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励性评价”(encouraging evaluation)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以生动活泼的“激励性评价”方式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获得肯定、鼓励和赞扬后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教师给学生以富有激励性的话语和催其奋进的目标,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必然会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励、鞭策学生去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死气沉沉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在一种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十分活跃,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姆斯说过:“人类本性最深处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希望得到尊重和赞美,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因胆子小、怕出错,而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以致不敢大胆说英语。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重视“激励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激励性评价”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丹麦教育家叶斯伯逊说过这么一句话:“为什么小孩子学习本族语言学得那么好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会受到关注和鼓励。”这对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角色,和学生建立平等关系,积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以激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策略。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面的评价。
1.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
在英语教学中,恰当运用体态语言(如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和自身动作等)向学生传递关爱的信息,对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调节课堂氛围、营造温馨的学习环境等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言为心声,教师只要真心真意尊重每个学生,就会说出各种生动的、赞赏性或鼓励性的语言。这些话就像“兴奋剂”使学生精神振奋,学习信心十足,如同一股暖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暖,满足他们的成就感,使课堂气氛热烈。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多用鼓励的语言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气氛,以达到让学生获取成功的欢乐。如在教学中当学生因紧张说不出话时教师可用“Take it easy.”,“Take your time.”,“Think it over; I believe you can work it out”…通过这些充满期盼的语言,渗透着老师浓浓的关爱,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树立信心,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成功的强烈愿望,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上课时不要总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而应该经常走进学生的中间与学生亲近些,耐心启发,多用“please”,“thank you”,“very good”,“try it again”等礼貌与鼓励的用语,使学生消除恐惧和顾虑,让他们不怕出错误,大胆参与课堂活动,觉得有安全感、亲切感,充分调动起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情感;对差生要多加关照,多提问、多启发、多提供一些使他们觉得有进步感和成就感的机会,对回答正确的或者基本正确的,请别吝啬“very good”“good”“not too bad”等评价用语,当学生顺利完成他们的表演时别忘了说声“thank you”,当小组竞赛结束公布获胜者时,不妨来个全班鼓掌。凡此种种都是对学生成功的肯定,都能在学生心里激起欢乐和自豪,由此产生追求更大的成功之心,对答不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说“Have a try.”或“I hop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而不能粗暴地给予批评或者惩罚。
2.恰当运用身体语言激励学生
运用体态语言对学生会起到某种暗示作用。如有的学生常犯错误,自尊心又很强,如果老师能用信任的眼光注视他,他可能很快地振作精神,从头做起;如果教师用轻视的眼光看他,他就有可能沉沦颓废下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课堂组织与管理中,可以少一些低效、重复的说教,多一些示范、信任和期待等积极的体态行为去影响学生,耐心细致地鼓励他们去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当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由于害羞、紧张或心里没有底答不上来,若老师用期待的目光看待学生,微笑着向学生作一些提示,或建议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说,學生的紧张感很快就会消除。教师应避免老是板着脸,瞪着眼动辄就训斥的做法,力争让学生通过情感交流获得更大的成功。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质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认真学习的表现。因此,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同时应保持学生质疑的欲望,让学生树立质疑的信心。作为老师应努力创造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多提问。因此,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欢迎他们与自己争论,对于在课堂上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与其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切不可强行要求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深信不疑,按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学生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新。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鼓励和指导学生质疑的过程中,会发现部分学生不善质疑问难。其主要原因是怕问错了惹人笑话,或者挨老师批评。第一类是对质疑没有思考,不乐于质疑问难;第二类是有问题不敢质疑问难。对此,教师不妨采取贯彻教学无错原则,要认识到学生是成长过程中的不成熟的个体,要从正面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让敢于质疑问难的学生不因质疑问难出现错误而感到遗憾。
二、实施“激励性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施“激励性评价”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激励性评价”的前提。教师只有热爱教育工作,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顺利地实施“激励性评价”。教师要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看到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所取得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而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则要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如有的学生不遵守纪律,教师不应在大庭广众之下采取冷漠、粗暴的方式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这将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产生师生对立情绪,教师应心平气和地找学生谈心,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找出他们成绩上不去的原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并要求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促使他们有所进步。
