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解构批评强调文本的不确定性和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它的出现是对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回应。对解构主义而言, 文本的意义永远存在于被阅读, 被解释, 被批评中。本文试从路易斯泰森的解构主义视角分析《三字经》英译本中的实例。
关键词:解构主义;二元对立;不确定性;三字经
一、解构批评的定义
解构批评也即作为文学批评的解构,有时又被称作修辞分析、修辞阅读、修辞批评、解构修辞等。这一批评形态反对历史的、社会学的、以及心理分析学等的批评模式,将修辞分析引入文学研究的腹地。
解构批评将文学研究引向修辞学、比喻认识论的领域。其关于文学批评的基本看法在以下几个层面呈现出别样的特色:就批评的目的而言,认为批评应该探寻文本的真相、文本及语言的修辞功能、语言的差异性以及互文性等;就批评的伦理来说,认为批评是内在于文学的,而某种程度上,文学也具有批评的属性;就文学批评的核心要求——价值评判而言,解构批评认为价值评判具有相对性,但这并不等于说解构批评否认价值标准。[1]
二、解构批评的目的
(一)探寻文本真相
解构批评认为:文学批评应该是一种施为性的创造活动,它追问的是文本说了什么,以及文本到底想说什么。一个文本之所以被视为是一个迷宫般的存在,就在于文本的修辞性与指涉性、比喻义与字面义之间所产生的张力与冲突,这使文本不再可能是某种单一意义的附着体,毋宁说变成了一个歧义丛生的混合物。文学批评就应该揭露文本运作的机制,从而打开文本所暗藏着的所有秘密。
(二)探寻文本的修辞功能与文学语言的别异性
“解构主义就是探讨在借喻、概念和叙述相互交织的固有属性中究竟隐含着什么的批评。”解构批评对反讽、转义、错格等修辞格作为一种无法消除的文本特征投注了极大的热情。
解构批评还特别关注语言的别异性,重视那些看似反常或怪异的语言,分析语言的独创性以及语言的“修辞伎俩”。
(三)探寻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解构批评在探寻互文性时,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扭转了新批评视文本为封闭的存在物的批评观,将文本看作是整个文本系统中的一个构件。
其次是强调文本的再生性以及文本间的影响。文本再生性使文本不断产生出新的意义,批评因而就不得不一次次地对文本做出新的解释。同时,文本的再生性还表现在,那些强有力的文本总是不断地召唤着其他文本来仿效、续写、阐释它,这就是为什么《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文本有那么多前传、补传以及仿造之作,而且这些经典文本还不断地召唤批评对它们做出新的阐释或增补。
最后是将批评本身看作是一种互文发现。
三、路易森泰森的解构主义理论
(一)解构语言
路易森泰森认为:语言远比我们认识到的要容易引起歧义。
语法层面上,比方Time flies like an arrow.读者就有可能有两种理解方式,第一种可以将Time理解成动词, flies为动词宾语,like an arrow作副词从句。第二种理解方式将Time flies理解为名词,like做动词,an arrow作宾语。
语气层面上,一个句子因为语气和重音的不同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解。
1. President Reagan says the Marines do not have to go to El Salvador (implying that he’s lying).
2. President Reagan says the Marines do not have to go to El Salvador (implying that he’s correcting a false rumor).
3. President Reagan says the Marines do not have to go to El Salvador (implying that some other group has to go).
4. President Reagan says the Marines do not have to go to El Salvador (implying that another important person had said that the marines have to go to El Salvador).[2]
路易斯泰森由此认为:语言并非指代世界上这些物质,也并非指示我们观念中的物质,而是这些语言指示符所本身。
(二)解构文学作品
路易森泰森认为对于解构主义来说:(1)语言是动态的,不稳定的,不断在诠释其可能意义的。(2)语言的存在时没有中心,没有固定意义,没有稳定根据的。(3)语言没有一个最终的解释。尤其是文学作品,对读者来说,是由多种重叠甚至互相矛盾的意思构成的。
解构文学作品主要有两个目的:(1)揭示文本的不可确定性;(2)揭示文本构成的内在机制的具体过程。[3]
四、《三字经》英译本的解构批评实例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Man the breed,
Of good seed.
