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馥芳在7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撰文表示,公众对“隐喻”的浓厚兴趣或许源自两点:隐喻性语言令人着迷,充满想象力和新奇意象;在理解上,我们总能借助具体事物的某些性状或特征来理解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但作为一种认知分析工具,“概念隐喻”的“短板”在于,其对概念理解的“不完全性”可能导致认知上的“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