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由高低长短不同的声音组成的,确切地说,它是由生活中经过选择、概括的声音作为物质材料的。这种物质材料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不擅长于造型和语义,而擅长于表现人们的情感,早在《乐记》中就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凡音者,生人心也。情动于中,故形与声;声成文,谓之音”的记载,点明了音乐自古就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辞典记载,艺术的属性如下: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用于生活,而音乐作为艺术文化的一类,必然具有艺术属性。
一、音乐来源于生活
田间农夫热情的劳动号子、炕上老妇人自语的低吟、山间男女爱情的呼唤;天空飞鸟自由的鸣叫、林间树丛温柔的风声、大海浪涛的汹涌澎湃……音乐就这样从人们的生活中孕育而来。虽然关于音乐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无论是劳动起源说、巫术起源说还是情歌起源说,所有的起源学说都与生活密不可分。例如,嘹亮的劳动号子来源于人们艰辛的劳动,《走绛州》流畅的旋律从挑担者走路时上下起落的步伐中来;高亢的山歌来源于人们的凄苦,《走西口》悲凉的旋律从亲人离别的撕心裂肺中来;哀怨的小调来源于人们的愁绪,《小白菜》哀伤的旋律从一个没有娘的孩子的孤苦无助中来。音乐与生活无时无刻不结合在一起,或许我们可以说,音乐就是生活的缩影。
音乐不仅来源于生活,还能表现生活。音乐的取材和情感都来自生活,所以在音乐中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气息,无论是什么体裁什么年代抑或是什么风格的音乐,都表现着人们生活最真实的一面。在民间音乐中,有劳动号子表现人们勤奋劳动的场面、有山歌表现山间人们内心淳朴的情感、有小调表现市井之民的日常生活;在专业音乐中,有贝多芬的《英雄》表现法国大革命的盛举、有门德尔松的《意大利交响曲》表现美好的自然风光、有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表现抗战期间人民的爱国情怀。几乎可以说,人类创作出的音乐都深深扎根在生活之中,深刻地反映着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二、音乐高于生活
前面已经提到,音乐是由生活中经过选择、概括的声音作为物质材料的,因此,音乐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描述,而是对它的总结和概括,是用艺术手法对生活精神的高度提炼和升华。例如在声乐作品中,著名的中国近现代歌剧《江姐》就是以现实生活为原型,深化了江姐的革命形象,升华了她为祖国献身的英雄精神,使人们深受感动;而《白毛女》就是通过讲述一个平凡的故事,概括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中国把鬼变成人”的深刻道理,还有像《刘胡兰》等表现那个革命时代的大批艺术作品,都是在原有事实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了艺术化处理,即通过音乐特殊的表现手法概括生活中的事实和精神。在器乐作品中,贝多芬的交响乐是最典型的例子,第五《命运》是他不屈于命运的宣言,是他对顽强的人生真谛的高度提炼,第九《合唱》是他对世界和平的呼唤,是他对全人类共同欢乐和谐理念的升华,这都是高于现实生活的伟大情感。音乐就是这样一个凌驾于现世之上的理想世界,那里充满的是人们最珍贵的感悟、最伟大的情感和最宏伟的理想,它的骨肉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它的灵魂却高于生活。
三、音乐作用于生活
音乐不仅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更作用于生活。从古至今,音乐都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音乐在生活中具有实用性。正因为音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来源于生活,所以它对生活有着巨大的反作用。来源于劳动的劳动号子,缓解着人们劳动时的枯燥和疲乏;来源于哄孩子睡觉时哼唱曲调的摇篮曲,安抚着婴儿进入甜美的梦想;来源于险峻山间用于通话的山歌,抒发着人们丰富的情感。还有买卖时的叫卖调、迎娶时的婚嫁歌、葬礼上的丧歌等,都是人民日常生活中实用性的民歌。虽然这类的音乐大都结构简单,接近自然的语言形态,完整性、独立性较差,艺术性不高,但是却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古时人们的生活中。
第二,音乐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首先,音乐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培养人们的艺术素质。其次,音乐可以鼓舞人心、激发人们前进的动力,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据说伟大的苏维埃政府领袖列宁,在发动举世闻名的十月革命前,经常欣赏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理念和革命信心。而中国文化的代表孔子早在2000年前就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著名论断,说明了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另外,在中国八年抗战的过程中,是《黄河》《义勇军进行曲》等爱国歌曲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再者,音乐可以治疗人们的疾病。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音乐治疗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熟练地被运用于手术中或心理治疗中。
现在,无论走在寻常巷陌还是繁华街道,音乐总能时不时地传入我们的耳畔,商场购物有音乐,理发店理发有音乐,餐厅就餐有音乐,就连坐上公共汽车,一路上也有音乐陪伴。由此可见,音乐已经从方方面面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并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当你心情失落时,听上一段欢快的音乐,立刻就能忘却烦恼;当你压力过大时,听上一段优美的旋律,立刻就会轻松百倍;当你焦躁不安时,听上一段抒情的歌曲,立刻就会恢复平静。音乐带给了我们快乐、忧伤和平静,带给了我们世俗世界的美好祥和,带给了我们物质世界里没有的那一份真诚和感动。谁都不敢想象,没有了音乐的世界会是怎样,那生活的色彩必定只有黑白色。
