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传统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素质教育转轨,把探究的权力还给学生,把反思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素质教育.国家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育方式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从我们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的“教”依然是“讲授”、“灌输”为主,学生依然是被动接受的接受老师“灌输”的东西,“重教轻学”倾向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依然是我们新课标实施的主要的“瓶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依然是“教”而不是“学”,我们仍然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具体教学策略。
下面就在中学生物课教学方面谈一下自己对于探究性学习的体会和感受。
首先,教育的变革应该从理念的变革开始,尤其是从教师的教育理念开始。
传统教育观中,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受这种观念的困扰,教师常会有意无意地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这样,往往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探究性学习氛围的形成。传统课堂教学是老师系统地讲述科学知识,学生静态地、被动地接收,实验课也主要是去证明已学的知识。探究性学习要求我们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科学探究能力。我们的观念依旧是“教为主”的课堂模式。教师备课就是要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从意识和观念上,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尤其是探究学习意识。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要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应该是统一的,统一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双向互动中。互动是双向的,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探究的具体过程中去。
其次,学生要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首先要敢于让位。
要把学生推在前面,教师则充分发挥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应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自己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地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探究和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给予学生,在教学中可以多给一些问题,多一些探索性、思考性活动,少一些现成的结论。
教师的工作贵在启发,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学生的自信心的建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
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因为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动力,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有内在兴趣。学生们都精心准备,全身心地投入,主体性体现极强。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第四,要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上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教师营造出平等、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很自然的状态下投入到学习中,就是学生在探究中自我发现、自我理解。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他们自己的个性。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
教师的平等参与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第五,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要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使学生能够探究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探究权交给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探究、交流实践,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六,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自信的个性,质疑的精神和创新的个性品质。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果我们生物课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激发思维的火花,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的个性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创新性人格塑造也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
探究性教学设计,以学生认知结构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生物事实材料,创设铺垫型的问题情境。学生一般能从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的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乎情意的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本应该就是的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探究建构学习和个性思维发展的主人。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发展个性,培养探究能力,开发创造能力,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从我们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的“教”依然是“讲授”、“灌输”为主,学生依然是被动接受的接受老师“灌输”的东西,“重教轻学”倾向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依然是我们新课标实施的主要的“瓶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依然是“教”而不是“学”,我们仍然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具体教学策略。
下面就在中学生物课教学方面谈一下自己对于探究性学习的体会和感受。
首先,教育的变革应该从理念的变革开始,尤其是从教师的教育理念开始。
传统教育观中,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受这种观念的困扰,教师常会有意无意地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这样,往往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探究性学习氛围的形成。传统课堂教学是老师系统地讲述科学知识,学生静态地、被动地接收,实验课也主要是去证明已学的知识。探究性学习要求我们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科学探究能力。我们的观念依旧是“教为主”的课堂模式。教师备课就是要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从意识和观念上,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尤其是探究学习意识。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要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应该是统一的,统一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双向互动中。互动是双向的,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探究的具体过程中去。
其次,学生要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首先要敢于让位。
要把学生推在前面,教师则充分发挥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应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自己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地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探究和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给予学生,在教学中可以多给一些问题,多一些探索性、思考性活动,少一些现成的结论。
教师的工作贵在启发,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学生的自信心的建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
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因为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动力,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有内在兴趣。学生们都精心准备,全身心地投入,主体性体现极强。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第四,要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上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教师营造出平等、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很自然的状态下投入到学习中,就是学生在探究中自我发现、自我理解。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他们自己的个性。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
教师的平等参与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第五,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要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使学生能够探究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探究权交给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探究、交流实践,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六,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自信的个性,质疑的精神和创新的个性品质。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果我们生物课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激发思维的火花,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的个性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创新性人格塑造也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
探究性教学设计,以学生认知结构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生物事实材料,创设铺垫型的问题情境。学生一般能从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的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乎情意的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本应该就是的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探究建构学习和个性思维发展的主人。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发展个性,培养探究能力,开发创造能力,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