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從菜鸟到人师
1996年,潘少英考进广州番禺师范学校。尽管当年填志愿时,潘少英压根儿就没有想过当老师,但听说读高中大学需要一大笔的开销时,潘少英还是选择了“妥协”。1999年,师范毕业的潘少英回到家乡成为一名老师。
在家乡的明经小学,潘少英教的并不是自己一直期待的英语课,而是语文和英语两门课程一肩挑,这也让潘少英一度压力巨大。2010年,新化龙二小成立,潘少英就任新化龙二小的英语科组长。相对之前的明经小学,化龙二小在学生数量及声誉度方面无疑更让潘少英感觉压力。尽管不知道如何做好这个科组长工作,但只要是遇到难题,潘少英肯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
2011年,潘少英接受了一个挑战——申请番禺区优秀科组。当她千辛万苦把所有准备好的资料提交后,得到了在全区进行展示的机会。这让潘少英感觉稍许的兴奋,但兴奋之余,潘少英还是感觉到了压力,“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实在是太紧迫了,况且还有一堆的教学任务要完成”。但既然有机会,潘少英还是决定不能放弃。于是,紧赶慢赶,潘少英还是靠着加班加点的那点儿时间把展示稿和PPT都做了出来。不过,展示稿尽管让潘少英有了方向感,也能体现自己科组的特色,但仔细研究,潘少英还是觉得稿子似乎有点长。对此,潘少英犹豫许久,最终决定就按照原来的稿子不做改动,“改了就展示不了我们的做法”。
展示当天,刚开始时,潘少英还感觉一切顺利,可当她还在“兴头”上时,工作人员却示意她停止。刚刚说到一半的潘少英感觉自己科组的特色还没有完全呈现。于是,潘少英硬着头皮继续讲下去,越说越快,语速比机关枪还快。这时,工作人员再次示意潘少英停止。幸好刚才的一通紧赶慢抢,展示是展示完了,可效果,潘少英却不敢回顾。内心崩溃万分的潘少英自觉除了“差强人意”,没有言语可形容当时的切身感受。
展示结束后,潘少英开始不断反思自己,开始了不断学习提升专业素养之旅。从不停参加各级培训扩展视野,到学习薄荷阅读和番茄英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只要有机会,潘少英总会不断尝试。这样的学习使潘少英拓宽了思维,也通过实践推动教学进步。2016~2017年度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潘少英执教的课例被评为部级优课。
享受与问题学生的时光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潘少英深知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学困生,潘少英从不怠慢。
2013年,潘少英班上的小承,是一个典型的令老师头疼的学生。无论上课还是活动,小承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更难以按别人的指示做事。除此之外,爱说闲话、故意捉弄同学在小承这里更是“家常便饭”。
潘少英数次的说服与批评教育,却收效甚微。几番思量之下,潘少英决定从细节抓起。
小承是运动智能十分差的孩子,完全不会跳绳、踢毽子。于是,每天大课间,潘少英都会跟小承一起运动。但小承不会踢毽子,为防止他骚扰同学,潘少英便把他叫到身边和自己对踢。慢慢地,小承居然也可以踢到毽子。不过,因为他还不能按正确的方法踢中毽子,所以往往胡乱踢上一番。而在对踢过程中,小承还不忘高声喊出自己踢毽子的方式。这还吸引不少的男同学,一起过来看小承的招式。慢慢地,在这样的活动中,小承渐渐能与同学打成一片,并遵守老师的要求,这时让潘少英感到自己成功的第一步。
小承尽管多动,但有时还挺爱表现自己。一次英语课上,潘少英看见小承举手,马上让他回答问题。结果,小承很正确地看图说出句子,抓到机会,潘少英马上就让小承上了班级表扬榜。这下子,小承“起劲”了,整节课都十分认真上课。之后一段时间,潘少英发现,小承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了。
很快,学校开展英语趣配音比赛,每个班需要派出3个选手。潘少英决定先让学生在班里报名参加班内选拔。没想到,潘少英一宣布比赛的事情,小承就马上举手参加。潘少英知道这与小承最近的进步不无关系。班级比赛当天,7个选手都分别进行了电影视频配音。参赛选手表演完毕后,潘少英让全班同学公开投票,结果出来后,小承的票数居然最高。潘少英知道,小承终于得到同学们的认可了。全校的比赛中,小承获得了二等奖。当看到小承自豪的微笑时,潘少英心里也笑了。
