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教师科研业绩量化指标设计的思考

来源 :金融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s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教师科研业绩的评价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建立合理公正的量化指标体系,对客观评价教师的科研活动及其成果的价值、正确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关系重大。本文针对当前高校科研业绩评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如何构建更为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谈点看法。
  
  一、当前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基本方法及存在问题
  
  当前高校对教师的科研业绩一般采用量化考核的办法,各自规定具体的量化指标和评价方案。尽管各有差异,但基本思路大体上都是根据教师在各级别刊物上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在各级出版社出版了多少字数的学术著作,承担了各级别的多少课题,获得了多少科研经费等,把这些论文、著作、课题、经费等按一定的方法折算成科研工作量。然后进行考核、评定。这种评核方法与单纯的定性考核相比,有效排除了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产生的内部矛盾较少,评价结果也比较客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了高校科研的发展。但就评价制度、评价体系以及具体评价指标来说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1.刊物、出版社和课题的级别并不能完全代表科研成果和科研活动的质量。例如,一份刊物整体水平较高并不能保证其发表的每篇文章都好于其他刊物,这种以刊代文的评价方法并不能完全替代对文章的具体评议。单用出版社和课题级别来评价也同样如此。这一缺陷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评价的准确性。
  2.对科研业绩的评价与教学脱节。高校科研固然担负着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但主要职能是通过提高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来为教学服务,然而从当前各高校的科研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来看,基本上都忽略了这一点。当然,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从整体上来看是一致的,但是二者在实际运行中又是存在矛盾的,若评价教师的科研业绩完全不考虑其主业——教学的情况,可能会导致教学与科研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在当前对教学质量评价还没有找到像科研这样较易量化的“硬指标”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3.教师科研业绩量化指标存在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的现象。指标过于复杂会加大统计工作的难度,降低可操作性;指标过于简单又容易造成评价工作的片面性。因此很难在量化指标的全面性与可操作性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4,由于学科特点不同、科研条件不同,在基础学科与专业学科、文科与理科之间用统一的量化指标体系去衡量,势必造成量化的不公平性。
   二、量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高校教师科研业绩量化指标体系应遵循下列原则:
  1.系统性与科学性原则。高校的科研涉及到学校工作的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用有限的指标来量化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必须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构建量化指标体系。所选取的指标要能体现出各类科学研究活动的不同特点,应有利于教师科研积极性的发挥,做到科学合理、界定准确。
  2.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高校教学与科研客观上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高等学校一方面通过教学为科技事业培养大批高层次创造型英才,提供最主要的人才资源,为开展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环境;另一方面,高校教学有赖于科研支持,科学研究以探索自然和人类社会获得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丰富革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成为教学进步最重要的驱动力。因此,高校在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应坚持科研与教学有机统一的原则。
  3.多层次与多模式相结合原则。由于各个高校办学层次不同,对科研规模和水平的依赖程度存在差别,层次越高对科研依赖程度越大,同时高校的科研实力与条件各不相同,即使同一层次的高校,环境不同,发展状况也不平衡,这在客观上要求高校应多层次、多模式地开展科研工作,科研业绩量化指标设计也要客观反映高校的实际运行情况,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
  4.稳定性与发展性原则。指标体系中指标的相对稳定是极为重要的,也就是说指标应具有连续性。如果一个指标在今后若干年里,可能时有时无,这样的指标就不能保证量化的科学性,应予以剔除。发展性原则,要求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等领域的发展,相应地做出调整和改变,以利于教师科研业绩量化效果的最优。
  5.定量性与可操作性原则。为了减小教师科研业绩量化结果受主观因素的制约,应尽可能多使用定量指标。同时,整个体系的量化方法和相应的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要简便、科学,易于操作。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保证量化结果的有效性。
  
  三、对高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体系的几点建议
  
  1.要以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为评价目的。在评价过程中要提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积极倡导富有人性化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将学校发展的需要与教师个体的需要紧密结合,不断为教师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注重教师学术研究的创造性和个性,让教师作为评价主体,使其积极参与评价,改变原有的客观被动地位。
  2.要注意突出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重要性。高校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术水平,紧跟学科前沿,为培养人才奠定基础。科研业绩评价也要与此相适应,要坚持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联系,通过科研业绩评价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科建设。因此,对高校教师的科研业绩评价要注重突出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综合考察研究成果、培养人才、建设学术梯队、促进教学质量和产生经济效益等方面,要把是否促进学科建设作为科研业绩评价的根本。
  3.要建立健全评价人员培训机构和制度。教师科研业绩评价是一项综合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评价者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要建立健全评价人员培训机构和制度,有计划、有目的地搞好评价人员的在职培训,明确评价者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在科研业绩评价中要挑选德才兼备、知识能力结构合理的人担任评价者,同时大力加强对评价人员专门、系统的培训,不断提高评价者的素质,使科研业绩评价规范化、科学化,减少评价者的主观随意性。
其他文献
县域金融作为核心经济资源,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县域金融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主体的多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