作者简介:
张属馨,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一、音乐来源于生活
田间农夫热情的劳动号子、炕上老妇人自语的低吟、山间男女爱情的呼唤;天空飞鸟自由的鸣叫、林间树丛温柔的风声、大海浪涛的汹涌澎湃……音乐就这样从人们的生活中孕育而来。虽然关于音乐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无论是劳动起源说、巫术起源说还是情歌起源说,所有的起源学说都与生活密不可分。例如,嘹亮的劳动号子来源于人们艰辛的劳动,《走绛州》流畅的旋律从挑担者走路时上下起落的步伐中来;高亢的山歌来源于人们的凄苦,《走西口》悲凉的旋律从亲人离别的撕心裂肺中来;哀怨的小调来源于人们的愁绪,《小白菜》哀伤的旋律从一个没有娘的孩子的孤苦无助中来。音乐与生活无时无刻不结合在一起,或许我们可以说,音乐就是生活的缩影。
音乐不仅来源于生活,还能表现生活。音乐的取材和情感都来自生活,所以在音乐中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气息,无论是什么体裁什么年代抑或是什么风格的音乐,都表现着人们生活最真实的一面。在民间音乐中,有劳动号子表现人们勤奋劳动的场面、有山歌表现山间人们内心淳朴的情感、有小调表现市井之民的日常生活;在专业音乐中,有贝多芬的《英雄》表现法国大革命的盛举、有门德尔松的《意大利交响曲》表现美好的自然风光、有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表现抗战期间人民的爱国情怀。几乎可以说,人类创作出的音乐都深深扎根在生活之中,深刻地反映着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二、音乐高于生活
前面已经提到,音乐是由生活中经过选择、概括的声音作为物质材料的,因此,音乐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描述,而是对它的总结和概括,是用艺术手法对生活精神的高度提炼和升华。例如在声乐作品中,著名的中国近现代歌剧《江姐》就是以现实生活为原型,深化了江姐的革命形象,升华了她为祖国献身的英雄精神,使人们深受感动;而《白毛女》就是通过讲述一个平凡的故事,概括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中国把鬼变成人”的深刻道理,还有像《刘胡兰》等表现那个革命时代的大批艺术作品,都是在原有事实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了艺术化处理,即通过音乐特殊的表现手法概括生活中的事实和精神。在器乐作品中,贝多芬的交响乐是最典型的例子,第五《命运》是他不屈于命运的宣言,是他对顽强的人生真谛的高度提炼,第九《合唱》是他对世界和平的呼唤,是他对全人类共同欢乐和谐理念的升华,这都是高于现实生活的伟大情感。音乐就是这样一个凌驾于现世之上的理想世界,那里充满的是人们最珍贵的感悟、最伟大的情感和最宏伟的理想,它的骨肉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它的灵魂却高于生活。
三、音乐作用于生活
音乐不仅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更作用于生活。从古至今,音乐都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音乐在生活中具有实用性。正因为音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来源于生活,所以它对生活有着巨大的反作用。来源于劳动的劳动号子,缓解着人们劳动时的枯燥和疲乏;来源于哄孩子睡觉时哼唱曲调的摇篮曲,安抚着婴儿进入甜美的梦想;来源于险峻山间用于通话的山歌,抒发着人们丰富的情感。还有买卖时的叫卖调、迎娶时的婚嫁歌、葬礼上的丧歌等,都是人民日常生活中实用性的民歌。虽然这类的音乐大都结构简单,接近自然的语言形态,完整性、独立性较差,艺术性不高,但是却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古时人们的生活中。
第二,音乐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首先,音乐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培养人们的艺术素质。其次,音乐可以鼓舞人心、激发人们前进的动力,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据说伟大的苏维埃政府领袖列宁,在发动举世闻名的十月革命前,经常欣赏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理念和革命信心。而中国文化的代表孔子早在2000年前就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著名论断,说明了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另外,在中国八年抗战的过程中,是《黄河》《义勇军进行曲》等爱国歌曲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再者,音乐可以治疗人们的疾病。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音乐治疗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熟练地被运用于手术中或心理治疗中。
现在,无论走在寻常巷陌还是繁华街道,音乐总能时不时地传入我们的耳畔,商场购物有音乐,理发店理发有音乐,餐厅就餐有音乐,就连坐上公共汽车,一路上也有音乐陪伴。由此可见,音乐已经从方方面面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并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当你心情失落时,听上一段欢快的音乐,立刻就能忘却烦恼;当你压力过大时,听上一段优美的旋律,立刻就会轻松百倍;当你焦躁不安时,听上一段抒情的歌曲,立刻就会恢复平静。音乐带给了我们快乐、忧伤和平静,带给了我们世俗世界的美好祥和,带给了我们物质世界里没有的那一份真诚和感动。谁都不敢想象,没有了音乐的世界会是怎样,那生活的色彩必定只有黑白色。
作者简介:
张属馨,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