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民族、国家进步的动力,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尊重小学生创新思维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激发兴趣、鼓励怀疑、允许犯错等方法,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创新教学兴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要培养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教育是其中的核心、是重中之重;而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要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必须从幼儿与小学阶段就开始抓起,由此可见小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必修的一门核心科目,因此也就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既有成果,我们可以将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特点大致总结为发散性、批判性、敏捷性、能动性等几个方面。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正视与尊重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特点,只有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方法与手段,才能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兴趣,培养好奇心
自发性、自主性是一切学习的首要动力,只有教育对象有着内在的、自发自主的学习需要,才有可能将学习与创新本身作为自身的一种目标来追求。而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自发性,兴趣和好奇心显然是最重要的方面。小学生思维的可塑性很强、对外部世界还保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教师应当积极地去发现、保护、鼓励这种好奇心,而不应将其当作“不守本分”、“胡思乱想”而简单粗暴地进行否定。由于小学生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还不够强,因此纯粹抽象的、逻辑的东西是很难激发其好奇心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小学生对于各类定理、公式不感兴趣或兴趣不大的原因所在。为了激发其好奇心,教师应正视、尊重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例如科学与科学家的故事、科学的实践运用的小案例、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件等等出发来激发其好奇心。
例如:为什么圆柱体体积等于底面积×高,而长方体体积也等于底面积×高?
教学过程中,使用圆柱体均分很多个扇形的塑料数学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圆柱体体积与长方体体积之间的关系。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将此圆柱体打开,再将扇叶互补叠合,即转换成长方体,由此证明圆柱体体积与长方体体积运算方法相同。
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将公式与定理灌输给学生,学生虽然记住了,但由于缺乏切身的体会而很难真正领会。相反,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动手过程,其好奇心被激发起来,并且能够找到验证既有知识的方法。这正是创新的动力之所在。
二、鼓励怀疑,培养批判性
如果说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那么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当人们对既有的知识、定见产生疑问之后,才可能进一步去思考这些知识、定见是否可靠,它们的基础是什么,它们是否有错误的可能性等等问题,在这种对既有知识进行怀疑乃至批判的过程中,就有可能产生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而这种新思路、新方法的发现本身就是创新。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敏捷与宽泛,较少受到拘束,因此很容易产生疑惑、疑问与怀疑,这也正是其创新能力的起点之所在。对这种怀疑精神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鼓励,而不应因其与自身或教科书的既有思路相违背而将其扼杀。
例如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通过以往对乘法的学习了解了乘法的一般做法,但有少部分学生对于乘法结果的可靠性却表示出了怀疑,认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经验未必可用于三位数乘两位数。对此,教师不是通过自身或教科书的权威来强行灌输知识,相反,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验证结果准确性的方法。有部分学生通过将乘法转换为加法,在经过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加法运算后,发现结果与乘法相同。这个过程虽然很麻烦、而且看似“吃力不讨好”,但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这正是创新的起点所在。
三、允许犯错,培养首创性
在好奇与怀疑的基础上,教育对象就有可能通过自身的思考来创造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但是这种寻找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可以说其中必然会包含着种种错误、幼稚的成分,但它们是一切创造性活动所必然伴随的现象。如果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那么学生就只能因循着既有的、旧的思路与方法,不敢越出雷池一步。这样固然避免了错误,却也将学生的创造性扼杀了。为此,教师应大胆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与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看法,这些看法本身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常识并不重要,即使是错误的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有这种允许犯错的态度,才有可能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与首创精神。
例如在如下这一题“小华的爸爸1分钟可以剪好5只自己的指甲。他在5分钟内可以剪好几只自己的指甲?”的运算过程中,按照已经学过的乘法的运算方法,一般会解为5×5=25(只),但有学生将该题答案解为20只。这看起来与结果完全不符,因而是一种错误。但实际上该学生细心地发现了,一般人最多只有20只指甲(手指加脚指),因此结果不可能超过20只。这种貌似错误的思路其实正包含着真理的萌芽。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因循乘法的一般算法,很容易就将学生的运算视为错误,因而扼杀了学生的首创性。
除了上述三点之外,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还有很多,例如提倡一题多解、在课程上培养一种民主自由的宽松氛围等等,限于篇幅这里无法多论。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在充分理解与尊重小学生创新思维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途径与方法,才有可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有可能为民族和国家培养出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任莎莎:《运用教育技术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以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为例》
[2] 王洪:《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载《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3] 刘维星:《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浅探》
[4] 杜美琴:《浅谈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创新教学兴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要培养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教育是其中的核心、是重中之重;而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要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必须从幼儿与小学阶段就开始抓起,由此可见小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必修的一门核心科目,因此也就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既有成果,我们可以将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特点大致总结为发散性、批判性、敏捷性、能动性等几个方面。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正视与尊重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特点,只有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方法与手段,才能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兴趣,培养好奇心
自发性、自主性是一切学习的首要动力,只有教育对象有着内在的、自发自主的学习需要,才有可能将学习与创新本身作为自身的一种目标来追求。而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自发性,兴趣和好奇心显然是最重要的方面。小学生思维的可塑性很强、对外部世界还保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教师应当积极地去发现、保护、鼓励这种好奇心,而不应将其当作“不守本分”、“胡思乱想”而简单粗暴地进行否定。由于小学生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还不够强,因此纯粹抽象的、逻辑的东西是很难激发其好奇心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小学生对于各类定理、公式不感兴趣或兴趣不大的原因所在。为了激发其好奇心,教师应正视、尊重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例如科学与科学家的故事、科学的实践运用的小案例、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件等等出发来激发其好奇心。
例如:为什么圆柱体体积等于底面积×高,而长方体体积也等于底面积×高?
