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行为导向”教学,注重学生全面地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地使学生“行动起来”。生物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实践,运用好“行为导向”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通过行动来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能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自主建构,在行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及其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生物学课堂 行为导向 时间模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34-02
一、何谓“行为导向”教学
“行为导向”是指学生全面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能力本位)的教学。“行为导向”即引导学生通过行动(如动手的实践)来自主学习,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不断构建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这里的“行为”是探索性的活动和实践中的自我教育,并且这种“行为”是围绕特定目标展开的、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脑、心、手、口并用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行动来学习,学习的结果是获得一种新的行动方式,获得一种认知方法。因此,在行为导向学习中,行动是学习的出发点、发生地和归属目标,学习是连接现有行动能力状态和目标行动能力状态之间的过程。
二、“行为导向”教学的课堂时间模式及策略
习惯于课堂讲授的教师,对于课堂“教”与“学”的时间分配,以及课堂以学生主体性活动的策略,一般不会看着“问题”而进行研究。何谓“行为导向”教学的课堂时间模式?笔者认为是在一堂课中教师的授课行为与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时间比例,比如一堂课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这就构成了一堂课“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分配比例,姑且称之为课堂的时间模式。这种课堂的时间模式,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行动来进行自主的、合作的、探究学习,展示交流评价他们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展示交流评价中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自主建构。这种课堂的时间模式理念,对教师自身的备课、上课,起到一个指导性作用,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学习任务)、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方式,以及教学组织型式的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避免教师“一言堂”,避免以统一的认识方式要求所有学生。这有助于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展示思维灵性、张扬个性的学习过程;有助于教师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认知差异、智慧与价值差异性发展的教学活动。
“行为导向”教学的时间模式,是生物学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自己教育教学观念前提,也是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课堂活动的时间依据。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探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行为导向”教学的时间模式,是对传统“一言堂”的解构,是现代概念下重构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从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活动的引导者、设计者、组织者、学习的辅导者和主持人,学生是小老师、是教学的主角。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行为导向”教学时间模式及策略,就是从时空上给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提供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行动起来”——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评价。
三、“行为导向”教学的引导策略
“行为导向”教学的问题引导策略,是以问题为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但是,学生的生物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的提高是经过不断的课堂教学逐渐形成的,所以教师在每节课的设计时,注重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比如,这节课是让学生提出问题,那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如果这节课是要学生收集资料,那么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或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去收集资料;如果这节课是让学生处理和解释资料的,教师就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解读和创读所提供的材料,提供机会让学生去自行建构与表达等等。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努力理解和解决一个问题的学习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行为导向”教学的探究策略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设疑、提问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那么在一堂40分钟的课堂里,怎样做到使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对于没有课堂互动经验的教师,可以从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入手,遵循“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将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设计,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追求统一的理解方式,而是让学生自主建构,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和指导。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个环节比较困难,就先让学生进行“处理与解释资料”,逐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例如“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一节内容,我们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案:教师首先对细胞核做了一个总体的描述,让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的知识有了一个感性认识。然后,教师把收集的有关细胞核的材料展示给学生(可用多媒体展示),接着根据重点、难点提出三个问题:①染色体和染色质到底是什么关系?②细胞核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有什么实验证明其功能?③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具体区别在哪里?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其实,在这里老师做了“发现问题——收集资料”的部分,学生只对“资料进行处理与解释”)。这样给学生提供了问题研究的空间,激发学生自主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证明这一实践方式是可行的,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由学生自己讨论和讲解,课堂气氛活跃,效果理想。而教学结果表明,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不仅理解深刻,知识点掌握牢固,而且给学生有了展示自己能力和个性风格的机会。
五、“行为导向”教学的任务策略
以任务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让学生以不同的角色自主、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展示交流评价他们的学习成果——取代教师解释性的“接受”的学习过程。这不仅提高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要求,而且学习结果促使学生产生深刻的行动体验。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要给学生提供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任务,就会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一些学生常常进餐不正常,易引发低血糖现象”的营养与健康问题,可结合该节内容进行以下方案的设计,在学生自主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抽签:低血糖症状的表现——学生小组研究并以哑剧的形式进行表演(问题呈现);医生诊断——学生小组以医生的角色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问题解决)。又如,关于生长素发现的达尔文实验之内容,可做如下设计:“达尔文实验研究的是光照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他是如何设计实验来研究的呢?现在老师需要你们进行角色的扮演,假设你是当年的达尔文,你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现在将同学们分成六个组:一、二小组——验证胚芽鞘生长具有向光性;三、四小组——验证向光性与尖端有关;五、六小组——验证感光部位是尖端。要求大家:①用简图表示实验过程;②个人先自行设计;③组内交流;④展示成果。”这样的教学任务设计,不仅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使课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能力)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不是由教师的讲授所能达到的。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探究学习机会,就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学习行为,而且学生是非常乐意参与、积极配合的,主动研究和解决问题。这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问题,提高学习的兴趣发挥了积极的教学作用。这样的课堂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精力集中,学习兴奋点高。任务导向策略,能有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上可见,“行为导向”教学的课堂,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讲授者,而是一个设计、引导、指导者的角色,教师是主持人,学生也是小老师。“行为导向”教学策略体现了学习策略的能动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推理技能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肖帮裕.行为导向教学法在生物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实践中的应用.中国电力教育,2008,9(上):98~99
