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数学概念的定义方式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ongbin0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贵刊连续刊登了张奠宙教授、戎松魁老师和马建平老师的文章,其中均涉及对数学概念定义方式的不同理解。对此,笔者也谈些粗浅的感受。
  众所周知,数学概念是建立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数学判断、推理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发展智力的起点。因此,概念教学历来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就小学生而言,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水平既是数学素养的基本体现,更关系到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是否扎实。但是,鉴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小学课本对于许多数学概念并没有给出符合逻辑学要求的严格定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概念的呈现可以“生活化”,可以随心所欲,而同样应该体现数学的特性、数学的魅力。这种“数学的熏陶”能从小就给学生以逻辑的严谨性感受,这是其他学科所难以替代的。
  数学概念的定义方式是多样的,在初等数学中用得最多的是属加种差定义。这是因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大多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用已知解释未知,进而把未知变为已知的往复循环、逐步深入的过程。而属加种差的定义概念方式是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最好的诠释。另一方面,在同一数学知识体系中总会有一系列概念属于同一类型,例如,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这些概念之间的外延存在包含关系,称之为属种关系。即前面的概念是后面概念的属概念、后面的概念是前面概念的种概念。因而,利用已知的属概念和其他已知的可用来表述种差的有关概念来解释未知的种概念便成为可能。
  例如,“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长方形)”这一定义表明,矩形是一种平行四边形,它和其他平行四边形的区别是“有一个角是直角”。
  一般而言,在属加种差定义中指明了两点:①指出了一个更一般的概念(属概念),被定义的概念则是它的特例;②指出了被定义概念从属概念中划分出来所依据的属性(种差)。因而,属加种差定义可用公式表示为:属概念 种差=被定义概念。
  基于上述理解,笔者认为对数学概念(即使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关概念)下定义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属加种差的方式给概念下定义应选取与被定义的概念最邻近的属概念
  如给“矩形”下定义,先要找到它的属概念。众所周知,平行四边形和四边形都可以作为矩形的属概念,但平行四边形是与矩形更邻近的属。在平行四边形这个属里,除了包含矩形这个种外,还包含其他种,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找出矩形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种的本质属性 ( 即种差) 。显然,“一个角是直角”是矩形最简单的一个种差。于是就有了“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的定义。当然,“属概念一般应该与被定义概念是最邻近的”意味着也可以从较“远”的属概念出发定义,但这就导致需要更多的种差来区分不同的种概念。如作为矩形属概念的四边形,由于其外延更大,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都是其种概念,因而,要区别于更多的其他种概念,从四边形出发定义矩形就需要找更多的种差,如“直角”就需要从一个增加到三个。由此不难理解,属概念与被定义的概念越邻近,种差就越简单。
  由此可知,首先,从最邻近的属概念出发定义种概念可以最完美地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更易使知识系统化。其次,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增加最少的知识所形成的新的概念在理解和掌握上会更容易些,会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再次,用与被定义概念最邻近的属概念定义,使新概念有一个良好的归属,有利于概念的分类。试想,直接从四边形出发定义矩形,对四边形和特殊四边形的分类将出现何等尴尬的现象?
  所以,用属加种差方式定义数学概念尽量不要越级选取属概念。
  二、数学概念下定义要严谨
  首先,不能用对生活常识概念的理解方式去理解数学概念。即一个数学概念的定义在顾及学生能够理解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其严谨性。那种“我的课堂我做主”的随意性在这里是要不得的。例如,将汉语词典中的一些名词解释作为数学概念的定义就不是研究学问的好方法。
  其次,给数学概念下定义必须简明。就是说,定义中不能包含可以互相经过推理而得出的属性。“种差”少了,无法刻画这个概念准确的内涵(导致外延扩大),当然不行;而多了同样不行,即使不矛盾也是累赘而不够简洁。因而,“种差不多也不少”也是下定义的基本要求。例如,将矩形定义为“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显然不够简明,因为用“有三个角是直角”这个“种差”就可以了。
  三、定义数学概念既要尊重学生现实又要体现数学特性
  众所周知,数学概念的定义是人为的,如同我们熟知的欧氏几何是从平行公理(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作为起点之一,定义几何概念,形成欧氏几何体系;而非欧几何又是从各自的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至少有两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和过直线外一点没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作为重要的出发点之一而形成了以“三角形内角和大于(小于)180°”为显著特征的非欧几何学体系。但是,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概念还是按教材中给出的定义教学为好,因为教材相对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知识体系的递进关系和儿童学习数学的渐进程序。像“矩形”这种长期以来已被大家所认可并且在教材中固定下来的定义,我们就不必再去重新定义了。
  “矩形”在小学阶段没有下定义,它的定义出现在初中教材中。小学教学中是通过揭示长方形的主要内涵:“四条边,对边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等来描述,这便于学生对长方形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但它不是数学意义上的长方形定义。所以,说到长方形(矩形)的定义,还是以与初中教材相衔接为好。
