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嬗变:古典与现实意象的智性结合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on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纵观学界对翟永明诗歌的研究,以其20世纪80年代诗歌创作特色、女性意识的阐释和解读以及与朦胧诗派舒婷或同一时期黑暗诗学的对比研究为三大路数,而对其90年代以来诗歌现状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将以翟永明90年代诗歌意象为研究对象,探索诗歌中意象的二元维度,揭示其诗歌创作归于“现实焦虑”与“古典诗意”的智性统一,总结出翟永明诗歌在“现实与传统”融合倾向下归于“平淡隽永”的美学风格,并逐渐建立了独特的个体诗学。
  关键词:诗歌意象 现实 传统 平淡隽永
  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歌界的弄潮儿翟永明创作的《女人》组诗一经问世便以“黑夜意识”{1}的神秘张扬而震惊文坛,确立了颇具个人特色的以“狂放与恣情”为标识的女性个体诗学。评论家唐晓渡先生在其题为《女性诗歌:从黑夜到白昼》中评论,称《女人》组诗的诞生“启发了一种新的诗歌意识”{2},这种诗歌意识便是之后学界普遍使用的女性诗歌意识。90年代以来,“完成以后又怎样”{3}的自我提问使翟永明不断追求变化。翟永明从80年代“创造黑夜”的性别二元对立走向描述多元世界的超性别写作,这样的“超性别”写作并不是背弃女性身份认同,而是关心性别在新时期新历史环境下的真实,展现历史和现代生活,其诗歌创作内容更为开阔,意境更为丰富。
  一、古典意象的古典诗意
  自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首次提出“意象”概念并把它作为一个美学、文艺学范畴来说明創作过程以来,“意象”即成为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而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逐渐积淀,成为代代袭用的意象。翟永明是借鉴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诗人之一,诗人在诗歌创作时,并没有对古典传统进行全面复归,而是结合了现代生活的一些特点或生活感触,对古典诗歌传统进行了重新发掘和阐释。身处这个人为物役、变化多端的世界,诗人的精神世界常常会有一种不安或焦虑,而让生命舒缓、抚慰内心的策略之一,即从日常生活中逃离,借助古代人诗意的生活方式与淡泊情怀,借助古代书画中的山水意蕴,遁向自然或远古,在与古典艺术、自然万物的交流对话中实现精神救赎。
  诗人注重对传统诗歌的重新发掘。在《在春天想念传统(一)》中镶嵌了“莲叶”“鱼行”这两个带有古典意蕴的意象,鱼行、莲叶之间有着古典悠然自在的精神内蕴,表现出作者对传统意境的依恋;那些“真的山,真的水,真的美”的古典美将诗人引入内心的山水,而“假花”“瑜伽者”的意象融入了现代生活的感官取意,实则是诗人在对传统的想念中对现实的不堪进行了一次“精神的逃亡”。诗人运用古典词汇,将古典意象揉入现实生活。《忆故人》中“大雁”“飞鸿”是古代联络之用,“尺素”“儿女共沾巾”则代表古人分别时的伤感,这些古典意象用来表现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遥远距离,将古典意象与现代意象“飞机”“邮箱”“手机短信”相并置,在古典意象的基础上发展出新意,体现出现代性内涵。此外,诗人还在诗歌写作中运用了很多古典的人物意象,包括神话和古典文献记载的、文学作品中虚构的。诗人以现代的视角来使用这些古典意象,这些意象人物生命中所体现出的反抗、倔强、坚定,对于自己个体自由意志的觉醒,性别意识的确认以及自我生命的把握,都体现了一种现代性的精神思索。《四种爱情》以爱情为主题,设置了嫦娥、虞姬、白流苏和张爱玲四个古今女性人物,“嫦娥”和“虞姬”这两个古典人物意象作为古典传奇人物存在,身上却带有了追求自我而不得的现代精神;而《鱼玄机赋》中,诗人以“鱼玄机”这个古典形象做例抒发感慨,既有对于鱼玄机冤死的同情和才华不得显现的悲愤,又有着对于女性生存环境的反讽。
  总之,翟永明对古典意象的择取和演绎使得诗歌在极富古典风雅之外,更透出一种独特的现代诗美的风致。在诗人浓烈的古典情结背后,隐藏的是对古典之美的缅怀、想象、重构的冲动和对诗歌抒情性的回归。
  二、现代意象的现实焦虑
  20世纪80年代翟永明诗歌中彰显出“黑色”意识,她诗歌中选用的意象深沉冷峻,如壁虎、死洞、幽灵、阴影等,给人严肃而低沉之感。90年代中后期的写作中,翟永明的诗歌出现新变,在意象选择上诗歌关注于日常生活的经验,塑造了不同于传统意象的现代化意象。这样的意象组合拓展了诗歌的思想深度,又带来了审美的快感。
  诗人在诗中多次写到网络对人们日常生活与精神状况的影响,并由此产生一种对当代人精神状况的深层焦虑。在《登录》和《对影成三人》中,“绿色小人”“虚拟”“投影”“鼠标”等意象刻画出了网络交流时期人们无限重复的机械式动作,网络世界似乎一片繁华,然而一旦中断,只会剩下现实世界个体的落落寡合。而在《五十年代的语言》和《变成孩子》中,诗人对现代人精神状态的焦虑更是达到了顶峰,“短信息”“QQ”“象形字母”充满了对于网络时代的年轻人关注虚拟世界甚于现实世界,漠视现实的担忧。
