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意境十分高远。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生命的痕迹,是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的根和源,汲取它的精华,将之发扬光大,是当前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如果脱离传统文化来培育中国现代企业文化,那它将是空中楼阁,水中之月。那么,怎样才能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为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开源聚水,注入生机与活力呢?我想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传播“仁义”思想,培育优良品德。古人强调“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就是对人对事要有发自内心的爱心;义,就是对人对事要有深厚的品德。
第一,现代企业文化应继承传统文化“以德为先”的思想。优良的品德是做人、干事的根本,品德对于个人来说,是个人品质;对于家庭来说,是家庭美德;对于职业来说,是职业道德;对于社会来说,是社会公德。我们现在都感觉到,当下现代社会最缺的就是“德性”。因此,以德治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员工良好的“德性”,能促使企业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能焕发企业生机和活力,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反之,企业就会人心涣散,缺乏凝聚力,难以发展。
第二,现代企业文化应传承传统文化“人心为重”的理念。“得民心者,得天下”,“心者,思之官也”,“人之力发自于心,心旺则事盛”,这是古人对人心重要性的最好诠释。所以,立身行事,为人执业,只有人们发之于内心而又入之于内心,就能达到最高境界,这是“人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微言大义。现代企业文化应增强对传统文化关于“人心”重要性的认识,让“人心”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使员工发自内心、心甘情愿地为企业兢兢业业工作。同时,采取开展各种活动的办法,使得员工之间在互动中心与心相通。管理者要经常深入员工群众中,耐心地听民声、察民意、悉民心,实现管理者与员工情与情相融。多做凝心聚力工作,增强广大员工的责任心,使他们自觉接受文化的规范和约束。
二、发扬“和合”精神,增强大局意识。培养企业大局意识与企业团队精神是现代企业文化内在实质。“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智慧,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要义,“天时”、“地利”、“人和”中最强调“人和”,和则利,离则散,斗则伤,传统文化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儒家学说中“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自觉把个人融入集体之中,以求保持整体和谐和稳定。古人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停,小德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在也”。在现代企业文化中,目的无外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让员工乐意参加企业活动并承担相关责任,维护企业利益和荣誉,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达此目的,一是要集中广大员工的智慧,把员工的希望与资本结合成“利益共同体”。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塑造企业内部的和谐、融洽及共识,在企业文化的浓厚氛围中,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二是鼓励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企业发展形成强大的“合力”。培养员工树立“以企为家”的思想,让员工明白企业的命运与自己的利益是息息相连的,自己努力工作就会有好的回报,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三是依靠员工群众共同办好企业,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想主人事,操主人心,干主人活,真正把自己和企业融为一体。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重大决策广泛征求员工意见,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鼓励员工加强自我管理。使企业上下和和睦睦,相亲相融。
三、借用“惜才”理念,做到任人唯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管理思想,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即“为政在人”。古人云:“博访英贤,搜扬侧陋。”“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不拘一格降人才。”“照车十二,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意思是说拥有许多奇异珍贵的珠宝,成千累万的黄金,怎么能如济济一堂的贤德之士兴隆,怎么能如有一位人才贵重?可见,古人早就认识到人在管理中的重要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十分重视人心向背和人才归离的负面影响。以善于用能人而闻名天下的汉高祖刘邦说:“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在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筹划军饷,疏通粮道,我不如萧何;运用百万兵众,战必胜,攻必取,我比不上韩信;他们都是杰出的人才,都能听从我的调遣使用,这才是我之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现代企业文化就应继承传统文化的得人之道、用人之道的理念。注意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注意使用人才用好人才,做到知人善任是现代企业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时,坚持用人之长,鼓励人才竞争,从工作生活上,从一言一行到交往沟通上注意尊重人才。在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前,广泛听取和征求员工各方面的意见,遇到困难,遇到意见不一致而发生争论时,耐心地让员工把话说完,做好解释,想方设法满足员工的合理要求,此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也。这里强调的是只有充分尊重人才,人才才能为你所用,企业才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的思想。
四、传承“诚信”文化,实现义利双赢。孔子曰:“信以诚之”、“民无信而不立”、“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就是要求大家诚实而有信用,诚善于心,言行一致,不能靠欺诈或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致富发财。反映在企业经营管理上,便是诚信立商。管子曰:“非城贾不得食于贾。”意为不诚的商人就不能以经商谋生,晚清时的杭州胡庆余堂营业厅内高挂两匾,一块上书“真不二价”,朝向顾客;一块上书“戒欺”,面向柜台。追根朔源,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传承传统的“诚信”经商文化,应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优质服务,以诚待人。古人经商“以诚立德,长厚摄心。以礼待人,以义应事”。真诚优质的服务带来的是长期的信任,长期的购买,长期的利润回报。优质服务应以客户满意为标准,做到“以诚待人,童叟无欺”。这就要求企业通过文化管理,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使所有从业人员的整个执业活动中遵守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为顾客提供迅速、热情、方便、独特的优质服务。二是讲求信誉,以信接物。“诚信不欺,一诺千斤”是中国传统商业精神的重要原则。它要求企业经营活动中信守道义和诺言。企业的业绩和企业信用共同构成现代企业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但是诚实守信仍旧是立商的基础,人们依旧反对在经济活动中的违约、欺诈,假冒伪劣,反对偷税漏税,走私骗汇等不道德行为。三是公平竞争,以义获利。圣人言“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视不义富贵若浮云”。现代企业在追求利润时要合乎道义,要通过正当手段和诚实劳动来取得经济利益,不能见利忘义,谋求不义之财。坚持“义利并重”的经营之道,就能使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信誉和企业形象,给企业带来重大的长远利益。
