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与人类学联姻的三个理由——兼议《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

来源 :民族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hant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内部,艺术学与人类学相遇并结合出自三个方面原因:第一,体现了学科跨界融合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中国艺术人类学诞生时,"捆扎"的艺术学与"混沌"的人类学瞬间相遇,就像有了黏合剂和催化剂,实现了"分化→整合"的学科发展过程.第二,提升了艺术学科的理论层次和文化品位.在学科跨界融合过程中,人类学在将自己由经验学科提升为理论学科的同时,也为原为经验学科的艺术学之理论观念和文化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养料,为艺术学向艺术人类学的学科转型提供了很好的机遇.第三,丰富了艺术人类学诸分支学科实践层面的内容.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实践层面,由此而同时拥有了基于"社会行为和艺术产品"两方面研究对象,不仅由单纯的"文本研究"走向了"对象文本与表演过程"的研究,而且由仅仅关注"物"与"事"——文本间性的研究迈向审视人——主体间性的研究.
其他文献
当代美学与人类学已呈现出融合之势,美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形而上的抽象思辨,对具体的实证性事实阐释缺乏足够的解释力,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侧重分析文化的基本运作机制、制度与传统,通过实证研究而加以归纳,二者可以形成有效互补.审美人类学与艺术人类学的区别在于前者关注人类与他的环境的和谐性关系,艺术人类学比较注重艺术创作和传承中的物质性材料和改造材料的技术.审美活动以人的身体为基础,艺术人类学更多的侧重于应用研究和文化遗产的理论阐释等方面.审美人类学的问题域是当代美学和人文学科的前沿问题.艺术人类学擅长田野调查和案例研
艺术乡建作为中国乡村建设的新近模式,并非单向度的艺术实验,也远不止乡村问题,而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社会实践.它既基于中国百年之痛,同时又提供着审美修复与重建的可能,它改变着人们对于乡村的感知,并且日益构建出乡村新的美学景观.这种景观是一个巨大的化学反应场,它将分别主要指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怀旧""乡愁"与"乌托邦"三种时间向度的纵横编织以及叠合,在历史的回旋往复中衍化出新生的多重身体,并且将审美革命、审美资本、审美治理、时尚与趣味、悲剧美学、审美教育等社会和美学的当代问题激活出来,成为当代
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后结构主义符号理论影响下将物视为社会文化附属的观点开始受到质疑.而以阿尔弗雷德·盖尔、蒂姆·英戈尔德等学者为代表的人类学研究,回归到手艺的物质性,在对手艺制作过程进行论述基础上深刻地探讨了手艺的本质.这些研究将手艺定义为一种具有能动性、穿透性的力量,指出手艺实际上承载并塑造了世界,由此突破了在符号理论长期影响下的"物质文化"研究范式,对近现代西方主客二元论展开了有力的反思.
中华传统艺术当代传承是一个时代命题,该命题的研究需要着眼于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思考.近代以来,中华传统艺术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经历了中西之争、古今之争、雅俗之争,在中国社会继续向现代化迈进的当下仍处于弱势地位.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对文化的高度重视为中华传统艺术当代传承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机遇,国家文化建设系列政策的出台为中华传统艺术当代传承的实践提供了保障.中华传统艺术当代传承的研究需要借鉴兄弟国家的经验,应在生态理念统领下,让传统艺术与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建立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