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说话是人们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的桥梁,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对他们进一步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能力、开发智力都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一是教师应鼓励学生敢说话、多说话。二是教师应教会学生说话的方法。三是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一个说话的机会。四是教师应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说话能力。五是教师应时时帮助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说话基础。
【关键词】 培养 学生 说话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129-01
说话是人们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的桥梁,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对他们进一步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能力、开发智力都有着重要意义。一个人思想和情感都必须通过说话进行表达,如果缺乏良好的说话训练,自己的所思所感就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发展受到局限,所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1 鼓励学生敢说话、多说话
从“呀呀学语”到能够流利的说话,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刚入学的孩子,说话能力差,课堂上回答问题结结巴巴,拖腔变调,一个意思费好大劲也表达不明白。教师不能因学生表达不完整就加以训斥,特别是年幼的学生,有时由于词汇贫乏而常常一边想一边说,用一些不必要的连贯词语来填补说话的空隙,使人听起来不流畅,此时,老师既不能催促,也不能指责嘲笑,应给予启发和鼓励,让孩子想好了再说,否则心情越紧张,讲起话来越支支吾吾,学生因此也就不肯轻易开口,说话能力从而受到限制。
2 教会学生说话的方法
说是学的基础,学是说的发展。只有指导学生掌握说话的方法,才能做到“言之有序,有话可说”,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现行教材,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直观地帮助学生掌握说话、写话的方法。如语文基础训练看图说话《扫雪》,图画的内容是:雪停了,老师带着同学们在校园里劳动。他们有的正在扫雪;有的把雪撮起来倒进手推车里;有的把雪堆在树下面,大家干得很起劲。教学时,应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先以投影出示图画,指导学生仔细看图,着重看清楚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有些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然后,根据这幅图的特点,把画面分成几个部分出示,逐一让学生观察:扫雪的,撮雪的,用手推车运雪的,把雪堆在树下的。先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说,再让学生连起来说。
3 给学生创造一个说话的机会
教学中,我们应恰当地利用形象教材,创设情景,紧紧抓住听的关键,激发起学生的听、说的积极性,如看图听故事说话《谁起得早》这一说话训练,要求是让生先听故事,再看图讲故事。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片,视听并用,初步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抓住描写神态和对话的语言,再听录音,以加深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感知理解,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录音有感情地讲起故事来,这时课堂气氛活泼愉快,学生乐学、愿学,再指名复述故事,学生就能争先恐后的发言。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训练,主要从看图说话入手,多数学生只能看到图的一个轮廓,对图的细节却视而不见,而事物的差异往往表现在细微之处。因为抓不住事物的特点,所以也就谈不上用词准确,语言表达贴切恰当了,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完整的叙述一件事,首先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图画,从而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基础训练看图说话、写话《尊师爱生》一图为例,画面是一个学生用雨伞给一位老师遮挡着雨,“打”“拿”“举”,都能修饰用伞的动作,究竟哪个词准确呢?我们应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学生的动作、姿态和伞的位置,给学生一个说话的机会,让同学们充分讨论推敲,经过观察讨论,每个学生眼前就会呈现出一个小同学为了不让老师淋雨,把胳膊伸得直直的,使劲把伞举到老师的头顶上这样一个画面,无疑选择“举”字最适宜不过了。仅一个“举”字就生动形象地刻划出一个尊敬老师、体贴老师的典型形象。
4 帮助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说话基础
说话能力的高低与学生所掌握的词汇是分不开的,一个词汇贫乏的同学所讲的话总是老调重谈,重复用几个词语。如描述某件事时总是用“很好啊,好极了”等词来形容。面对这一问题我们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弥补学生这方面的缺陷。在日常教学中,应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把课文中精炼的语句勾勒出来,丰富课外生活。增加课外读物,把好的词句段落摘录下来,积累成库,慢慢地学生就能在词库中提炼出适合表达自己情感的语句来,说话能力随之也就得到相应的提高。
5 言传身教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影响
