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藏农村教师点滴幸福感,艰辛的劳作中凝聚着爱心、责任、苦楚、快乐……在这里,对于一个汉族老师来说,首先要克服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最快的速度、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新环境中。与孩子们友好相处,从最基础的一字一句开始教他们学汉语,与他们一起分享小小成就带来的快乐。
关键字:农村 小学 教师 快乐
每个教师就宛如辛勤耕耘的庄稼汉,春天的时候播种下希望的种子,继而是不懈地施肥、浇水、松土用心经营,守望、期盼秋天有一个不错的收成,每一个脚步都凝聚着汗水,每一滴汗水都播撒着爱和希望,每一颗种子上都流淌着心血,每一次付出都化为深埋心底的喜悦。
新课程给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和体验,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新课程犹如我们头顶上的一片绚丽多姿的云彩,瑰丽并不神秘,高远而并不遥不可及。今天的语文教学该教给孩子们什么呢?是知识、能力,还是更多……我想: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心境,让所有藏族孩子都发自内心地说:“我喜欢学汉语。”
我一直从事西藏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这些孩子淳朴、天真,黑黝黝的脸上时常挂着甜美的微笑,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都是用藏语来交际,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多说多练。
一、放手自主学汉语
自主是指让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取书本中没有的知识,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
在教学三年级一篇课文《狐假虎威》时,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是谁凭借谁的威力,把小动物们全吓跑了?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了答案,是狐狸借用老虎的威武,吓跑了小动物。让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把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动脑想、动手划,梳理清故事发生的缘由、经过、结果,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小组表演课本剧,给小动物们戴上自制的头套,小兔子、小鹿、狐狸、老虎、小猴子等动物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孩子们将每个角色的语言、神态、动作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演绎得生动精彩,虽然他们表演很稚拙、憨态可掬,但从他们的语言中,我知道他们理解了课文内涵,看着他们有时笑得前仰后俯,有时发出热烈的掌声,我也发自内心的高兴。
教学是老师一生从事的工作,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败,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老师要经常学习,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力争做到适应各阶段的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同时,教师的讲解既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讲课的艺术、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过去的语文教学是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只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不管学生在学习中是否了解,也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繁杂的内容。我试着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淡化课文间的严格界限,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法。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因为有着某些方面的共同点才组织到一块的,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共同点集中训练语言。教学时,把一个单元看成一篇课文,从整体入手,先由学生自由读通每篇课文,然后由学生初步读懂自己所喜爱的课文内容,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疑义,再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组织教学,进行词语的组块、句子的组块、段落的组块及写法的组块,让学生在各种组块中求同存异,得到内化与积累。这样,就提高了教学速度和效率。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读课文都费劲,更别说阅读课外书籍及美文鉴赏了。利用每天清晨,我带随孩子们一起大声诵读课文,一起用心感受文章的精辟、美妙,仿佛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展现在面前。渐渐地,他们喜欢上了阅读,有了一些语感,可以大胆地和我说汉语。
二、加强汉语迁移能力
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
1.字不离词
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方向、途径。
2.词不离句
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
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
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如教学《蓝树叶》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培养学生树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良好风尚,当别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应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因为帮助别人能让自己更快乐,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人,他的内心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得到你帮助的人,会心存感恩,他也会像你一样去帮助别人。在学知识时要先学会做人,良好的思想品质比什么都重要。通过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让学生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行动等。让学生能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待人真诚、谦和。
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恰逢下雪天,我带领孩子们户外,我们看到了小鸡画的竹叶,小马画的月牙,小麻雀也画了小竹叶,小猫、小狗的脚印是梅花。我们堆了雪人,我和孩子们一起玩打雪仗,滚雪球,拍照,将这美好的时刻永远定格,这节课孩子们体验到冬天带给人的情趣,红扑扑的小脸上露出甜甜的微笑,心里充满温暖。这一刻,我和孩子们的心交融在一起。
