后,刘邦马上给自己进入咸阳找合理的借口说辞,再让项伯转述给项羽,心机深沉可见一斑。有了这些铺垫,刘邦和项伯对话的结尾处极为精彩。我们注意到,两人交谈以“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开篇,这里刘邦称呼自己为“吾”,显得很合理庄重,正式严肃。而在“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束句中,按照常理,他完全可以说“愿兄具言吾之不敢倍德也”。项伯,名缠,字伯。“兄”不经意间换成项缠的字——“伯”。我们知道,两人之间称“字”,则是平辈互称,显示关系非常亲密,也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亲切。“吾”换成“臣”,称自己又是“臣”,这种变换,固然服慑于项羽的神威,但在客观上又把项伯抬到极高的位置。所以短短一席话,刘邦极尽笼络之能事,完全超出了项伯的抵抗力和想象力。所以在鸿门宴最危急的时刻,作为亲家的项伯挺身而出,“常以身翼蔽沛公”,也在情理之中。
   三、随机应变,稳定自身团队
   对自己阵营中的重要谋士张良,刘邦的言辞可谓随机应变,安抚稳定。项伯夜访张良,并且告诉好友己方攻击时间的机密。我们可以想象刘邦大惊失色、手足无措的表情,这突发事件也引发了他对张良的疑心,脱口而出:“君安与项伯有故?”听了张良的解释之后,刘邦来了一句超乎常规的问话:“孰与君少长?”按理应问“孰与吾少长”,即项伯和刘邦自己比比,谁年纪大,且连续称张良为带有浓厚尊敬意味的“君”,如此转化,意图何在?其实刘邦是想用这种语言的变化告诉张良,自己此刻对他的器重和信任。而这些话从刘邦口中说出来就与众不同,很不容易。刘邦曾说自己“吾生不学书”(《 史记·高祖本纪》),极其看不起读书人,《史记》写刘邦说话,最多的是“沛公骂曰”“汉王骂曰”“高祖骂曰”,“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言语极为粗野,令人无法忍受。现在完全放下身段,能屈能伸。一句简单的“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及时宣告了自己和张良非同一般的关系:张良的兄长就是自己的兄长,那张良就是我的兄弟,并不全是主属上下关系。既安抚了张良,又可以看出刘邦的善于用人、随机应变的性格特点。
   《鸿门宴》一文,刘邦之所以给读者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关键在于司马迁善于把人物置于非常规的处境之中,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充分暴露和拓展人物性格的另一面,细腻生动地刻画出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作者通联:浙江绍兴市上虞区丰惠中学]
其他文献
◆原有目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注释①,了解本文的出处及其时代背景。  2.朗诵课文,感受不同段落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语境,解读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  字词积累:  掌握“寥落、桀骜、屠戮、浸渍、菲薄、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读音与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相关注释与课文内容中找出本文涉及的四种人,体会作者对他们的不同态度。  2.细读课文,概括分析
《杨修之死》无疑是一场悲剧。  只是——谁的悲剧?杨修的?曹操的?还是所有人的?  是因为杨修恃才傲物,数犯曹操之忌吗?是因为杨修干预立嗣,屡闯政治禁区吗?是因为杨家乃汉室忠臣,杨修的舅父袁绍乃曹操政敌吗?  一、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每个时代都像狄更斯所说:“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
一、概述:自读课文与阅读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摆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之首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实际生活所需要的四大基本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根据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和特点分析,不难发现阅读和写作俨然构成了教材的主体,特别是其“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设计更加稳固了阅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由此可知,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阅读教学
摘 要 笔者三次执教《驿路梨花》,均设计了“分析‘梨花’作用”教学环节,但三次教学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每次都有局部、微观的调整,从求多求全走向求少求精,从逐个分析走向整体认知。这样的调整,一则优化整合了文本,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二则建构了学科认知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通向知识终点的脚手架,三则提升了教学的整体效益,有利于学生较系统的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关键词 教学调整;优化整合;学科情境
【评析样本】  曹玉峰《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现状概述》(文教资料,2012年第12期);孔建《警惕语文探究性教学中的“四化”现象》(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年第11期);郑林渊《农村小学“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科学咨询,2012年第8期);徐建利《初中语文如何有效实施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5期);李琳《发展性评价在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中的运用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
在教《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时候,在笔者按照以往的方式完成了教学之后,不少同学提出一个观点:为什么秦晋联盟,在烛之武的几句话之后,就宣告瓦解呢?难道两国之间交战与否,还能如此儿戏?“一言可退百万兵”难道在生活中真有可能成为现实?学生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传统的文本解读还存在一些盲区,而基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寻找到本文解读的另一个视角,亦即战争的发起与消弥及其背后的逻辑。   一、开战有开战的理由
一、以古鉴今:古代语文教材编制对当今的启示  [评议文章] 胡根林、李可《浅谈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编制经验》,原载《语文建设》2014年第5期。  [原文摘要] 当我们放眼世界,学习西方语文教材先进做法的同时,也需要沉下心来,认真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古代教材重视育人功能、儿童的可接受性、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和儿童能力的发展性。古代语文教材在编排设计上隐含了丰富的编制思路同样值得今人学习。  古代语文
小时候总期盼自己快快长大,这样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结束那段总被老爸老妈打屁股的历史“耻辱”。当时间在懵懵懂懂的天真中溜过瞬间的触觉时,才发现那是一段多么幸福的时光。那一切都是如此的温馨,就像碎碎的白絮在蓝色的天空洋溢着发质的轻柔,宽大而莹白,光洁的软缎在空中飘逸的醉意电流。  ——题记     回眸那些走过的路,留下的痕,起先是深深的脚印,再后来逐渐朦胧起来,最后成了斑斑点点的小脚印,消失在岁月
摘 要 吕叔湘先生说:“很多问题表面是新的,骨子里是老的。”新课改背景下对叶圣陶精读教育思想的再探析,一方面是为了印证叶圣陶精读思想在当下阅读教学中依旧具有指导价值,另一方面,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的理解新课改的措施,寻求更多教学思路。下文将从叶圣陶精读思想是什么、如何开展、用什么开展三方面探析其内涵,接着寻找其与新课程改革的共通之处,最后将其联系实践,获得启示。   关键词 叶圣陶;精读思
一、故乡“苍黄”  生:(读)“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师:这段写景,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苍黄。悲凉。阴晦。压抑。荒凉。  师:荒村横卧,天地苍黄,天气阴晦,一片苍凉。这就是迅哥“我”的故乡,阴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