口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具体体现,教师说话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的实施。课堂上任何出自教师口中含糊不清的概念、模棱两可的判断、自相矛盾的推理,都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课堂语言的不精炼会直接影响学生听课的情绪。因此,做为一名小学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说话时要做到科学性、合理性、艺术性、启发性和条理性。
【关键词】 培养 学生 说话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129-01
说话是人们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的桥梁,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对他们进一步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能力、开发智力都有着重要意义。一个人思想和情感都必须通过说话进行表达,如果缺乏良好的说话训练,自己的所思所感就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发展受到局限,所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1 鼓励学生敢说话、多说话
从“呀呀学语”到能够流利的说话,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刚入学的孩子,说话能力差,课堂上回答问题结结巴巴,拖腔变调,一个意思费好大劲也表达不明白。教师不能因学生表达不完整就加以训斥,特别是年幼的学生,有时由于词汇贫乏而常常一边想一边说,用一些不必要的连贯词语来填补说话的空隙,使人听起来不流畅,此时,老师既不能催促,也不能指责嘲笑,应给予启发和鼓励,让孩子想好了再说,否则心情越紧张,讲起话来越支支吾吾,学生因此也就不肯轻易开口,说话能力从而受到限制。
2 教会学生说话的方法
说是学的基础,学是说的发展。只有指导学生掌握说话的方法,才能做到“言之有序,有话可说”,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现行教材,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直观地帮助学生掌握说话、写话的方法。如语文基础训练看图说话《扫雪》,图画的内容是:雪停了,老师带着同学们在校园里劳动。他们有的正在扫雪;有的把雪撮起来倒进手推车里;有的把雪堆在树下面,大家干得很起劲。教学时,应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先以投影出示图画,指导学生仔细看图,着重看清楚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有些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然后,根据这幅图的特点,把画面分成几个部分出示,逐一让学生观察:扫雪的,撮雪的,用手推车运雪的,把雪堆在树下的。先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说,再让学生连起来说。
3 给学生创造一个说话的机会
教学中,我们应恰当地利用形象教材,创设情景,紧紧抓住听的关键,激发起学生的听、说的积极性,如看图听故事说话《谁起得早》这一说话训练,要求是让生先听故事,再看图讲故事。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片,视听并用,初步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抓住描写神态和对话的语言,再听录音,以加深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感知理解,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录音有感情地讲起故事来,这时课堂气氛活泼愉快,学生乐学、愿学,再指名复述故事,学生就能争先恐后的发言。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训练,主要从看图说话入手,多数学生只能看到图的一个轮廓,对图的细节却视而不见,而事物的差异往往表现在细微之处。因为抓不住事物的特点,所以也就谈不上用词准确,语言表达贴切恰当了,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完整的叙述一件事,首先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图画,从而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基础训练看图说话、写话《尊师爱生》一图为例,画面是一个学生用雨伞给一位老师遮挡着雨,“打”“拿”“举”,都能修饰用伞的动作,究竟哪个词准确呢?我们应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学生的动作、姿态和伞的位置,给学生一个说话的机会,让同学们充分讨论推敲,经过观察讨论,每个学生眼前就会呈现出一个小同学为了不让老师淋雨,把胳膊伸得直直的,使劲把伞举到老师的头顶上这样一个画面,无疑选择“举”字最适宜不过了。仅一个“举”字就生动形象地刻划出一个尊敬老师、体贴老师的典型形象。
4 帮助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说话基础
说话能力的高低与学生所掌握的词汇是分不开的,一个词汇贫乏的同学所讲的话总是老调重谈,重复用几个词语。如描述某件事时总是用“很好啊,好极了”等词来形容。面对这一问题我们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弥补学生这方面的缺陷。在日常教学中,应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把课文中精炼的语句勾勒出来,丰富课外生活。增加课外读物,把好的词句段落摘录下来,积累成库,慢慢地学生就能在词库中提炼出适合表达自己情感的语句来,说话能力随之也就得到相应的提高。
5 言传身教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影响
口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具体体现,教师说话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的实施。课堂上任何出自教师口中含糊不清的概念、模棱两可的判断、自相矛盾的推理,都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课堂语言的不精炼会直接影响学生听课的情绪。因此,做为一名小学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说话时要做到科学性、合理性、艺术性、启发性和条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