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uli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美育是指在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和发掘语文课程中的审美因素,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期待,“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
  语文审美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特点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语文美育在新课程理念下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当他们的心灵对于多种思想、形象以及他们所看到的、感到的和想到的一切事物的感情色彩都敏感的时候,就要使美育成为道德教育的强大手段,培养青少年具有崇高的、善良的和诚挚的精神品质,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任务。
  此外,就语文教材的特点来说,语文也是文学,兼具文学的特点。总览中学语文教材,它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为人们提供了审美的对象,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语文教学就应该通过一篇篇文学作品的赏析,来作为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从而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出美的因素,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探索美
  文学是通过“情”来感动人的。文章的每一个表象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抓住文章内在的“情”,往往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语文教育乃至审美教育的目的。如报告文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全文充满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具有一种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学生读后,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从而树立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作品把学生的趣味引向善良美丽的境界,给人以启迪,让人从中获得美的陶冶。
  可见,只有把握课文内在的“情”,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达到美育的效果。
  二、把握好人物形象,让学生正确理解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质,比如《音乐巨匠贝多芬》中贝多芬与不幸命运顽强抗争的巨人形象,《藤野先生》中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些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美好的情操,就能引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热情与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
  作为艺术形象都是有审美价值的,经过提炼、概括,真实地反映生活的丑恶,同样具有审美价值。《范进中举》中就刻画了胡屠户这个庸俗市侩小人的形象,作者采用化丑为美的艺术手法,把生活中的丑转化为艺术的美,一方面揭露了丑,引起读者的憎恨与嘲笑,从而间接地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另一方面运用了夸张、讽刺、对比等表现手法,对丑的事物进行了艺术加工,从而使丑的形象变成了美的艺术。学生在理解把握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美的魅力,得到了美的熏陶。
  另外,文学形象的美不仅表现在人物形象上,还表现在自然现象中。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山水草木、风云雷电等自然景物,经过艺术加工,同样能成为一种文学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分析把握这些景象,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具有美学的教育意义。
  三、认真品味文学语言,让学生感悟语言的艺术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塑造形象和典型来反映现实的,所以,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一个作家如果不能把他在生活中获取的素材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那么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就要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说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优美的语言。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了不少语言优美的文章,如《三峡》的朴素自然,《醉翁亭记》的流畅婉转,《大自然的语言》的生动典雅,《范进中举》的辛辣讽刺等,这些文章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呈现给读者千姿百态的美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语言的表现力量,深入地感受语言的艺术美,从指导学生赏析语言的角度去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审美教育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审美教育应当贯穿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武宣镇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病理学是医学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由于职业技术学院生源的特殊性,在病理学的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此,在病理学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几点改革。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改革;尝试    一、病理学的重要性  病理学是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在医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不仅表现为较强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下面笔者就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及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有效教学的功夫在课前——吃透文本  课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学校的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也成为衡量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开拓学生学习的新方法与策略是当前每个音乐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习方法;相关策略    一、科学合理地进行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以师生以及生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方法,
当今时代,改革是主潮流,发展是主旋律,课堂教学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如何运用科学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有效的课堂学习,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本文谈谈我对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改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对语文教学显得非常重要,阅读兴趣的浓厚,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还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知启智。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帮学生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帮助学生树立起阅读的兴趣是责任,也是机遇。具体怎么做呢?我有以下看法:  一、选择合适的书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学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推荐课外读物,通过课外读物
摘 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许多中学生缺乏知恩、感恩、报恩的意识,甚至完全丧失感恩之心,由此引发的不良后果令人担忧。对关爱受之坦然不思回报,一旦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以自己的非常举动威胁父母;对待师长、同学、周围人的帮助不思感恩,唯我独尊。这些都是严重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鉴于以上情况,现就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科学探究。这里所说的“科学探究”即是指科学研究人员在探索科学问题时,为了获取证据和解释而采用的研究途径和方法。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科学问题的探索者和生力军,我们化学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人员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途径:(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订计划,进行实验;(4)收集证据
背抬阁(江南称“飘色”)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俗文化天地里一株瑰丽而神奇的山花,被誉为“中华一绝”、“华夏一奇”。  所谓背阁,就是成人身背花篮、宝剑等,并在其身上绑一特制的
如今的孩子,十来岁就发育成熟了.这一半要归功于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一半要归功于通俗文化的熏陶.如果再以老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早恋问题,必然会生出许多枝节.在我看来,早恋概
课堂提问,不仅起着传递反馈信息、检测教学效果的作用,还能启发引导学生、培养其创新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们应该更加重视提问的教学功能,进而激发学生研究、探索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总结,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但是怎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成功的呢?本文对职高数学课堂提问的相关问题做一探讨。  一、职高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通过大量听课、调研,我发现职高数学课堂提问主要有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