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激发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在疫情期间,采用激、导、诱、奖等方法,引导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词】数学;教学;激发;主动;学习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迫使我们停课2个多月,在这期间,我们老师纷纷通过钉钉群与微信群平台,进行“停课不停学”的在线辅导。在线辅导靠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但很多小学生都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呢?笔者借助“钉钉”群与微信群平台,采用激、导、诱、奖的方法,激发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激
“你自己不学习,谁也教不会你”,学习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行为。
笔者采用的是“激”字法,这里的“激”指激将。例如,请观察右图,判断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一时间,谁也没有说出具体的数据来,而且有相当多的同学根本就不去想。这时,笔者采用“激将法”,故意说:“这个问题,对聪明人来说不难,如果你们承认自己是愚蠢的,那就算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知道老师在故意激他们,他们就越不会罢休。2分钟后,在微信群里不断出现28、29、30、30等不同答案。5分钟后,小波说出了他的做法:先数出边长为1的正方形16个,再数出边长为2的正方形9个,然后数出边长为3的正方形4个,最后数出边长为4的正方形1个,共30个。完全正确,笔者及时对他进行表扬,并给予5星的奖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激起了、主动学习了,这正是激将起的作用。
二、导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激发、调动起来之后,我们就要始终热情地呵护并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例如,在学完“圆柱的体积”之后,笔者通过钉钉软件,向学生伸出一个拳头,问学生:“拳头的体积是多少?谁能测量出来”,学生被这个有趣的情境又吸引住了,个个都想试一试。在学生欲罢不能时,笔者引导他们先解答下面的思考题:一个圆柱容器的底面直径是10cm,铁块从容器的水中取出后,水面下降2cm,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当学生解答上题之后,笔者又拿出大点的装了水的容器,把拳头伸进去,水刚好满,把拳头缩回来,又见装了的水,来回演示,并提醒学生,引导思考:能不能用测量水面上升高度的变化来解决?学生如梦初醒,兴趣盎然,探索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骤然高涨,纷纷找出一些不规则形体进行体积的测量和计算。
小柱说:我明白了,“曹冲称象”就是这个道理。笔者及时给予2星的奖励。学生主动并积极参与学习,悟得道理,似乎很满足,很有成就感。
三、诱
历史上曹操巧用“望梅”来“止渴”,钓鱼者巧用“鱼饵” 钓到大鱼。这些“诱”的办法,都是增加一些诱因。在教学上,对教学一题多解的题目,我们也可借来一用,以刺激学生产生新的兴奋点。
1.循序渐进诱导,启发直观对比
一般的一題多解题,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很有好处的。老师循序渐进的诱导,学生不会感到厌倦。
例如,教室里有课本和作业本共56本,课本的本数是作业本的,课本和作业本各有多少本?
按照常规,启发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可用方程解答:
解:设作业本为x本。x x=56,求得作业本32本,课本24本。这是学习方程后面向全体的一般解法。
笔者并不是到此为止,而是通过画线段图,启发学生直观对比,这时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就会想到用下面的方法进行解答:
作业本:56÷(1 )=32(本),再求出课本:56-32=24(本)。
为了使知识不僵化,笔者放手让学生试一试,还可以怎样列式。小燕发现还可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来解答,笔者及时给予5星的奖励。
作业本:3 4=7
【关键词】数学;教学;激发;主动;学习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迫使我们停课2个多月,在这期间,我们老师纷纷通过钉钉群与微信群平台,进行“停课不停学”的在线辅导。在线辅导靠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但很多小学生都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呢?笔者借助“钉钉”群与微信群平台,采用激、导、诱、奖的方法,激发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激
“你自己不学习,谁也教不会你”,学习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行为。
笔者采用的是“激”字法,这里的“激”指激将。例如,请观察右图,判断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一时间,谁也没有说出具体的数据来,而且有相当多的同学根本就不去想。这时,笔者采用“激将法”,故意说:“这个问题,对聪明人来说不难,如果你们承认自己是愚蠢的,那就算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知道老师在故意激他们,他们就越不会罢休。2分钟后,在微信群里不断出现28、29、30、30等不同答案。5分钟后,小波说出了他的做法:先数出边长为1的正方形16个,再数出边长为2的正方形9个,然后数出边长为3的正方形4个,最后数出边长为4的正方形1个,共30个。完全正确,笔者及时对他进行表扬,并给予5星的奖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激起了、主动学习了,这正是激将起的作用。
二、导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激发、调动起来之后,我们就要始终热情地呵护并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例如,在学完“圆柱的体积”之后,笔者通过钉钉软件,向学生伸出一个拳头,问学生:“拳头的体积是多少?谁能测量出来”,学生被这个有趣的情境又吸引住了,个个都想试一试。在学生欲罢不能时,笔者引导他们先解答下面的思考题:一个圆柱容器的底面直径是10cm,铁块从容器的水中取出后,水面下降2cm,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当学生解答上题之后,笔者又拿出大点的装了水的容器,把拳头伸进去,水刚好满,把拳头缩回来,又见装了的水,来回演示,并提醒学生,引导思考:能不能用测量水面上升高度的变化来解决?学生如梦初醒,兴趣盎然,探索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骤然高涨,纷纷找出一些不规则形体进行体积的测量和计算。
小柱说:我明白了,“曹冲称象”就是这个道理。笔者及时给予2星的奖励。学生主动并积极参与学习,悟得道理,似乎很满足,很有成就感。
三、诱
历史上曹操巧用“望梅”来“止渴”,钓鱼者巧用“鱼饵” 钓到大鱼。这些“诱”的办法,都是增加一些诱因。在教学上,对教学一题多解的题目,我们也可借来一用,以刺激学生产生新的兴奋点。
1.循序渐进诱导,启发直观对比
一般的一題多解题,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很有好处的。老师循序渐进的诱导,学生不会感到厌倦。
例如,教室里有课本和作业本共56本,课本的本数是作业本的,课本和作业本各有多少本?
按照常规,启发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可用方程解答:
解:设作业本为x本。x x=56,求得作业本32本,课本24本。这是学习方程后面向全体的一般解法。
笔者并不是到此为止,而是通过画线段图,启发学生直观对比,这时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就会想到用下面的方法进行解答:
作业本:56÷(1 )=32(本),再求出课本:56-32=24(本)。
为了使知识不僵化,笔者放手让学生试一试,还可以怎样列式。小燕发现还可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来解答,笔者及时给予5星的奖励。
作业本:3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