2.实施“激励性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各种语言实践活动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师不宜讲得太多,应该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竞赛、表演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当学生获得教师的赞扬后,就会受到鼓励,增加自信。有了第一次成功体验后,他们会争取第二次、第三次成功的机会。对于那些性格内向、胆子较小、不敢主动举手的学生,教师要点名叫他们来回答问题,回答时,要求他们大声说话,并告诉他们学习外语胆子要大、脸皮要厚,不要怕说错。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学生不仅会产生一种亲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其好奇心也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这样就能促使学生产生更大的欲望去学习新的内容。
3.实施“激励性评价”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激励性评价”一定要讲究方法和技巧。首先,评价要真诚、中肯,如说“I’m pleased you’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English.”“I’m satisfied with your pair work.”“I’m very much approved of your new idea.”这些话时要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每一句鼓励和赞扬的话语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其次,要新颖、独特,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第三,方式要灵活多样,如同样表示“好”的意思可用“Good!”“Very good!”“Excellent!”“Great!”“Wonderful!”“Marvellous!”“Terrific!”“Bravo!”等不同的詞语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以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评价时可以采用教师对学生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来进行;第四,要全面兼顾,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第五,要适时,不失时机及时地给予评价。
4.激励要适度,恰如其分,避免过分夸张
鼓励性评价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对他们产生正面的心理暗示效应。但无论是语言激励还是体态用语都要把握尺度,切忌过分夸张,以免造成学生的骄傲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
5.“激励性评价”还要体现渗透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激励性评价”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复习、呈现、操练、练习和巩固)和各个方面(听、说、读、写、译)。
总之,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创设和实施多种激励机制,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他们的学习行为具体对待,灵活运用,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其激励作用,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目标更好更快地达成,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章兼中,外语教学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以生动活泼的“激励性评价”方式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获得肯定、鼓励和赞扬后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教师给学生以富有激励性的话语和催其奋进的目标,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必然会唤起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励、鞭策学生去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死气沉沉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在一种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十分活跃,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姆斯说过:“人类本性最深处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希望得到尊重和赞美,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因胆子小、怕出错,而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以致不敢大胆说英语。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重视“激励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激励性评价”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丹麦教育家叶斯伯逊说过这么一句话:“为什么小孩子学习本族语言学得那么好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会受到关注和鼓励。”这对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角色,和学生建立平等关系,积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以激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策略。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面的评价。
1.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
在英语教学中,恰当运用体态语言(如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和自身动作等)向学生传递关爱的信息,对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调节课堂氛围、营造温馨的学习环境等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言为心声,教师只要真心真意尊重每个学生,就会说出各种生动的、赞赏性或鼓励性的语言。这些话就像“兴奋剂”使学生精神振奋,学习信心十足,如同一股暖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暖,满足他们的成就感,使课堂气氛热烈。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多用鼓励的语言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气氛,以达到让学生获取成功的欢乐。如在教学中当学生因紧张说不出话时教师可用“Take it easy.”,“Take your time.”,“Think it over; I believe you can work it out”…通过这些充满期盼的语言,渗透着老师浓浓的关爱,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树立信心,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成功的强烈愿望,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上课时不要总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而应该经常走进学生的中间与学生亲近些,耐心启发,多用“please”,“thank you”,“very good”,“try it again”等礼貌与鼓励的用语,使学生消除恐惧和顾虑,让他们不怕出错误,大胆参与课堂活动,觉得有安全感、亲切感,充分调动起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情感;对差生要多加关照,多提问、多启发、多提供一些使他们觉得有进步感和成就感的机会,对回答正确的或者基本正确的,请别吝啬“very good”“good”“not too bad”等评价用语,当学生顺利完成他们的表演时别忘了说声“thank you”,当小组竞赛结束公布获胜者时,不妨来个全班鼓掌。凡此种种都是对学生成功的肯定,都能在学生心里激起欢乐和自豪,由此产生追求更大的成功之心,对答不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说“Have a try.”或“I hop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而不能粗暴地给予批评或者惩罚。