The same nature,
But varied nurture.[7]
解构批评的基本看法是,批评本身就是对文学文本的一种增补或重构,文学语言总是在指涉性和施为性、字面义和比输义之间摇摆不定,因而,批评“非但不是一种层层深入文本、步步接近一种终极阐释的链锁,而是一种总会遇到某种钟摆式摆动的批评。[4] 《三字经》译本第二句诗就传递二元对立的概念,The same nature, But varied nurture. 二句既交换了对立的方位又呈现出自身的矛盾性,昭示着一种对立模式的主导倾向和分离状态。为了更好的传递出二元对立的概念,译者用两个尾韵更加深了二元对立的程度,对解构主义而言, 文本的意义永远存在于被阅读, 被解释, 被批评中, 是动态的。性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解释,在这里指的是性情品德,人在刚出生时内在的品格相差无多;紧接着下句就出现了明显的转折,在不同的教育引导下,品德就会出现差异。但此处译文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模糊性。[5]
解构批评并不持一种对抗的逻辑, 它陈述了一种新逻辑, 与二元逻辑的非此即彼不一样, 它发挥的是一种新话语, 这一话语既不说非此即彼, 也不说两者都, 甚至不说两者都不。这表明解构批评对现存的一切思想、观念作了跳跃性处理, 它不要求思想和表达的连贯性, 以避免回到老路上去, 而开创阐释, 阐释,再阐释的新路。用创新的二维层次去分析《三字经》译本中大量实例,对于解构批评乃至翻译批评都很有借鉴作用。[6]
五、结论
解构批评作为后现代主义理论的重要支撑, 除了具有否定性的精神向度外, 还有其创造、建设性的一面。即如它的否定性精神, 也并非解构一切与完全否定, 而是积极主动的分解拆开, 并且分解与拆开也往往与重建密不可分。
通过对《三字经》英译本的解构分析,解构主义在文本分析和文学作品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分量。由此得出解构批评的要义:(1)理解文本结构,攻破权威阐释,寻找并重建文本各种不同意义。(2)推翻和建立都必须精确而有根据,要针对症候进行文本细读。(3)好的解构批评应有人文立场。
参考文献:
1、(美)德里达 文学行动[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M.H.Abrams, et al. Deconstruction: A critique. Hampshire;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9.
3、(法) 雅克·德里达 德里达访谈录[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B u t l e r , C .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 deconstruction, and id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some current issues in literary theory.[M].Oxford:UniversityPress,1984.
5、Felperin,H. Beyond deconstruction: The uses and abuses of literary theor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6、Critical Theory Today,Lois Tyson, Routledge, Taylor& Francis Group, New York, London
7、英译《三字经》, 赵彦春
关键词:解构主义;二元对立;不确定性;三字经
一、解构批评的定义
解构批评也即作为文学批评的解构,有时又被称作修辞分析、修辞阅读、修辞批评、解构修辞等。这一批评形态反对历史的、社会学的、以及心理分析学等的批评模式,将修辞分析引入文学研究的腹地。
解构批评将文学研究引向修辞学、比喻认识论的领域。其关于文学批评的基本看法在以下几个层面呈现出别样的特色:就批评的目的而言,认为批评应该探寻文本的真相、文本及语言的修辞功能、语言的差异性以及互文性等;就批评的伦理来说,认为批评是内在于文学的,而某种程度上,文学也具有批评的属性;就文学批评的核心要求——价值评判而言,解构批评认为价值评判具有相对性,但这并不等于说解构批评否认价值标准。[1]
二、解构批评的目的
(一)探寻文本真相
解构批评认为:文学批评应该是一种施为性的创造活动,它追问的是文本说了什么,以及文本到底想说什么。一个文本之所以被视为是一个迷宫般的存在,就在于文本的修辞性与指涉性、比喻义与字面义之间所产生的张力与冲突,这使文本不再可能是某种单一意义的附着体,毋宁说变成了一个歧义丛生的混合物。文学批评就应该揭露文本运作的机制,从而打开文本所暗藏着的所有秘密。
(二)探寻文本的修辞功能与文学语言的别异性
“解构主义就是探讨在借喻、概念和叙述相互交织的固有属性中究竟隐含着什么的批评。”解构批评对反讽、转义、错格等修辞格作为一种无法消除的文本特征投注了极大的热情。
解构批评还特别关注语言的别异性,重视那些看似反常或怪异的语言,分析语言的独创性以及语言的“修辞伎俩”。
(三)探寻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解构批评在探寻互文性时,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扭转了新批评视文本为封闭的存在物的批评观,将文本看作是整个文本系统中的一个构件。
其次是强调文本的再生性以及文本间的影响。文本再生性使文本不断产生出新的意义,批评因而就不得不一次次地对文本做出新的解释。同时,文本的再生性还表现在,那些强有力的文本总是不断地召唤着其他文本来仿效、续写、阐释它,这就是为什么《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文本有那么多前传、补传以及仿造之作,而且这些经典文本还不断地召唤批评对它们做出新的阐释或增补。
最后是将批评本身看作是一种互文发现。
三、路易森泰森的解构主义理论
(一)解构语言
路易森泰森认为:语言远比我们认识到的要容易引起歧义。
语法层面上,比方Time flies like an arrow.读者就有可能有两种理解方式,第一种可以将Time理解成动词, flies为动词宾语,like an arrow作副词从句。第二种理解方式将Time flies理解为名词,like做动词,an arrow作宾语。
