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孟的“壁球情结”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lul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壁球公开赛赛场,活跃着一位讲着一口流利中文的意大利籍总裁判长,他有一个中文名字叫孟斐璇。人们总是看到他那样忙碌,作为裁判长他几乎包揽了从赛会组织、裁判安排、技术监督乃至媒体接待的所有工作。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家庭与中国、与壁球有着太多的故事。他的妻子是来自中国湖南的辣妹子,在上届的全国体育大会上曾勇夺壁球季军;他的儿子是一位中意混血的帅哥,曾是中国壁球队的“男一号”……比赛间隙,在盛力瑛才体育中心的赛场边,记者采访了裁判长孟斐璇,来自新加坡的亚洲壁球裁判委员会主席穆尼沙也在一旁向记者介绍了有关孟斐璇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投身壁球,乐此不疲
  在壁球世界之外,孟斐璇有一个显赫的背景,那就是意大利菲亚特汽车集团中国公司董事长,据悉,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展出的法拉利就是他捐展的。可是在壁球圈,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孟”,这跟汽车和财富无关,他被尊重是因为他为中国的壁球事业所做的一切,有人说他是“中国壁球界的白求恩”,有人称他为“中国壁球之父”。
  20多年前,孟斐璇来到中国,就读北京语言学院,从对中国一无所知,到能够熟练地使用筷子,再到学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意大利人成了“中国通”。采访时,他能够滔滔不绝用中文和你对话,还能恰如其分地说出一两句中国成语,你不能不佩服他的中文水平,如果不是长着一张欧洲人的脸,你不会感到他是一个外国人。令人意外的是,老孟不像很多意大利人那样痴迷足球和赛车,反倒是对壁球运动的酷爱几近“疯狂”。无论走到哪里,他的旅行包里总是放着球拍和球鞋,每天不操练一番就会手足无措。作为曾经的世界500强企业高管,老孟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非常人可以想象,但他还是挤出一切时间投入壁球运动:自己打球、教人打球、培训裁判、执法赛事……
  据老孟自己介绍,十几年来,壁球在中国从零起步、迅速发展,自己有幸成为一名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不仅爱打壁球,还喜欢钻研理论。在十多年前,中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壁球规则,所有人都是凭借片段的翻译和自己的理解打球,中国的壁球运动在竞赛组织上当时并无章法可循。孟斐璇意识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出版正式的中文壁球规则势在必行。当时世界上没有一本中文的壁球规则,即使壁球运动发展较早的香港也没有人尝试过把规则翻译成中文。于是,精通中、英文的老孟在工作之余花费了六个月的时间,翻译出版了一套中文版的壁球规则,填补了中国壁球运动的一项空白。
  站在一旁的穆尼沙告诉记者,老孟是最早的壁球国家级裁判,在被中国壁球协会聘为裁判委员会技术总监后,他又肩负起培训裁判的责任。目前中国的壁球裁判基本上是孟斐璇一个个亲手培训出来的,看到他培训出来的壁球人才在中国各地的壁球推广上发挥作用,老孟非常欣慰。至于执法比赛,他更是利用了一切的业余时间,这次中国公开赛的裁判工作就是他把休假时间累积在了一起。穆尼沙说,中国公开赛事的组织筹备工作做得很专业很到位,自己作为亚洲裁判委员会的负责人感到很满意。许多年来,他为中国壁球所做的一切都是义务的、免费的,但他却乐此不疲,他能够理解,动力就源于他对这项运动的热爱。