家长认同成最强鼓舞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如果家长能培养好学生的习惯,那学生就更轻松了。而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能得到家长的支持,便会事半功倍。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潘少英也常常遇到过困难。曾经潘少英班上的小健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因为爸爸在外工作,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平时小健都是爷爷奶奶照顾。不过因为爷爷奶奶年纪大,小健也不大受管教,学习自然是一塌糊涂。上课不认真,作业马虎,甚至经常不交作业,都是小健常犯的“错误”。潘少英多次跟小健爸爸沟通,但尽管孩子爸爸口头答应,过后却仍然对孩子不管不问。眼看情况越来越差,潘少英只得继续不断与小健的爸爸沟通,向他交流小健的情况,时间一长,小健爸爸却不耐烦了:“我就没能力教他了,你试试教给我看!”。
无奈之下,潘少英只能自己想办法了。于是在课堂上一直给予小健鼓励和关注,只要发现小健有一丁点的好表现,潘少英都在课堂上和课后给他点赞,课后抽时间辅导他。可能小健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内心也变柔软了,开始有动力了。在一次小测中居然考及格了,潘少英兴奋不已,马上拿着成绩单与小健爸爸见面,向他汇报小健的成绩和学习变化。这次,小健爸爸的态度居然变软了,他似乎明白是可以教好小健的。在潘少英的鼓动下,小健爸爸答应无论多辛苦,每天都会抽时间陪伴小健。一段时间过去了,潘少英发现小健的字写得越来越好,上课专心多了。潘少英向小健了解情况,原来是小健爸爸请了一个老师晚上辅导他,还经常带他玩。了解这些情况,潘少英明白,小健的爸爸终于落实行动了,小健应该是可以“后顾无忧”了。
1996年,潘少英考进广州番禺师范学校。尽管当年填志愿时,潘少英压根儿就没有想过当老师,但听说读高中大学需要一大笔的开销时,潘少英还是选择了“妥协”。1999年,师范毕业的潘少英回到家乡成为一名老师。
在家乡的明经小学,潘少英教的并不是自己一直期待的英语课,而是语文和英语两门课程一肩挑,这也让潘少英一度压力巨大。2010年,新化龙二小成立,潘少英就任新化龙二小的英语科组长。相对之前的明经小学,化龙二小在学生数量及声誉度方面无疑更让潘少英感觉压力。尽管不知道如何做好这个科组长工作,但只要是遇到难题,潘少英肯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
2011年,潘少英接受了一个挑战——申请番禺区优秀科组。当她千辛万苦把所有准备好的资料提交后,得到了在全区进行展示的机会。这让潘少英感觉稍许的兴奋,但兴奋之余,潘少英还是感觉到了压力,“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实在是太紧迫了,况且还有一堆的教学任务要完成”。但既然有机会,潘少英还是决定不能放弃。于是,紧赶慢赶,潘少英还是靠着加班加点的那点儿时间把展示稿和PPT都做了出来。不过,展示稿尽管让潘少英有了方向感,也能体现自己科组的特色,但仔细研究,潘少英还是觉得稿子似乎有点长。对此,潘少英犹豫许久,最终决定就按照原来的稿子不做改动,“改了就展示不了我们的做法”。
展示当天,刚开始时,潘少英还感觉一切顺利,可当她还在“兴头”上时,工作人员却示意她停止。刚刚说到一半的潘少英感觉自己科组的特色还没有完全呈现。于是,潘少英硬着头皮继续讲下去,越说越快,语速比机关枪还快。这时,工作人员再次示意潘少英停止。幸好刚才的一通紧赶慢抢,展示是展示完了,可效果,潘少英却不敢回顾。内心崩溃万分的潘少英自觉除了“差强人意”,没有言语可形容当时的切身感受。
展示结束后,潘少英开始不断反思自己,开始了不断学习提升专业素养之旅。从不停参加各级培训扩展视野,到学习薄荷阅读和番茄英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只要有机会,潘少英总会不断尝试。这样的学习使潘少英拓宽了思维,也通过实践推动教学进步。2016~2017年度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潘少英执教的课例被评为部级优课。
