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走向自立的重要阶段。本文综述了当前学者对大学生自立的研究成果,并以大学生自立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对大学生自立教育的德育功能进行初步思考,提出了大学生自立的培养、调控与提高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自立 自立教育
一、大学生自立研究的现状
自立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中经常使用,是一个非常中国化但迄今没有统一的概念。西方文化没有相同的概念。
国内最初对自立的研究主要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的某个方面,对大学生自立的研究却少有学者涉足。关于什么是自立、如何自立、自立与健康发展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还是没有搞清楚。最近黄希庭、李媛[1]首次从心理学角度将自立定义为:个体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作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的过程。并将自立区分为身体自立、行动自立、心理自立、经济自立、社会自立五种。认为大学生最看重经济自立,其次是心理自立、社会自立,最不看重抽象自立。
夏凌翔[2][3][4]认为大学生自立动机主要包含成就需要、挑战需要、自尊需要、发展需要、独立自主需要、安全需要、责任回报、生存压力、社会压力、自主要求、自主激发等11个基本因素。并从大学生自立风格的角度研究认为,大学生自立风格表现为多样性,具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在对自立与自强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开放性与灵活性是自立者的五种基本人格特征。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当前对大学生自立的研究主要涉及自立意识、自立动机、自立风格、自立与自强的人格特征的对比研究。这些研究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性,自立的实质、心理机制也没有解决,但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大学生自立意识基本健康,自立动机基本端正,对大学生自立教育有较强的针对性,是对大学生进行自立教育的理论依据。
二、大学生自立教育的德育意义
1.自立教育是培养“四有”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基础。一个“四有”人才和创新性人才必须首先做到自立,因为自立的人具备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开放性与灵活性的人格特征,能够自己行动、自己作主、自己判断、对自己行为负责,能够理性控制自己,正确认识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立足社会的能力。自立者所需要的品德和能力,正是“四有”人才和创新性人才必须基本具备的。
2.自立教育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现实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自立已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自立观强调人伦道德、社会规范,具有“社会取向”。西方虽然没有自立的概念,但西方文化重视人的个性和主体价值,强调人的独立、自主、自由、平等。改革开放后,在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冲击中,大学生自立观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越来越表现出个体性,朝着脱离各种社会束缚,具有明显“个人取向”的自立观发展。对大学生进行自立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汲取中西文化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强调人伦道德、社会规范、“社会取向”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3.自立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方面。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在人的天赋的基础上,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素质教育通常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六个方面。[5]从素质教育和自立的含义可知,自立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自立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实现人的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自立教育必不可少。
4.大学生自立教育是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需要。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即培养学生清晰而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及自信的、勇敢的、充满希望的生活能力。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立是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近年来大学生热衷于勤工助学与经商活动等自立行为告诉我们,大学生希望早日摆脱对家庭、社会的依赖,内心迫切要求自立。无论从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任务的内部需要出发,还是从大学的首要任务和社会需要考虑,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做好大学生自立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自立。
5.大学生自立教育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之一。大学生自立教育是以关心学生切身利益为出发点,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化为目的,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强,容易使被教育者与教育者产生共鸣,取得工作实效。
三、大学生自立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任务是:完成心理自立,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学习作为社会的一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规范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行为准则,做好选择职业和就业的准备,即做好经济自立和社会自立的准备。
大学生自立教育应围绕大学生的发展任务展开:
1.全面准确地理解自立是大学生自立教育的首要问题。首先,要全面认识自立,引导大学生追求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大学生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与同时代的青年人相比,肩负着更加光荣繁重的任务。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正确的科学发展观,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个大学生应该自觉追求的更高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自立更有社会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自立教育的同时,也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朝着充分挖掘自己潜能和自强不息等更高境界发展。其次,要正确把握自立。自立强调的是个体摆脱依赖,但从依赖到自立是一个连续体,绝对的自立或不依赖是不存在的,自立只能相对排斥而不能绝对排斥依赖,尤其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今社会中,自立者不可能也做不到完全依靠自己去解决一切问题,万事不求人。真正的自立者应该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善于寻求帮助以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大学生在自立过程中要处理好自立与依赖的关系,追求自立不应追求以自我为中心或自我闭锁,不应采取孤傲、自负、任性、虚荣等极端做法来表现自立。第三,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心理自立、经济自立、社会自立三者的关系。随着高校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大学生自立状况出现了功利性的发展趋势,经济自立已成为校园热点,大学生普遍热衷于勤工助学与经商活动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大学生在学期间应以完成心理自立、学业为重点,兼顾适应社会,过分追求经济自立有悖于大学生的发展任务和自立的形成规律,会对今后的经济自立、社会自立产生不良的影响,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