  说到老孟的“壁球情结”,就不能不说他与妻子彭咏仪的爱情故事。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位是意大利猛男,一位温柔贤淑的中国女壁,孟斐璇与彭咏仪的爱情故事在壁球界早已传为美谈。因为,共同爱好壁球使他们更加亲密,老孟说他最好的壁球搭档永远是太太。
  在北京读书期间,孟斐璇爱上了湖南妹子彭咏仪,1991年两人结为伉俪,定居中国。孟斐璇告诉《新民周刊》,他们有两个儿子,全家先后在北京、南京、上海生活过,目前定居上海。言谈举止间,孟斐璇身上传递出浓郁的中国文化情结,他的中国名字(英文名字叫弗兰克)就是在中文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取的,“孟”姓就源于他对孟子的崇敬。虽然出生在意大利罗马,每年也会带着家人回去度一次假,但是中国情结已经深深地刻在了老孟的骨子里,这里已经成了他的第二个故乡。
  谈到自己的妻子,老孟说是位值得敬佩的女性,在与老孟结婚三年后,她本可以取得意大利国籍,但是她割舍不下自己的祖国,在征得了丈夫的谅解之后,她坚定地保留了自己的中国国籍,也给了她的孩子选择中国国籍的机会。在她的坚持下,这个跨国家庭里的“官方语言”始终是中文……
  早在三年前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上,记者就曾采访过彭咏仪。一头乌黑的垂肩长发,一身休闲的运动打扮,还有一副悠闲神态,彭咏仪经常在球场外走来走去,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她几乎熟知这个圈子中的所有人,因为她可以说是中国壁球的元老级人物了。“加油,小孟”、“come on”、“顶住”……当时儿子代表上海与一位澳门选手在赛场比赛,妈妈就在场边助威,一边加油鼓劲,还一边隔着玻璃门不停地用手机追拍儿子的身影。虽然自己也是刚刚走下赛场,但是坐在观众席上的彭咏仪一点也没有露出疲态,看到小孟最终赢得了比赛,她脸上露出了母亲的骄傲。“他的对手很强大,我记得几年前我们第一次到澳门比赛的时候,这位选手那时候水平就已经很高了,我们那时候看他就像是偶像一样崇拜,如今自己的儿子能够战胜他,说实话,心里非常地高兴,很为儿子感到骄傲。”彭咏仪说道。
  将门虎子,中国壁球NO.1
  孟斐璇的长子孟潇旻,曾是国家队的“男一号”——1.89米的高挑身材,一副英俊的混血儿脸型,见过他的人都说他的身上有一种过目难忘的明星气质。两年前,孟斐璇把儿子在中国打球的录像带寄到了美国,不久他就考入了美国名校University of Rochester(罗彻斯特大学),这是一所以传统壁球运动见长的学校,如今中国“男一号”已经是该所大学众人皆知的壁球明星。
  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孟潇旻在10岁时做出第一次与壁球有关的选择:打还是不打。12岁,父亲告诉他,现在你的选择是“打着玩”还是“专心致志”地打球。选择专业壁球训练的孟潇旻很快意识到他付出的“代价”:牺牲了开卡丁车、骑山地车的乐趣,即使身体不适也要执行严格的训练计划。当然,父亲也兑现了他的承诺,小孟拥有常人难得的训练条件:每年的春节、圣诞节和寒暑假,他都被送往马来西亚、香港甚至欧美等壁球发达地区进行短期培训,父亲也常常为他从国外请私人教练上门执教。优越的条件下,孟潇旻的壁球生涯开展得一帆风顺,15岁时就加入中国首次成立的国家壁球集训队,两年后便获得了全国壁球巡回赛总决赛冠军……   小小年纪就已经入选国家队,并且能在全国大赛中争金夺银,小孟很快就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当时,他也是继“小黑”丁慧入选中国男排后,又一位混血少年被召入国家队。“我喜欢控制球的感觉,”孟潇旻说,“每周都会进行6次训练,这是一项非常有趣和有挑战性的运动。”难能可贵的是,小孟虽然是一位专业的壁球选手,可是从来没有因为打球放弃过学习。前几年在入选国家队时,他一边训练,一边在高中求学,每天游走在“三点一线”——在金桥上学、在上海体院练球、回陆家嘴的家中休息。一天七堂课的繁忙学业不敢抛下,每天练球的节奏也不能断,他时常在车上打起瞌睡……如今的孟潇旻按照自己的梦想计划,已经成功考入美国大学,同样是一边学习一边打球,而且他还是通过打壁球获得了美国大学的奖学金。