一、传播“仁义”思想,培育优良品德。古人强调“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就是对人对事要有发自内心的爱心;义,就是对人对事要有深厚的品德。
第一,现代企业文化应继承传统文化“以德为先”的思想。优良的品德是做人、干事的根本,品德对于个人来说,是个人品质;对于家庭来说,是家庭美德;对于职业来说,是职业道德;对于社会来说,是社会公德。我们现在都感觉到,当下现代社会最缺的就是“德性”。因此,以德治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员工良好的“德性”,能促使企业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能焕发企业生机和活力,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反之,企业就会人心涣散,缺乏凝聚力,难以发展。
第二,现代企业文化应传承传统文化“人心为重”的理念。“得民心者,得天下”,“心者,思之官也”,“人之力发自于心,心旺则事盛”,这是古人对人心重要性的最好诠释。所以,立身行事,为人执业,只有人们发之于内心而又入之于内心,就能达到最高境界,这是“人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微言大义。现代企业文化应增强对传统文化关于“人心”重要性的认识,让“人心”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使员工发自内心、心甘情愿地为企业兢兢业业工作。同时,采取开展各种活动的办法,使得员工之间在互动中心与心相通。管理者要经常深入员工群众中,耐心地听民声、察民意、悉民心,实现管理者与员工情与情相融。多做凝心聚力工作,增强广大员工的责任心,使他们自觉接受文化的规范和约束。
二、发扬“和合”精神,增强大局意识。培养企业大局意识与企业团队精神是现代企业文化内在实质。“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智慧,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要义,“天时”、“地利”、“人和”中最强调“人和”,和则利,离则散,斗则伤,传统文化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儒家学说中“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自觉把个人融入集体之中,以求保持整体和谐和稳定。古人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停,小德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在也”。在现代企业文化中,目的无外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让员工乐意参加企业活动并承担相关责任,维护企业利益和荣誉,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达此目的,一是要集中广大员工的智慧,把员工的希望与资本结合成“利益共同体”。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塑造企业内部的和谐、融洽及共识,在企业文化的浓厚氛围中,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二是鼓励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企业发展形成强大的“合力”。培养员工树立“以企为家”的思想,让员工明白企业的命运与自己的利益是息息相连的,自己努力工作就会有好的回报,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三是依靠员工群众共同办好企业,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想主人事,操主人心,干主人活,真正把自己和企业融为一体。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重大决策广泛征求员工意见,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鼓励员工加强自我管理。使企业上下和和睦睦,相亲相融。
三、借用“惜才”理念,做到任人唯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管理思想,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即“为政在人”。古人云:“博访英贤,搜扬侧陋。”“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不拘一格降人才。”“照车十二,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意思是说拥有许多奇异珍贵的珠宝,成千累万的黄金,怎么能如济济一堂的贤德之士兴隆,怎么能如有一位人才贵重?可见,古人早就认识到人在管理中的重要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十分重视人心向背和人才归离的负面影响。以善于用能人而闻名天下的汉高祖刘邦说:“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在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筹划军饷,疏通粮道,我不如萧何;运用百万兵众,战必胜,攻必取,我比不上韩信;他们都是杰出的人才,都能听从我的调遣使用,这才是我之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现代企业文化就应继承传统文化的得人之道、用人之道的理念。注意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注意使用人才用好人才,做到知人善任是现代企业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时,坚持用人之长,鼓励人才竞争,从工作生活上,从一言一行到交往沟通上注意尊重人才。在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前,广泛听取和征求员工各方面的意见,遇到困难,遇到意见不一致而发生争论时,耐心地让员工把话说完,做好解释,想方设法满足员工的合理要求,此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也。这里强调的是只有充分尊重人才,人才才能为你所用,企业才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的思想。
四、传承“诚信”文化,实现义利双赢。孔子曰:“信以诚之”、“民无信而不立”、“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就是要求大家诚实而有信用,诚善于心,言行一致,不能靠欺诈或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致富发财。反映在企业经营管理上,便是诚信立商。管子曰:“非城贾不得食于贾。”意为不诚的商人就不能以经商谋生,晚清时的杭州胡庆余堂营业厅内高挂两匾,一块上书“真不二价”,朝向顾客;一块上书“戒欺”,面向柜台。追根朔源,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传承传统的“诚信”经商文化,应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优质服务,以诚待人。古人经商“以诚立德,长厚摄心。以礼待人,以义应事”。真诚优质的服务带来的是长期的信任,长期的购买,长期的利润回报。优质服务应以客户满意为标准,做到“以诚待人,童叟无欺”。这就要求企业通过文化管理,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使所有从业人员的整个执业活动中遵守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为顾客提供迅速、热情、方便、独特的优质服务。二是讲求信誉,以信接物。“诚信不欺,一诺千斤”是中国传统商业精神的重要原则。它要求企业经营活动中信守道义和诺言。企业的业绩和企业信用共同构成现代企业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但是诚实守信仍旧是立商的基础,人们依旧反对在经济活动中的违约、欺诈,假冒伪劣,反对偷税漏税,走私骗汇等不道德行为。三是公平竞争,以义获利。圣人言“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视不义富贵若浮云”。现代企业在追求利润时要合乎道义,要通过正当手段和诚实劳动来取得经济利益,不能见利忘义,谋求不义之财。坚持“义利并重”的经营之道,就能使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信誉和企业形象,给企业带来重大的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