2.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自立的基础。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晚期或成年早期,思想上、心理上属于迅速成熟而又未能完全成熟的阶段,各种矛盾冲突表现比较突出,在对问题的认识上比较容易出现偏差,自我控制与自我教育能力仍有不足,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塑造带有主观片面性。当代大学生在自立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理想我”与“现实我”容易产生心理冲突,给大学生带来苦恼和不安,这种冲突如果过于激烈,不能及时调整,会诱发自卑、消沉、依赖、闭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到其顺利自立。因此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个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加强心理素质训练,使心理素质教育贯穿自立教育的始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注意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不同的大学生个体根据实际设置经过主观努力就能够达到的自立目标,在实践中调整“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差距,适度追求“完美”,培养健康的心理。
3.勤工助学是大学生自立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的勤工助学活动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合法诚实的劳动,获取社会知识、实践能力和经济报酬的一种行为。勤工助学活动是大学生自立的主要内在动力因素之一,大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能为步入社会做好心理自立、经济自立、社会自立等方面的准备,是自立成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自立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勤工助学对大学生自立教育要注意调动内、外动力因素的作用,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迫切需要勤工助学这种内在动力向健康方向发展,让学生明确勤工助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今后自立做好准备;尽量引导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内化自立要求,使自立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
4.发挥学生社团作用,营造良好的“隐性自立教育”氛围。学生社团主要是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宗旨的学生群众组织,具有密切联系学生、天然贴近学生、自然沟通师生的优势,社团成员是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他们兴趣爱好相似,人际关系相对平等、开放、不设防,是大学生进行自我自立教育的安全群体。大学生在与社团成员的交往中往往能自然地认真审校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行为,从中获得新经验,从与他人比较中感觉到自立的外界要求、压力,从而内化为激励自立的内部因素。因此,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促使大学生通过学生社团的人际交互作用观察、学习、体验、探讨、调整自己,参照他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从而达到提高自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希庭,李媛.大学生自立意识的探索性研究.心理科学,2001,24(4):389—392.
[2]夏凌翔.大学生自立风格的初步建构.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1期.
[3]夏凌翔,王希庭.典型自立者人格特征初探.心理科学,2004,27(5):1065—1068.
[4]夏凌翔.自立、自强特征的对比研究.心理科学,2005,28(6):1379—1381
[5]张婷姝.何为素质教育.光明日报,2000年3月1日.
课题项目:漳州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课题资助项目(SS07053).
关键词:大学生 自立 自立教育
一、大学生自立研究的现状
自立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中经常使用,是一个非常中国化但迄今没有统一的概念。西方文化没有相同的概念。
国内最初对自立的研究主要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的某个方面,对大学生自立的研究却少有学者涉足。关于什么是自立、如何自立、自立与健康发展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还是没有搞清楚。最近黄希庭、李媛[1]首次从心理学角度将自立定义为:个体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作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的过程。并将自立区分为身体自立、行动自立、心理自立、经济自立、社会自立五种。认为大学生最看重经济自立,其次是心理自立、社会自立,最不看重抽象自立。
夏凌翔[2][3][4]认为大学生自立动机主要包含成就需要、挑战需要、自尊需要、发展需要、独立自主需要、安全需要、责任回报、生存压力、社会压力、自主要求、自主激发等11个基本因素。并从大学生自立风格的角度研究认为,大学生自立风格表现为多样性,具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在对自立与自强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开放性与灵活性是自立者的五种基本人格特征。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当前对大学生自立的研究主要涉及自立意识、自立动机、自立风格、自立与自强的人格特征的对比研究。这些研究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性,自立的实质、心理机制也没有解决,但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大学生自立意识基本健康,自立动机基本端正,对大学生自立教育有较强的针对性,是对大学生进行自立教育的理论依据。
二、大学生自立教育的德育意义
1.自立教育是培养“四有”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基础。一个“四有”人才和创新性人才必须首先做到自立,因为自立的人具备独立性、主动性、责任性、开放性与灵活性的人格特征,能够自己行动、自己作主、自己判断、对自己行为负责,能够理性控制自己,正确认识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立足社会的能力。自立者所需要的品德和能力,正是“四有”人才和创新性人才必须基本具备的。
2.自立教育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现实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自立已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自立观强调人伦道德、社会规范,具有“社会取向”。西方虽然没有自立的概念,但西方文化重视人的个性和主体价值,强调人的独立、自主、自由、平等。改革开放后,在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冲击中,大学生自立观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越来越表现出个体性,朝着脱离各种社会束缚,具有明显“个人取向”的自立观发展。对大学生进行自立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汲取中西文化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强调人伦道德、社会规范、“社会取向”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3.自立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方面。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在人的天赋的基础上,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素质教育通常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六个方面。[5]从素质教育和自立的含义可知,自立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自立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实现人的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自立教育必不可少。