  儿子取得成绩,妈妈功不可没。由于老孟平时工作忙,所以照顾儿子的重任都落在了彭咏仪纤弱的肩上。照顾儿子的日常起居,辅导学习、补充营养、接送儿子去训练,都成了孟妈妈的工作。“在训练上,他父亲对他的指导多一些;在生活上,我对他的照顾多一些;而在人生上,我们尊重他自己的选择。”跟外貌一样,彭咏仪的声音也是温柔有礼的,“他的父亲对运动学、运动营养学等都有一些研究,所以他会指导我怎样给孩子进行营养的搭配。”
  虽然把功劳大部分归给了丈夫,但是孟妈妈对儿子的照顾还是无微不至的。“前几年,他去体院训练都是我开车送他,一般我会在学校门口接他,会在车上给他准备好吃的,衣服什么的,给他送过去然后训练好了再去接他回家。”彭咏仪回忆起儿子当年在上海打球的经历如数家珍、历历在目,“那时他的确很辛苦,从金桥的学校到杨浦的体院,路上开车要一个多小时,通常儿子都是路上看书、吃饭、换衣服,有时还会抓紧时间睡一会儿觉。”
  如今,令彭咏仪更为自豪的是,她的第二个儿子也开始练壁球了,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12岁年龄组全国少年壁球比赛中获得了冠军,盛力瑛才是他的训练场地,和他一起训练的还有几位小队员,一位来自马来西亚,两位来自上海外国语附中。家长们把爱子送到盛力瑛才来打球,一想起儿子打球的辛苦可能会心疼,但是既然支持儿子走上了这条路,就要鼓励他们坚持下去,而“母亲能做的就是在生活上做他们最好的后盾”。
  壁球入奥,大有希望
  壁球运动的观赏性很强,普及程度相对较高,使得其进入奥运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此前,壁球曾连续四次申请进入奥运会,结果在投票排名中三次屈居“亚军”,一次屈居“季军”,距离奥运会的大门只差了那么一点点。
  多年来,孟斐璇一直在为推广壁球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他说,因为壁球起源于欧洲,并且在他的家乡意大利很流行。早在20年前,他就开始打壁球了,2000年后前他开始学习并参与壁球的裁判工作,近些年来给了年轻的中国壁球协会一些应有的帮助。“壁球进入奥运会希望非常大”,老孟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增加观赏性和公正性,世界壁联多次修改竞赛条例,并加大全世界推广和职业化程度,还将10月20日这一天作为世界壁球日,发动全球190多个城市共同行动。实际上,壁球已经在除奥运会以外的所有综合性运动会上展开,今年的亚青会更是将壁球作为唯一的非奥项目列入比赛项目中。可以说,壁球入奥将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他文献
加缪的《异乡人》的主人公“我”——默尔索,是一个极其淡漠的人,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有亦可,没有也无所谓。他不伪装,算得上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女朋友问他爱不爱她,他说不爱。“玛莉跑来找我,问我愿不愿跟她结婚。我说无所谓。如果她想结,那就这么办。接着她想知道我是否爱她。我的回答就像上一次一样,问题本身没有意义,不过我想我大概不爱她。‘那你为什么要娶我?’我解释这真的不是重点,既然她喜欢结婚,结婚又有
从《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房地产的发展,让我猛然想起一种命题:中国式思维。  在中国有两种思维很盛行,但都要不得——极度悲观主义思维和极度乐观主义思维。前者会用各种毛骨悚然的词语,为你预言着丰富多彩的死亡,仿佛他们就是救世主,他们会救你的命,极力地避免或挽回着你所有的损失,你必须对他们感恩戴德;后者则会敲锣打鼓、眉飞色舞地宣告着美丽新世界的到来,你将进入天堂,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而这一切都是他们慧眼独识
当一个国家发生巨大灾难特别是人为的灾祸以后,国民往往会由于极度悲伤,自动地停止娱乐活动,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自觉地减少消费。美国9·11事件后是这样,英国戴安娜在车祸中丧生后也是这样。4月16日韩国“岁月”号邮轮沉没,使300余名花季少年葬身海底。近一个月来,整个韩国笼罩在无比的哀痛之中。国民悲伤和压抑的情绪一定程度上萎缩了韩国经济。  沉船事故对韩国旅游业形成巨大打击。韩国民众减少了出游,许多
