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在教学中,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领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
一、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说到数学,大家都会觉得只是“计算”和“证明”,学生只要会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还有更丰富的内涵。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学生可以用心去体会、去感悟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感到数学离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将学生数学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
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他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的日记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发现、应用和理解,同时也使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运用于生活,由此产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比如:“圆”这一部分的知识概念较多,学生不容易理解和记忆。于是,我灵机一动,给孩子们布置了一篇数学日记作业——《圆的自述》。有的孩子就写道:“我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请你猜猜我是谁?我的名字叫圆,英文名字circle,我家财万贯——有无数半径和直径。直径是我体内最长的线段,圆心决定着我的位置,而半径却决定着我的大小。在同圆中,直径总是半径的2倍……生活中到处都有我的影子。看!车轮是圆形的,碗口也是圆形的,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的呢,你知道吗?这里面蕴涵着深刻的数学道理呢……”通过数学日记,既让学生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新课标下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去感悟数学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验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外在表现出来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重要的因素,它与数学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悟性领会的材料是僵化的、凝固的材料,没有悟性感受的理论是空洞的、乏味的理论。悟性的养成与提高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密不可分。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
1.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新课标给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在实践中,笔者也真切感受到: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能从中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重生活积累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能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应当引导学生自己慢慢体验,自悟自得。
3.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在教学中,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言语和思维,有的是“奇思怪想”,有的是“平淡无奇”。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因为思维碰撞所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并合理引导,让学生学会去捕捉别人思维的闪光点,梳理自己的思路,从而真正感悟到数学中的智慧和美。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素材和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生动的教学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一些概念、公式等抽象知识形象化,这样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
总之,数学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不仅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学好数学,而且能够更积极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责 编 流 水)
一、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说到数学,大家都会觉得只是“计算”和“证明”,学生只要会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还有更丰富的内涵。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学生可以用心去体会、去感悟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感到数学离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将学生数学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
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他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的日记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发现、应用和理解,同时也使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运用于生活,由此产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比如:“圆”这一部分的知识概念较多,学生不容易理解和记忆。于是,我灵机一动,给孩子们布置了一篇数学日记作业——《圆的自述》。有的孩子就写道:“我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请你猜猜我是谁?我的名字叫圆,英文名字circle,我家财万贯——有无数半径和直径。直径是我体内最长的线段,圆心决定着我的位置,而半径却决定着我的大小。在同圆中,直径总是半径的2倍……生活中到处都有我的影子。看!车轮是圆形的,碗口也是圆形的,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的呢,你知道吗?这里面蕴涵着深刻的数学道理呢……”通过数学日记,既让学生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新课标下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去感悟数学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验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外在表现出来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重要的因素,它与数学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悟性领会的材料是僵化的、凝固的材料,没有悟性感受的理论是空洞的、乏味的理论。悟性的养成与提高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密不可分。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
1.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新课标给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在实践中,笔者也真切感受到: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能从中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重生活积累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能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应当引导学生自己慢慢体验,自悟自得。
3.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在教学中,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言语和思维,有的是“奇思怪想”,有的是“平淡无奇”。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因为思维碰撞所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并合理引导,让学生学会去捕捉别人思维的闪光点,梳理自己的思路,从而真正感悟到数学中的智慧和美。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素材和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生动的教学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一些概念、公式等抽象知识形象化,这样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
总之,数学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不仅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学好数学,而且能够更积极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责 编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