4.大学生自立教育是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需要。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即培养学生清晰而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及自信的、勇敢的、充满希望的生活能力。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立是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近年来大学生热衷于勤工助学与经商活动等自立行为告诉我们,大学生希望早日摆脱对家庭、社会的依赖,内心迫切要求自立。无论从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任务的内部需要出发,还是从大学的首要任务和社会需要考虑,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做好大学生自立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自立。
5.大学生自立教育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之一。大学生自立教育是以关心学生切身利益为出发点,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化为目的,具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强,容易使被教育者与教育者产生共鸣,取得工作实效。
三、大学生自立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任务是:完成心理自立,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学习作为社会的一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规范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行为准则,做好选择职业和就业的准备,即做好经济自立和社会自立的准备。
大学生自立教育应围绕大学生的发展任务展开:
1.全面准确地理解自立是大学生自立教育的首要问题。首先,要全面认识自立,引导大学生追求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大学生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与同时代的青年人相比,肩负着更加光荣繁重的任务。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正确的科学发展观,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个大学生应该自觉追求的更高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自立更有社会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自立教育的同时,也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朝着充分挖掘自己潜能和自强不息等更高境界发展。其次,要正确把握自立。自立强调的是个体摆脱依赖,但从依赖到自立是一个连续体,绝对的自立或不依赖是不存在的,自立只能相对排斥而不能绝对排斥依赖,尤其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今社会中,自立者不可能也做不到完全依靠自己去解决一切问题,万事不求人。真正的自立者应该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善于寻求帮助以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大学生在自立过程中要处理好自立与依赖的关系,追求自立不应追求以自我为中心或自我闭锁,不应采取孤傲、自负、任性、虚荣等极端做法来表现自立。第三,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心理自立、经济自立、社会自立三者的关系。随着高校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大学生自立状况出现了功利性的发展趋势,经济自立已成为校园热点,大学生普遍热衷于勤工助学与经商活动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大学生在学期间应以完成心理自立、学业为重点,兼顾适应社会,过分追求经济自立有悖于大学生的发展任务和自立的形成规律,会对今后的经济自立、社会自立产生不良的影响,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
2.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自立的基础。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晚期或成年早期,思想上、心理上属于迅速成熟而又未能完全成熟的阶段,各种矛盾冲突表现比较突出,在对问题的认识上比较容易出现偏差,自我控制与自我教育能力仍有不足,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塑造带有主观片面性。当代大学生在自立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理想我”与“现实我”容易产生心理冲突,给大学生带来苦恼和不安,这种冲突如果过于激烈,不能及时调整,会诱发自卑、消沉、依赖、闭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到其顺利自立。因此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个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加强心理素质训练,使心理素质教育贯穿自立教育的始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注意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不同的大学生个体根据实际设置经过主观努力就能够达到的自立目标,在实践中调整“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差距,适度追求“完美”,培养健康的心理。
3.勤工助学是大学生自立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的勤工助学活动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合法诚实的劳动,获取社会知识、实践能力和经济报酬的一种行为。勤工助学活动是大学生自立的主要内在动力因素之一,大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能为步入社会做好心理自立、经济自立、社会自立等方面的准备,是自立成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自立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勤工助学对大学生自立教育要注意调动内、外动力因素的作用,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迫切需要勤工助学这种内在动力向健康方向发展,让学生明确勤工助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今后自立做好准备;尽量引导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内化自立要求,使自立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
4.发挥学生社团作用,营造良好的“隐性自立教育”氛围。学生社团主要是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宗旨的学生群众组织,具有密切联系学生、天然贴近学生、自然沟通师生的优势,社团成员是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他们兴趣爱好相似,人际关系相对平等、开放、不设防,是大学生进行自我自立教育的安全群体。大学生在与社团成员的交往中往往能自然地认真审校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行为,从中获得新经验,从与他人比较中感觉到自立的外界要求、压力,从而内化为激励自立的内部因素。因此,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促使大学生通过学生社团的人际交互作用观察、学习、体验、探讨、调整自己,参照他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从而达到提高自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希庭,李媛.大学生自立意识的探索性研究.心理科学,2001,24(4):389—392.
[2]夏凌翔.大学生自立风格的初步建构.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1期.
[3]夏凌翔,王希庭.典型自立者人格特征初探.心理科学,2004,27(5):1065—1068.
[4]夏凌翔.自立、自强特征的对比研究.心理科学,2005,28(6):1379—1381
[5]张婷姝.何为素质教育.光明日报,2000年3月1日.
课题项目:漳州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课题资助项目(SS07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