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现在一直提倡新课程要有新理念。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一些新的理念被不断应用于课堂教学。教学中的角色,教学中的方式,教学中的情境,也随之重新定位。特别是我们语文教学,不仅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还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变得趣味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必然体现。而我们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抓住这次新课改的契机,更新理念,让枯燥无味的课堂重新有趣起来。
一、趣味从“读”中来
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学习、行动主要依赖于对周围事物的兴趣。苏教版十一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范文语言优美,文辞精彩,犹如一幅幅画卷,令人陶醉,而且充满了趣味。品读这些课文,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如《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大科学家与小女孩由相遇到相识再到相助。大科学家的谦虚,小女孩的天真烂漫都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能教我。”学生读到这儿,都忍不住笑出声来,这一笑,把自己的感情全都投入到了课文中。因为他们被大科学家那朴实的话语,可爱的动作所吸引了,觉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随和。随着兴趣的激发,学生们会情不自禁地急着往下读,再次寻找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之间究竟还发生了什么事。“呵,小教授,请你再教教我。”学生们那甜甜的笑容洋溢在脸上,好奇地你看我,我看你。从爱因斯坦的语言中,学生们清晰地感悟到了这位大科学家有着一颗可爱的童心。课文优美的语言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要让学生从朗读中读出自己的真实感悟,恐怕离不开教师的“画龙点睛”,也就是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才能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趣味从“演”中来
课本剧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已让小学生有了一个能展示自己表演才能的舞台。苏教版的许多教材,内容新颖,情节生动,形象鲜明,非常适合学生表演。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如苏教版十一册的13课《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仔细体会、揣摩哲学家和学生们说话的不同语气,分角色练读,并根据话的内容,配上合适的动作,让学生上台表演,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评价。学生从“哲学家”的表演中,认识到了哲学家用看似简单的问题来启发学生,光有学问不行,还要做一个堂堂正正、具有美德的人;从“学生”的表演中,体会到了同一件事情有着许多处理的方法,开启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学生在表演中不但领悟了合作之乐,而且品味到了成功之乐。
三、趣味从“说”中来
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发挥学生想象的能力,不时调动学生生活中丰富的表象积累,拓展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结合课文,尽情地诉说,说出感悟,说出情趣来。如苏教版十一册14课《游天然动物园》,课文中的种种动物把学生引入了想象的世界,不少学生一读完课文,便饶有兴趣地和同桌谈开了,从电视、报刊到实际生活中所见的各种各样的动物。学生想说的愿望抑制不住。我及时让学生抓住课文内容,先说说课文中是如何来描述所见到的动物的。一时间,学生争着诉说。从树阴下亭亭玉立,远远望去恍若一幅巨大而迷人的风景画的长颈鹿中,学生感悟到长颈鹿在树林里构成的静态美;从一边啃着野果,一边挤眉弄眼的基马猴中,学生感受到基马猴的调皮可爱;从一群大象慢腾腾地踱步,一面扇动着葵扇一样的大耳朵,一面用鼻子把一棵棵小树齐腰打断中,学生领会了大象的力大无穷。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兴致勃勃,各种动物的形象不时浮现在学生的脑中。还有一些动物,课文没有用详细的笔墨来描述。这更激起了学生想说的兴趣,有的学生兴高采烈地说出从电视里看到的松鼠的灵敏、老鹰的翱翔,有的学生手舞足蹈地说着猫抓麻雀的情景等。
新课程就是要有新理念。只要我们敢于摒弃旧的模式、旧的观念,大胆探索,大胆实践,课堂上引导学生多读、多演、多说,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就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感兴趣地学习语文。这才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所要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周庄小学)
一、趣味从“读”中来
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学习、行动主要依赖于对周围事物的兴趣。苏教版十一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范文语言优美,文辞精彩,犹如一幅幅画卷,令人陶醉,而且充满了趣味。品读这些课文,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如《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大科学家与小女孩由相遇到相识再到相助。大科学家的谦虚,小女孩的天真烂漫都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能教我。”学生读到这儿,都忍不住笑出声来,这一笑,把自己的感情全都投入到了课文中。因为他们被大科学家那朴实的话语,可爱的动作所吸引了,觉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随和。随着兴趣的激发,学生们会情不自禁地急着往下读,再次寻找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之间究竟还发生了什么事。“呵,小教授,请你再教教我。”学生们那甜甜的笑容洋溢在脸上,好奇地你看我,我看你。从爱因斯坦的语言中,学生们清晰地感悟到了这位大科学家有着一颗可爱的童心。课文优美的语言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要让学生从朗读中读出自己的真实感悟,恐怕离不开教师的“画龙点睛”,也就是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才能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趣味从“演”中来
课本剧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已让小学生有了一个能展示自己表演才能的舞台。苏教版的许多教材,内容新颖,情节生动,形象鲜明,非常适合学生表演。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如苏教版十一册的13课《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仔细体会、揣摩哲学家和学生们说话的不同语气,分角色练读,并根据话的内容,配上合适的动作,让学生上台表演,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评价。学生从“哲学家”的表演中,认识到了哲学家用看似简单的问题来启发学生,光有学问不行,还要做一个堂堂正正、具有美德的人;从“学生”的表演中,体会到了同一件事情有着许多处理的方法,开启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学生在表演中不但领悟了合作之乐,而且品味到了成功之乐。
三、趣味从“说”中来
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发挥学生想象的能力,不时调动学生生活中丰富的表象积累,拓展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结合课文,尽情地诉说,说出感悟,说出情趣来。如苏教版十一册14课《游天然动物园》,课文中的种种动物把学生引入了想象的世界,不少学生一读完课文,便饶有兴趣地和同桌谈开了,从电视、报刊到实际生活中所见的各种各样的动物。学生想说的愿望抑制不住。我及时让学生抓住课文内容,先说说课文中是如何来描述所见到的动物的。一时间,学生争着诉说。从树阴下亭亭玉立,远远望去恍若一幅巨大而迷人的风景画的长颈鹿中,学生感悟到长颈鹿在树林里构成的静态美;从一边啃着野果,一边挤眉弄眼的基马猴中,学生感受到基马猴的调皮可爱;从一群大象慢腾腾地踱步,一面扇动着葵扇一样的大耳朵,一面用鼻子把一棵棵小树齐腰打断中,学生领会了大象的力大无穷。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兴致勃勃,各种动物的形象不时浮现在学生的脑中。还有一些动物,课文没有用详细的笔墨来描述。这更激起了学生想说的兴趣,有的学生兴高采烈地说出从电视里看到的松鼠的灵敏、老鹰的翱翔,有的学生手舞足蹈地说着猫抓麻雀的情景等。
新课程就是要有新理念。只要我们敢于摒弃旧的模式、旧的观念,大胆探索,大胆实践,课堂上引导学生多读、多演、多说,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就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感兴趣地学习语文。这才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所要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周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