享受与问题学生的时光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潘少英深知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学困生,潘少英从不怠慢。
2013年,潘少英班上的小承,是一个典型的令老师头疼的学生。无论上课还是活动,小承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更难以按别人的指示做事。除此之外,爱说闲话、故意捉弄同学在小承这里更是“家常便饭”。
潘少英数次的说服与批评教育,却收效甚微。几番思量之下,潘少英决定从细节抓起。
小承是运动智能十分差的孩子,完全不会跳绳、踢毽子。于是,每天大课间,潘少英都会跟小承一起运动。但小承不会踢毽子,为防止他骚扰同学,潘少英便把他叫到身边和自己对踢。慢慢地,小承居然也可以踢到毽子。不过,因为他还不能按正确的方法踢中毽子,所以往往胡乱踢上一番。而在对踢过程中,小承还不忘高声喊出自己踢毽子的方式。这还吸引不少的男同学,一起过来看小承的招式。慢慢地,在这样的活动中,小承渐渐能与同学打成一片,并遵守老师的要求,这时让潘少英感到自己成功的第一步。
小承尽管多动,但有时还挺爱表现自己。一次英语课上,潘少英看见小承举手,马上让他回答问题。结果,小承很正确地看图说出句子,抓到机会,潘少英马上就让小承上了班级表扬榜。这下子,小承“起劲”了,整节课都十分认真上课。之后一段时间,潘少英发现,小承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了。
很快,学校开展英语趣配音比赛,每个班需要派出3个选手。潘少英决定先让学生在班里报名参加班内选拔。没想到,潘少英一宣布比赛的事情,小承就马上举手参加。潘少英知道这与小承最近的进步不无关系。班级比赛当天,7个选手都分别进行了电影视频配音。参赛选手表演完毕后,潘少英让全班同学公开投票,结果出来后,小承的票数居然最高。潘少英知道,小承终于得到同学们的认可了。全校的比赛中,小承获得了二等奖。当看到小承自豪的微笑时,潘少英心里也笑了。
家长认同成最强鼓舞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如果家长能培养好学生的习惯,那学生就更轻松了。而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能得到家长的支持,便会事半功倍。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潘少英也常常遇到过困难。曾经潘少英班上的小健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因为爸爸在外工作,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平时小健都是爷爷奶奶照顾。不过因为爷爷奶奶年纪大,小健也不大受管教,学习自然是一塌糊涂。上课不认真,作业马虎,甚至经常不交作业,都是小健常犯的“错误”。潘少英多次跟小健爸爸沟通,但尽管孩子爸爸口头答应,过后却仍然对孩子不管不问。眼看情况越来越差,潘少英只得继续不断与小健的爸爸沟通,向他交流小健的情况,时间一长,小健爸爸却不耐烦了:“我就没能力教他了,你试试教给我看!”。
无奈之下,潘少英只能自己想办法了。于是在课堂上一直给予小健鼓励和关注,只要发现小健有一丁点的好表现,潘少英都在课堂上和课后给他点赞,课后抽时间辅导他。可能小健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内心也变柔软了,开始有动力了。在一次小测中居然考及格了,潘少英兴奋不已,马上拿着成绩单与小健爸爸见面,向他汇报小健的成绩和学习变化。这次,小健爸爸的态度居然变软了,他似乎明白是可以教好小健的。在潘少英的鼓动下,小健爸爸答应无论多辛苦,每天都会抽时间陪伴小健。一段时间过去了,潘少英发现小健的字写得越来越好,上课专心多了。潘少英向小健了解情况,原来是小健爸爸请了一个老师晚上辅导他,还经常带他玩。了解这些情况,潘少英明白,小健的爸爸终于落实行动了,小健应该是可以“后顾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