2.恰当运用身体语言激励学生
运用体态语言对学生会起到某种暗示作用。如有的学生常犯错误,自尊心又很强,如果老师能用信任的眼光注视他,他可能很快地振作精神,从头做起;如果教师用轻视的眼光看他,他就有可能沉沦颓废下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课堂组织与管理中,可以少一些低效、重复的说教,多一些示范、信任和期待等积极的体态行为去影响学生,耐心细致地鼓励他们去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当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由于害羞、紧张或心里没有底答不上来,若老师用期待的目光看待学生,微笑着向学生作一些提示,或建议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说,學生的紧张感很快就会消除。教师应避免老是板着脸,瞪着眼动辄就训斥的做法,力争让学生通过情感交流获得更大的成功。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质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认真学习的表现。因此,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同时应保持学生质疑的欲望,让学生树立质疑的信心。作为老师应努力创造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多提问。因此,我们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欢迎他们与自己争论,对于在课堂上敢于发表反驳意见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即使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在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前提下与其一起讨论来加以引导,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切不可强行要求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深信不疑,按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学生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新。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鼓励和指导学生质疑的过程中,会发现部分学生不善质疑问难。其主要原因是怕问错了惹人笑话,或者挨老师批评。第一类是对质疑没有思考,不乐于质疑问难;第二类是有问题不敢质疑问难。对此,教师不妨采取贯彻教学无错原则,要认识到学生是成长过程中的不成熟的个体,要从正面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让敢于质疑问难的学生不因质疑问难出现错误而感到遗憾。
二、实施“激励性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施“激励性评价”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激励性评价”的前提。教师只有热爱教育工作,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顺利地实施“激励性评价”。教师要关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看到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所取得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而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则要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如有的学生不遵守纪律,教师不应在大庭广众之下采取冷漠、粗暴的方式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这将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产生师生对立情绪,教师应心平气和地找学生谈心,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找出他们成绩上不去的原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并要求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促使他们有所进步。
2.实施“激励性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各种语言实践活动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师不宜讲得太多,应该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竞赛、表演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当学生获得教师的赞扬后,就会受到鼓励,增加自信。有了第一次成功体验后,他们会争取第二次、第三次成功的机会。对于那些性格内向、胆子较小、不敢主动举手的学生,教师要点名叫他们来回答问题,回答时,要求他们大声说话,并告诉他们学习外语胆子要大、脸皮要厚,不要怕说错。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学生不仅会产生一种亲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其好奇心也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这样就能促使学生产生更大的欲望去学习新的内容。
3.实施“激励性评价”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获得鼓励和成功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激励性评价”一定要讲究方法和技巧。首先,评价要真诚、中肯,如说“I’m pleased you’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English.”“I’m satisfied with your pair work.”“I’m very much approved of your new idea.”这些话时要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每一句鼓励和赞扬的话语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其次,要新颖、独特,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第三,方式要灵活多样,如同样表示“好”的意思可用“Good!”“Very good!”“Excellent!”“Great!”“Wonderful!”“Marvellous!”“Terrific!”“Bravo!”等不同的詞语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以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评价时可以采用教师对学生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来进行;第四,要全面兼顾,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第五,要适时,不失时机及时地给予评价。
4.激励要适度,恰如其分,避免过分夸张
鼓励性评价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对他们产生正面的心理暗示效应。但无论是语言激励还是体态用语都要把握尺度,切忌过分夸张,以免造成学生的骄傲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
5.“激励性评价”还要体现渗透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激励性评价”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复习、呈现、操练、练习和巩固)和各个方面(听、说、读、写、译)。
总之,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创设和实施多种激励机制,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他们的学习行为具体对待,灵活运用,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其激励作用,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目标更好更快地达成,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章兼中,外语教学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