  另外,即使找到与被定义概念最邻近的属概念,但由于种差有时是不唯一的,这会导致用属加种差方式所做出的定义也不唯一。例如,若用“两条对角线相等”做种差,矩形的定义就成为这样:“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可以证明这个定义与“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是等价的,但在小学教学中还是选择有利于学生理解又不失数学的严谨性的“一个角是直角”作为“种差”为好。
  由张奠宙教授主编的《中学教学全书数学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184页上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矩形] 也称‘长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这是完全符合给概念下定义规则的最合适的矩形定义。中学教材中使用的也是这个定义。
  (浙江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 312300)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练习素材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达到“知效合一”的目的。具体可通过改变、优化原有的一些教学策略,如变“直白告知”为“一波三折”,变“单一训练”为“探究发现”,变“封闭唯一”为“开放多元”等,来帮助学生实现对概念的深度理解,对技能的熟练掌握,并促进思维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练习素材;知效合一;深度学习  “知效合一”的“知”主要是指师生的认知活动、能力,“效”主要
【摘 要】质量调研检测和分析是改进教学的重要抓手。通过对某市122所小学四年级的10056名学生的数学质量调研,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领域的教学内容进行总体描述和对典型题例学生作答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可以相对客观地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数学理解”“运用规则”“问题解决”等数学能力情况有进一步科学的了解,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策略。这种方法立足于典型问题的研究,对提升教学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主要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三类课型,练习课所占比例大,也是教师认为最难上的课。在平时教学中,练习课大多以掌握算法、熟练技能为主要目标,以做题为主要形式。实际上,练习课与其他课一样,必须突破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在知识结构的完善、策略的掌握和迁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等目标落实上有所作为,从而进一步提升“练习”的效能,笔者以“小数除法练习”的教学为例就这一问题提出思考。  【教学内容】人
【摘要】教学中,教师要养成针对学生概念理解中的易错点开发拓展课内容的意识和习惯。“周长”教学后,学生容易将“周长”与“面积”概念相混淆。拓展课《抽牌游戏》的开发,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认知难点,夯实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关键词】拓展课;周长;纸牌游戏;实践  数学拓展课是对基础性课程的补充、延伸、拓展与整合,要让这种补充做到合理、优质、高效,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知识序列、学生的认知过程有清晰的了解。日常
【课前思考】  无理数是初中学习的知识,但是很多小学生通过课外书或网络阅读已经知道“无理数”的存在,并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小学课堂能否通过趣味的素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悟无理数,“感性地”理解无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并在此过程中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提升数学思维?对此,笔者进行了尝试。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面积”拓展课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两种画面积是2cm2正方形的方法
12 14 18 116 …=1嗎
期刊
一个城市的面貌,一个社会的精神,标志着一种文化的高度。香港为什么如此干净?香港市民为什么如此高素质?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走进了香港啬色园主办的可风中学。经过一天的学习,我终于找到这些问题答案:香港“殖民地”的干净整洁,是因为香港市民普遍具有自由平等的文化素质;而这种文化素质,缘自香港先进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能如此富有成效,就是因为有一些像可风这样的学校。  弹丸似的校园  尽管事先对香港“弹丸”之地
“用字母表示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单元的起始课,是学生由用数表示量过渡到用字母表示量的一次飞跃。而对字母式表示数量关系的理解,将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所在。所以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应让学生深入理解用字母式表示数量关系的意义。  字母式不但能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还能参与运算表示结果。学生对此的认知如何?笔者对本校五年级一个班共40位学生就以下这道题进行了前测。   小刘口袋里有n元钱,妈妈又给
《种子课—— 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是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著名小学数学教师俞正强的一本专著。书中包括有“种子课,生成的课堂”“如何上好种子课”等多项内容。本文并不试图对这一著作做出评论,而只是以“种子课”等概念,特别是相关课例“厘米的认识”为背景提出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个想法,即我们应当更加重视用“全局的观念”指导数学教学。  具体地说,任一稍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对于一堂课的内容我们应做
“图形与变换”作为“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四个内容板块(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之一,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中新增加的内容,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一线教师常常感到比较困惑。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的教材为例,谈一谈近年来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 “图形与变换”的教学内容、目标与课时  小学阶段“图形与变换”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对称、平移和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