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蕴含的德育思想及其他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ya_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修身齐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是社会对个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个人的根本学问。名著《战国策》中说有用的个人“上要臣其君,下要齐其家,中要索交诸侯”,较早的把齐家当做对个人的要求。一直到了当代,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来。齐家的学问一直很丰富。在明末,有部朱子治家格言,就是修身齐家的经验总结,被誉为“治家之经”。文中论述了齐家的方方面面,有很鲜明有用的德育思想,旗帜鲜明的提出孝友勤俭的道德要求。在学习上,读书上主张修身、学习圣贤之道,担负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大职责。在历史的长河里,对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朱子治家格言》 德育思想 学习与启示
  修身齐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是社会对个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个人的根本学问。名著《战国策》中说有用的个人“上要臣其君,下要齐其家,中要索交诸侯”,较早的把齐家当做对个人的要求。一直到了当代,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来。齐家的学问一直很丰富。在明末,有部朱子治家格言,就是修身齐家的经验总结,被誉为“治家之经”。文中论述了齐家的方方面面,有很鲜明有用的德育思想,旗帜鲜明的提出孝友勤俭的道德要求。在学习上,读书上主张修身、学习圣贤之道,担负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大职责。 在历史的长河里,对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一部古代儒家经典《大学》给人们指明了人生奋斗的目标和航向,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在于明事理,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在于示人教人以道理,共同进步,以期到达至善的境地。在《大学》的三纲八目中,齐家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是人们立于世界上的重要职责。因此,古代学者对齐家的学问很重视,基本上人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论述,留下来的著述也汗牛充栋。在这些流传下来的治家教子的文章中,基本上都很优秀。其中有一篇500多字的格言体文章尤为堪称经典,问世以来,被后世士大夫奉为“治家之经”,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代代流传。它就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朱用纯编纂的《朱子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
  朱用纯,字致一,号柏庐,明末遗老,明亡后,绝意仕途,潜心学问,在学术上尊奉朱熹,主张知行并进,教授弟子,一时颇负盛名。朱子家训这篇经典文章,就是他的人生阅历的总结,躬行心得之余,形成文字,这篇人生经验之谈,涉及范围广泛,内涵丰富,枯燥的道理说教,读起来朗朗上口,颇有文采,不愧于后人的追捧。
  立身处世,要义很多,前人多有论述,要说第一要义,即所谓孝,友,勤,俭。明人庞尚鹏在他写的家训中说,“孝友勤俭乃立身第一要义”。为人立身处世,首当做到此四个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是在人伦关系上,人人都要尊奉的准则,朱子家训中冶论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就是说在家庭成员的伦理关系上,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爱,做不到这一点,或者说违背了这一点,不孝不友,不慈不恭,夫妻不恩爱,那么家庭就会慢慢消亡,不立于世。可见,朱用纯也很重视孝友的重要意义。勤奋,是人立世奋斗的一个重要的品质,勤,主要体现在人们的事业上的努力勤劳。在朱子家训里,作者也处处体现生活中人们要勤劳的思想,在治家的实践中,处处要求,无论在家庭的重大問题上,还是生活中的小细节里,考虑的周详而完备,正如盐化入水里,作者对勤的论述和要求融入这500余字的经典文章里。节俭是人的美德,根据古人的认识,节俭有着很多好处,诸葛亮曾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节俭通过抑制人的不合理欲望,修炼人的高尚品格。另外,在经济上,节俭能让一个家庭有着富余,好钢用在刀刃上,对家庭的生存、延续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对这两点的观念上,朱用纯无疑也是感同身受的。他在这篇精炼的美文中说道:“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很明确的表示,自己的吃穿用度必须节俭,俗话说,一毛钱掰成两半花,要俭而合理少,这个原则只是适合于自身和本家庭,要说到招待客人的事情上,切记不可节俭,舍不得花钱,这样会有失待人的诚意,让人觉得主人比较吝啬,有损厚道待人的美德。总的说来,四义是不仅是每个人的生活美德,更是一个家庭内部所要求具有的准则。遵守了它,个人发展向好,家庭氛围兴旺。反之,违背了它,个人失去方向,家庭关系就不会和谐,家庭的永续发展就会抛锚,这时家庭就像一只大海中飘零的小舟,在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时,就会无助的倾覆。