“11·13”对于巴黎而言,是个巨大的悲剧。平静而温馨的周末之夜,瞬间变成了血腥的屠杀,数百人倒在血泊中。法兰西大球场外的爆炸令人震撼,因为场内比赛的是法国与德国国家足球队,观众中有法国总统奥朗德。最血腥的是巴塔克兰剧院,凶手拿着AK-47步枪,射杀了100多名无辜的观众。这个13日、星期五的巴黎之夜,成为二战之后法国最恐怖的一天。   花都花容失色。   对于制造了悲剧的恐怖分子,毫无疑问,
9月10日,李克强总理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系统阐述了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政府施政方略。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两个方面的论断:一方面,李总理表示,中国经济的表现处在合理区间,不会“硬着陆”,2014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指标能够完成;另一方面,他提出了“开放”、“创新”等关键词,要依靠“强改革”而不是“微刺激”来推动市场活力提升。尽管若干论点已经被多次宣示,但将诸多政策取向元素熔于一炉的完整表述尚不多见。可以这
“宝宝,宝宝,我们去哪里呀?”最近想要去海外生子的妈妈们有些烦恼,从《北京遇上西雅图》到近日美媒大肆报道的“美籍中国婴儿”事件,日渐把这些“誓要把宝宝生在国外”的妈妈们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一边是孩子的未来,一边是不断变化的移民政策,这年头,生孩子选个地儿都不容易啊。  塞班岛:“美国籍”的小门  曾经最受大陆妈妈们欢迎的是“赴港生子游”,既能规避二胎政策,又能为宝宝赢得香港身份,可谓一箭双雕。不过
文明如果是自发的发展,而不是自觉的发展,留给人类自己的将是沙漠。  敏感的人应该能注意到,这次京津冀发展提的是“一体化”,跟以前的“经济圈”或“城市群”的概念完全不同。所谓“一体化”,就是在这三个地区就像在一个地区一样的便捷,如果调整到位无疑将成为世界级样板,但前提是必须先迈过三道门槛。  第一道门槛是交通。  如今北京到河北衡水的高铁规划还没有成型,连动车都没开通,首都经济圈徒有虚名。所以要实现
话剧,看上去越来越成为上海这个城市繁荣的组成部分。无论剧目数量、演出场次和票房,似乎都在不断刷新着新的数字。   过去的一两年,作为上海唯一的国有话剧院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每年有五十几个项目轮番上马,平均一周就有一部新的作品推出上演。而一次半价开票日,一天之内就可卷走将近300万元的票房。即使演出如此频繁,话剧中心的票房依然常常满座。   民间力量也不甘示弱,老牌的现代人剧社连推不同的商业话剧
《回首我们的时代》是一本珍贵感人的文坛回忆。更具体地说,本书像一部“时间机器”,把我送回1970年代的台湾文坛。文坛旧事,父辈故事,和70年代在台湾求学时的往事,都因为这本书回到我的眼前。读来竟是脸红心跳,心头迷蒙——因为那是台湾解严前的时代。  70年代末,我在念大学,放眼所见只有观音山、淡水河 。年轻学生们夸夸其谈,沉浸在遥远的《未央歌》、张爱玲的世界里。直到乡土文学论战开始,一连串的活动把我
2004年10月有“农业诺贝尔”之称的世界粮食奖授予中国水稻育种家袁隆平,以表彰他在杂交水稻育种方面的巨大贡献。9年之后,2013年的世界粮食奖颁给了在植物转基因技术方面的三位先驱,三位获奖者在1983年几乎同时研发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植物,并在今后的三十年中,不断发展和推进了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食品已经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成了环境和健康的热门议题。它的出现,迅速地使大众的思想和观念分裂成了两个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