岁月峥嵘,花开花落,感恩的庄稼教会我们的是一种幸福的加法,只要心中有爱的种子,即便在万木萧条的季节,这样宽广的庄稼地并不因留出的庄稼而荒芜;曾经肥沃的土地并不因给予而贫瘠。只要懂得留一些感恩的庄稼在心田,在每一个平淡如水的日子,我们身边流动的总是融融春意和香醇如美酒的芬芳。
关键字:农村 小学 教师 快乐
每个教师就宛如辛勤耕耘的庄稼汉,春天的时候播种下希望的种子,继而是不懈地施肥、浇水、松土用心经营,守望、期盼秋天有一个不错的收成,每一个脚步都凝聚着汗水,每一滴汗水都播撒着爱和希望,每一颗种子上都流淌着心血,每一次付出都化为深埋心底的喜悦。
新课程给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和体验,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新课程犹如我们头顶上的一片绚丽多姿的云彩,瑰丽并不神秘,高远而并不遥不可及。今天的语文教学该教给孩子们什么呢?是知识、能力,还是更多……我想: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心境,让所有藏族孩子都发自内心地说:“我喜欢学汉语。”
我一直从事西藏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这些孩子淳朴、天真,黑黝黝的脸上时常挂着甜美的微笑,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都是用藏语来交际,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多说多练。
一、放手自主学汉语
自主是指让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取书本中没有的知识,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
在教学三年级一篇课文《狐假虎威》时,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是谁凭借谁的威力,把小动物们全吓跑了?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了答案,是狐狸借用老虎的威武,吓跑了小动物。让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把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动脑想、动手划,梳理清故事发生的缘由、经过、结果,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小组表演课本剧,给小动物们戴上自制的头套,小兔子、小鹿、狐狸、老虎、小猴子等动物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孩子们将每个角色的语言、神态、动作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演绎得生动精彩,虽然他们表演很稚拙、憨态可掬,但从他们的语言中,我知道他们理解了课文内涵,看着他们有时笑得前仰后俯,有时发出热烈的掌声,我也发自内心的高兴。
教学是老师一生从事的工作,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败,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老师要经常学习,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力争做到适应各阶段的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同时,教师的讲解既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讲课的艺术、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过去的语文教学是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只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不管学生在学习中是否了解,也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这繁杂的内容。我试着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淡化课文间的严格界限,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法。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因为有着某些方面的共同点才组织到一块的,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共同点集中训练语言。教学时,把一个单元看成一篇课文,从整体入手,先由学生自由读通每篇课文,然后由学生初步读懂自己所喜爱的课文内容,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疑义,再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组织教学,进行词语的组块、句子的组块、段落的组块及写法的组块,让学生在各种组块中求同存异,得到内化与积累。这样,就提高了教学速度和效率。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读课文都费劲,更别说阅读课外书籍及美文鉴赏了。利用每天清晨,我带随孩子们一起大声诵读课文,一起用心感受文章的精辟、美妙,仿佛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展现在面前。渐渐地,他们喜欢上了阅读,有了一些语感,可以大胆地和我说汉语。
二、加强汉语迁移能力
不少同学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较强,但迁移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
1.字不离词
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方向、途径。
2.词不离句
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
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
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如教学《蓝树叶》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培养学生树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良好风尚,当别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应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因为帮助别人能让自己更快乐,一个喜欢帮助别人的人,他的内心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得到你帮助的人,会心存感恩,他也会像你一样去帮助别人。在学知识时要先学会做人,良好的思想品质比什么都重要。通过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让学生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行动等。让学生能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待人真诚、谦和。
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恰逢下雪天,我带领孩子们户外,我们看到了小鸡画的竹叶,小马画的月牙,小麻雀也画了小竹叶,小猫、小狗的脚印是梅花。我们堆了雪人,我和孩子们一起玩打雪仗,滚雪球,拍照,将这美好的时刻永远定格,这节课孩子们体验到冬天带给人的情趣,红扑扑的小脸上露出甜甜的微笑,心里充满温暖。这一刻,我和孩子们的心交融在一起。
岁月峥嵘,花开花落,感恩的庄稼教会我们的是一种幸福的加法,只要心中有爱的种子,即便在万木萧条的季节,这样宽广的庄稼地并不因留出的庄稼而荒芜;曾经肥沃的土地并不因给予而贫瘠。只要懂得留一些感恩的庄稼在心田,在每一个平淡如水的日子,我们身边流动的总是融融春意和香醇如美酒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