  天下四行,士农工商。作为读书人的学者,这个群体的职责或者说社会分工就是治理国家。而农工商各执一业,在奉养自己的同时,也在为他人作着奉献。虽然专业不是士,但是修身的事情仍然不可缺少。大学中认为,治理国家,前提时要修身,要明事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很明确,修身是治国的前提和根本。
  读书是修身的重要手段。读书的范围很广,但是可以大略分为两大类。即读有字之书和读无字之书。有字书,即前人留下的经典典籍和学者的手泽之书。无字书就是社会实践,对自然和社会的考察和认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社会实践对人学识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部分识不可或缺的。读有字的典籍是个人修身的一种重要的途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典籍卷轶浩繁,面对堆积如山的书籍,我们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即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这几个问题,见仁见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答案。有句话叫英雄所见略同,就读书修身这个问题,大方家都见地相同。明代王阳明,童年在被问道为什么读书时,他回答很经典,“为做第一等事而读书”,这时他的塾师听到后若有所悟的说,考状元。王阳明的志向当然不是考状元。他心目中的做第一等事就是做圣贤,而不仅仅是通过科举考试。这种理念同样被教育家朱用纯所接受,他在他的治家格言中论述子弟读书的目的,“读书志在圣贤,岂徒科第”,直截了当的劝告子弟,读书为了修身,为了成为圣贤,干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不要只追求功名利禄,成为贾宝玉口中的禄蠹。这是读书的目的,是对为什么读书的回答。学习圣贤,学习对象很多,学习的门径业各异。具体来说,谁是圣人,何为贤人。孔子,老子,庄子,释迦牟尼。儒佛道,宋明理学诸子,朱熹,王阳明等。门径虽不同,但是归根结底圣贤之道是相同的,周易中说: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闻道有先后,学术有专攻。几千年来,各年代俊逸百出,儒学道统一直在延续不绝。叉开话题,到底谁是正统,明末大家王船山推崇宋代理学名家张载,通过为张子正蒙作注解的方式弘扬传承张载的学说。张载曾经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反映出张载的文化自信和极强的责任心。学习张载的学说,继承王船山的学问,才是学习圣人的不二法门。   为什么读书之外,还有着读什么书的问题。读理治之书,出了学习历代学者的著述之外,还要在孔子六经中寻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不朽名著《史记》中说过“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诗以达意,书以道事,易以神化,春秋以义”,概括了孔子著述编纂的六经的意義和作用,指明了六经是治理国家的经典,是圣学的大成之作。子弟读书向学,可以从六经开始,学习孔子的学问。题外插一句,宋人以后,国家及其推重朱熹和他的四书,有句话说,“四书既治,六经可不治而明矣”。将四书和六经提高到相同地位,将儒学发扬光大。在《朱子治家格言》中,朱用纯也认识到阅读六经对孩童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注重子弟的儒学启蒙和经典教育。他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他谆谆善诱的指出,子弟的小孩子,要阅读学习儒家六经,揣摩圣人之道,即使子孙天赋不足,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正确的奋斗方向,成为孔子那样的圣人。
  关于怎样读书修身,朱子家训没有明确的记载和说明。依据前人经验,不外背诵强记,多实践揣摩。将儒家六经和四书弄通弄透,做一个明理强学的君子。
  《朱子治家格言》除了以上内容外,还论述了方方面面的生活理念,善于读书的人,就是要用拿来主义,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深入的领悟朱用纯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活学活用,在齐家的实践中,少犯错误,避免在美好的家庭生活中留下遗憾,把家庭带进幸福宁静的港湾。
  参考文献
  [1]武钰.《朱子治家格言》对当代家庭美德建设的启示[J].牡丹,2020(14):140-141.
  [2]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J].中国民政,2018(16):53.
  [3]王琦.浅析《朱子治家格言》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启示[J].长江丛刊,2016(18):2.
  [4]朱高正.如何用《朱子家训》完善品德[J].文史知识,2015(05):3-8.
  [5]朱荣元.借鉴朱子治家智慧 构建和谐社会基础[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二)——积极老龄化研究之四——老年人与发展[C].福建省老年学学会,2008:5.