2 施良方等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生物学课堂 行为导向 时间模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34-02
一、何谓“行为导向”教学
“行为导向”是指学生全面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能力本位)的教学。“行为导向”即引导学生通过行动(如动手的实践)来自主学习,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不断构建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这里的“行为”是探索性的活动和实践中的自我教育,并且这种“行为”是围绕特定目标展开的、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脑、心、手、口并用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行动来学习,学习的结果是获得一种新的行动方式,获得一种认知方法。因此,在行为导向学习中,行动是学习的出发点、发生地和归属目标,学习是连接现有行动能力状态和目标行动能力状态之间的过程。
二、“行为导向”教学的课堂时间模式及策略
习惯于课堂讲授的教师,对于课堂“教”与“学”的时间分配,以及课堂以学生主体性活动的策略,一般不会看着“问题”而进行研究。何谓“行为导向”教学的课堂时间模式?笔者认为是在一堂课中教师的授课行为与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时间比例,比如一堂课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这就构成了一堂课“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分配比例,姑且称之为课堂的时间模式。这种课堂的时间模式,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行动来进行自主的、合作的、探究学习,展示交流评价他们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展示交流评价中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自主建构。这种课堂的时间模式理念,对教师自身的备课、上课,起到一个指导性作用,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学习任务)、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方式,以及教学组织型式的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避免教师“一言堂”,避免以统一的认识方式要求所有学生。这有助于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展示思维灵性、张扬个性的学习过程;有助于教师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认知差异、智慧与价值差异性发展的教学活动。
“行为导向”教学的时间模式,是生物学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自己教育教学观念前提,也是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课堂活动的时间依据。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探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行为导向”教学的时间模式,是对传统“一言堂”的解构,是现代概念下重构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从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活动的引导者、设计者、组织者、学习的辅导者和主持人,学生是小老师、是教学的主角。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行为导向”教学时间模式及策略,就是从时空上给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提供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行动起来”——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评价。
三、“行为导向”教学的引导策略
“行为导向”教学的问题引导策略,是以问题为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但是,学生的生物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的提高是经过不断的课堂教学逐渐形成的,所以教师在每节课的设计时,注重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比如,这节课是让学生提出问题,那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如果这节课是要学生收集资料,那么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或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去收集资料;如果这节课是让学生处理和解释资料的,教师就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解读和创读所提供的材料,提供机会让学生去自行建构与表达等等。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努力理解和解决一个问题的学习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行为导向”教学的探究策略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设疑、提问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那么在一堂40分钟的课堂里,怎样做到使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对于没有课堂互动经验的教师,可以从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入手,遵循“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将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设计,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追求统一的理解方式,而是让学生自主建构,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和指导。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个环节比较困难,就先让学生进行“处理与解释资料”,逐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例如“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一节内容,我们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案:教师首先对细胞核做了一个总体的描述,让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的知识有了一个感性认识。然后,教师把收集的有关细胞核的材料展示给学生(可用多媒体展示),接着根据重点、难点提出三个问题:①染色体和染色质到底是什么关系?②细胞核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有什么实验证明其功能?③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具体区别在哪里?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其实,在这里老师做了“发现问题——收集资料”的部分,学生只对“资料进行处理与解释”)。这样给学生提供了问题研究的空间,激发学生自主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证明这一实践方式是可行的,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由学生自己讨论和讲解,课堂气氛活跃,效果理想。而教学结果表明,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不仅理解深刻,知识点掌握牢固,而且给学生有了展示自己能力和个性风格的机会。
五、“行为导向”教学的任务策略
以任务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让学生以不同的角色自主、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展示交流评价他们的学习成果——取代教师解释性的“接受”的学习过程。这不仅提高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要求,而且学习结果促使学生产生深刻的行动体验。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要给学生提供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任务,就会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一些学生常常进餐不正常,易引发低血糖现象”的营养与健康问题,可结合该节内容进行以下方案的设计,在学生自主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抽签:低血糖症状的表现——学生小组研究并以哑剧的形式进行表演(问题呈现);医生诊断——学生小组以医生的角色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问题解决)。又如,关于生长素发现的达尔文实验之内容,可做如下设计:“达尔文实验研究的是光照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他是如何设计实验来研究的呢?现在老师需要你们进行角色的扮演,假设你是当年的达尔文,你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现在将同学们分成六个组:一、二小组——验证胚芽鞘生长具有向光性;三、四小组——验证向光性与尖端有关;五、六小组——验证感光部位是尖端。要求大家:①用简图表示实验过程;②个人先自行设计;③组内交流;④展示成果。”这样的教学任务设计,不仅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使课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能力)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不是由教师的讲授所能达到的。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探究学习机会,就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学习行为,而且学生是非常乐意参与、积极配合的,主动研究和解决问题。这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问题,提高学习的兴趣发挥了积极的教学作用。这样的课堂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精力集中,学习兴奋点高。任务导向策略,能有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上可见,“行为导向”教学的课堂,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讲授者,而是一个设计、引导、指导者的角色,教师是主持人,学生也是小老师。“行为导向”教学策略体现了学习策略的能动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推理技能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肖帮裕.行为导向教学法在生物学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实践中的应用.中国电力教育,2008,9(上):98~99
2 施良方等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