教学过程中,使用圆柱体均分很多个扇形的塑料数学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圆柱体体积与长方体体积之间的关系。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将此圆柱体打开,再将扇叶互补叠合,即转换成长方体,由此证明圆柱体体积与长方体体积运算方法相同。
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将公式与定理灌输给学生,学生虽然记住了,但由于缺乏切身的体会而很难真正领会。相反,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动手过程,其好奇心被激发起来,并且能够找到验证既有知识的方法。这正是创新的动力之所在。
二、鼓励怀疑,培养批判性
如果说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那么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当人们对既有的知识、定见产生疑问之后,才可能进一步去思考这些知识、定见是否可靠,它们的基础是什么,它们是否有错误的可能性等等问题,在这种对既有知识进行怀疑乃至批判的过程中,就有可能产生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而这种新思路、新方法的发现本身就是创新。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敏捷与宽泛,较少受到拘束,因此很容易产生疑惑、疑问与怀疑,这也正是其创新能力的起点之所在。对这种怀疑精神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鼓励,而不应因其与自身或教科书的既有思路相违背而将其扼杀。
例如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通过以往对乘法的学习了解了乘法的一般做法,但有少部分学生对于乘法结果的可靠性却表示出了怀疑,认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经验未必可用于三位数乘两位数。对此,教师不是通过自身或教科书的权威来强行灌输知识,相反,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验证结果准确性的方法。有部分学生通过将乘法转换为加法,在经过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加法运算后,发现结果与乘法相同。这个过程虽然很麻烦、而且看似“吃力不讨好”,但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这正是创新的起点所在。
三、允许犯错,培养首创性
在好奇与怀疑的基础上,教育对象就有可能通过自身的思考来创造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但是这种寻找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可以说其中必然会包含着种种错误、幼稚的成分,但它们是一切创造性活动所必然伴随的现象。如果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那么学生就只能因循着既有的、旧的思路与方法,不敢越出雷池一步。这样固然避免了错误,却也将学生的创造性扼杀了。为此,教师应大胆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与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看法,这些看法本身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常识并不重要,即使是错误的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只有这种允许犯错的态度,才有可能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与首创精神。
例如在如下这一题“小华的爸爸1分钟可以剪好5只自己的指甲。他在5分钟内可以剪好几只自己的指甲?”的运算过程中,按照已经学过的乘法的运算方法,一般会解为5×5=25(只),但有学生将该题答案解为20只。这看起来与结果完全不符,因而是一种错误。但实际上该学生细心地发现了,一般人最多只有20只指甲(手指加脚指),因此结果不可能超过20只。这种貌似错误的思路其实正包含着真理的萌芽。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因循乘法的一般算法,很容易就将学生的运算视为错误,因而扼杀了学生的首创性。
除了上述三点之外,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还有很多,例如提倡一题多解、在课程上培养一种民主自由的宽松氛围等等,限于篇幅这里无法多论。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在充分理解与尊重小学生创新思维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途径与方法,才有可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有可能为民族和国家培养出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任莎莎:《运用教育技术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以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为例》
[2] 王洪:《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载《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3] 刘维星:《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浅探》
[4] 杜美琴:《浅谈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创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