  [6]汪红汛,每文.从《朱子家训》到《家庭美德歌》[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3):54-55.
  [7]《朱子治家格言》选批[J].天津教育,1974(04):24-25.
  [8]《朱子治家格言》选批[J].武汉师院,1974(01):76-81.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学工处)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葛浩文成为焦点,翻译界对葛浩文研究也大增,但对其在习语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众所周知,习语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习语的英译可见译者的功底以及翻译的忠实观。通过对葛浩文翻译作品的研究,发现其主要使用直译,逐字翻译,意译和仿译等方法翻译习语。直译与逐字是异化翻译策略的体现,而意译和仿译主要采用归化。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不
内容摘要:习近平:“生命重于泰山。”生命是生活绕不开的人生话题,在我国,在学科课程体系方面,我们缺乏生命课程的学科,然而生命教育是贯穿一生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个体都需要尊重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亦是平等教育,即使是寻常的小动物,也不能随意扼杀,生命面前众生平等。虽然生命教育没有单独设立一门学科课程,但语文本身与生命教育就有内在的联系性,开发并实践语文学科中生命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  
内容摘要:天气是人类基本经验之一,当我们借助熟悉的天气现象来理解、思考其他范畴时,便形成了天气隐喻。之所以选择“雨”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雨”关系到世间万事万物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英汉语言中有大量关于“雨”的隐喻用法,这些用法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旨在综述、分析、探讨“雨”隐喻用法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差相似性和差异性。   关键词:概念隐喻 英汉对比 雨 认知语言学
内容摘要:随着新一轮教材改革稳步落实,中小学逐步推进新教材的使用与设计,在众多一线教师及学者投入对新教材的研究之时,国家也围绕新教材做了一系列的说明,包括要求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材观、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设计”、要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进行思想转变等等,这种教材思想与叶圣陶先生的教材观有某些相似之处。“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不仅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思辨性阅读的培养上,也体现在写作教学上,即学生对语言
内容摘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依据现阶段乡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表现力,大部分同学需进一步提升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语文教学,训练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落实乡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必要途径。语文教学是生动的活的语文课程,是站在学生长远发展角度,切实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践行语言建构与运用训练的课程。加强口语表达能力学习训练,促进乡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乡镇
内容摘要:汪曾祺的小说和散文以平常心和恬淡的心境缓解了年轻人内心的紧张感,给予引导年轻人面对生活采取达观豁然的态度,成为年轻人的精神慰藉。同时,他的文风自然平实,符合年轻人对“自然”生活状态的向往。因此今天的年轻人更热爱汪曾祺。   关键词:汪曾祺 小说 散文 年轻人 热爱  八十年代的文学热已如隔世之音。资讯发达,媒介多元的今日,直接冲击感官的图像和音频获得了更多的受众,作家已经失去了当年的热捧
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典名著。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需要注重对古典名著的教学。本文就小学阶段古典名著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古典名著 名著教学 小学语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学习,共安排了四篇课
内容摘要:在新冠疫情的紧张局势之下,全球陷入了一种恐慌的状态中。高校生命教育课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对于生命有更多的困惑。青年一代就是国家和未来各个国家的核心价值取向,如何能够引导广大青年人建立一个健全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我们亟待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   关键词:疫情 生命教育 心理  2020年初,一种新型传染性疾病竟然可以快速在我国广泛传播。在整个社会迅速
内容摘要:人们常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形容如果缺少必要的条件,那么再能干的人也很难做成事的窘态困境。然而,对于每一位文学创作工作者来说,却根本不存在创作上的“无米之炊”的后顾之忧,因为社会现实生活已为每一位文学创作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题材和丰富的素材——不仅“有米”,而且品種、数量繁多。所以,如何“巧为有米之炊”——即如何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生活现象中捕捉题材、提炼素材、最后做成一道文学的“美味佳
内容摘要:发展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时代趋势,教师素养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未来的教师培养应走向专业教育与公共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补充、素质教育与生涯教育相协调的发展道路,以提高师资培养的质量与适应性以核心素养作为教师培养的重点,积极打造核心素养教师培养团队,完善教师质量标准,将是今后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师教育 转变思维 教育改革  2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