语气层面上,一个句子因为语气和重音的不同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解。
1. President Reagan says the Marines do not have to go to El Salvador (implying that he’s lying).
2. President Reagan says the Marines do not have to go to El Salvador (implying that he’s correcting a false rumor).
3. President Reagan says the Marines do not have to go to El Salvador (implying that some other group has to go).
4. President Reagan says the Marines do not have to go to El Salvador (implying that another important person had said that the marines have to go to El Salvador).[2]
路易斯泰森由此认为:语言并非指代世界上这些物质,也并非指示我们观念中的物质,而是这些语言指示符所本身。
(二)解构文学作品
路易森泰森认为对于解构主义来说:(1)语言是动态的,不稳定的,不断在诠释其可能意义的。(2)语言的存在时没有中心,没有固定意义,没有稳定根据的。(3)语言没有一个最终的解释。尤其是文学作品,对读者来说,是由多种重叠甚至互相矛盾的意思构成的。
解构文学作品主要有两个目的:(1)揭示文本的不可确定性;(2)揭示文本构成的内在机制的具体过程。[3]
四、《三字经》英译本的解构批评实例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Man the breed,
Of good seed.
The same nature,
But varied nurture.[7]
解构批评的基本看法是,批评本身就是对文学文本的一种增补或重构,文学语言总是在指涉性和施为性、字面义和比输义之间摇摆不定,因而,批评“非但不是一种层层深入文本、步步接近一种终极阐释的链锁,而是一种总会遇到某种钟摆式摆动的批评。[4] 《三字经》译本第二句诗就传递二元对立的概念,The same nature, But varied nurture. 二句既交换了对立的方位又呈现出自身的矛盾性,昭示着一种对立模式的主导倾向和分离状态。为了更好的传递出二元对立的概念,译者用两个尾韵更加深了二元对立的程度,对解构主义而言, 文本的意义永远存在于被阅读, 被解释, 被批评中, 是动态的。性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解释,在这里指的是性情品德,人在刚出生时内在的品格相差无多;紧接着下句就出现了明显的转折,在不同的教育引导下,品德就会出现差异。但此处译文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模糊性。[5]
解构批评并不持一种对抗的逻辑, 它陈述了一种新逻辑, 与二元逻辑的非此即彼不一样, 它发挥的是一种新话语, 这一话语既不说非此即彼, 也不说两者都, 甚至不说两者都不。这表明解构批评对现存的一切思想、观念作了跳跃性处理, 它不要求思想和表达的连贯性, 以避免回到老路上去, 而开创阐释, 阐释,再阐释的新路。用创新的二维层次去分析《三字经》译本中大量实例,对于解构批评乃至翻译批评都很有借鉴作用。[6]
五、结论
解构批评作为后现代主义理论的重要支撑, 除了具有否定性的精神向度外, 还有其创造、建设性的一面。即如它的否定性精神, 也并非解构一切与完全否定, 而是积极主动的分解拆开, 并且分解与拆开也往往与重建密不可分。
通过对《三字经》英译本的解构分析,解构主义在文本分析和文学作品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分量。由此得出解构批评的要义:(1)理解文本结构,攻破权威阐释,寻找并重建文本各种不同意义。(2)推翻和建立都必须精确而有根据,要针对症候进行文本细读。(3)好的解构批评应有人文立场。
参考文献:
1、(美)德里达 文学行动[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M.H.Abrams, et al. Deconstruction: A critique. Hampshire;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9.
3、(法) 雅克·德里达 德里达访谈录[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B u t l e r , C .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 deconstruction, and id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some current issues in literary theory.[M].Oxford:UniversityPress,1984.
5、Felperin,H. Beyond deconstruction: The uses and abuses of literary theor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6、Critical Theory Today,Lois Tyson, Routledge, Taylor& Francis Group, New York, London
7、英译《三字经》, 赵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