  诗人关注科技对当代人日常生活的改变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在《第八天》中,出现了“转基因”“实验室”“电脑”“染色体”这些科技感很强的意象,试图说明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却无法把握人类的精神归属,从而对科技霸权的时代提出质疑,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表示忧虑。此外,诗人关注与时俱进的生活变革。如在《洋盘货的广告词》中,代表着现代经济社会的意象“半山卫城”“戛纳印象”以及“香榭丽都”“米兰香洲”,这些意象多来自于现代社会,却带有古典传统语言优美形象的特点;而《纽约2006》中“downtown有CAF”“logo”“boss”以及“报纸头条”“美元数字”的意象都取自于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俗语,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日常用语被应用在诗歌写作中,使得诗歌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与时俱进的意味。
  总之,诗人对当下现实生命体验的书写,在意象使用上不失其先锋性,用诗歌的形式汲取现实生活的养料,将口语网络用语和日常用语融入到诗歌创作中,生成了新的诗意。而在这些现代化意象塑造背后,反映了诗人对于现实的焦虑和不满,诗人并没有对这些意象表现出认同感,却充满疏离与厌倦,诗歌也呈现出逃离现实、反思现实和超越现实的创作倾向。   三、两重意象的智性统一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中这样定义意境:“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4},也就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意象的组合方式和排列取意影响着诗歌的意境和节奏,代表着诗人的审美经验和创作风格。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诗人在意象选择上选取了寄托现实焦虑的“现代意象”和挖掘传统诗意的“古典意象”,这一嬗变为翟永明诗歌创作打开了更深广的范围。两种意象的交融使诗歌的审美风格趋向平淡隽永,意象之间少了急切的张力,而逐渐平缓开阔下来,呈现出独特的意境之美。
  胡赳赳在为翟永明《最委婉的词》写的书评中说道:“翟永明在她漫长的写作中,充分表露出一个诗人的不适之症,她与这个时代的关系是一种危险的关系,她的存在与发现都是向后递推的,她在诗歌中发明了一种不同于‘递进’的修辞手法‘递退’,意图逃离时间的现场,穿越时光,退回到古人身边。”{5}这样的评价切中了诗人集中的时间观念,“递退”是面向传统自然人文的开阔,是一种精神上的回溯,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诗人在诗歌的写作过程中自觉的回溯,是一次情感与理性交融渗透的智性写作。所谓智性,是指诗人创作的两重意象中所体现的丰富深刻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生命的理性认知,使读者产生“此种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阅读感受。作者通过“超性别”的智性写作,用女性特有的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渗透了时代的深广和生命的沉重,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
  四、结语
  在翟永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诗歌探索中,意象选取趋于现代化和古典化,其中表达出诗人对现代文化处境、时尚消费文化弊端的揭露、批评与反讽,表现出诗人对传统诗歌事物的偏爱、对古典情怀的重现。诗人创作在时间上、空间上、神思上渐渐靠近传统的深广,古典的优雅和沉静,在狭窄而急躁的写作氛围里得到一种古典性质的超越,诗歌美学风格由80年代的张扬高亢转变到了平淡隽永,从而获得了一种意境上的开阔。翟永明曾在《女性诗歌:我们的翅膀》中谈道:“女性不仅仅凭借‘女性’这个理由在文学史上占据地位,但也不仅仅因为‘女性’这个理由就无法与男性诗人并驾齐驱站在最杰出诗人之列”{6},而现在翟永明作为这个时代的敏感者,已然站立在了最杰出的诗人之列。诗人通过潜心钻研、自我超越,创作风格是“不断生长的”,逐渐建立了新型的个人美学标准,体现出独树一帜的美学趣味,建立了属于自己独特的个体诗学。
  ① 在题为“黑夜的意识”这篇女性主义诗歌写作的宣言中,翟永明认为“女性的真正力量就在于既对抗自身命运的暴戾,又服从内心召唤的真实,并在充满矛盾的二者之间建立起黑夜的意识”。
  ② 唐晓渡:《女性诗歌:从黑夜到白昼——读翟永明的组诗〈女人〉》,《诗刊》1986年第2期。
  ③ 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④ 蒋寅:《语象·物象·意象·意境》,《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⑤⑥ 翟永明:《最委婉的词》,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参考文献:
  [1] 翟永明.正如你所看到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翟永明.翟永明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3] 唐春蘭.从日常逃离,向古典遁去:翟永明近年诗歌创作的思想向度[J].作家评论,2016(2).
  [4] 唐晓渡.谁是翟永明[J].当代作家评论,2005(6).
  作 者:郭子涵,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编 辑:康慧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对于柳岩,人们首先看到的总是“性感”。在纷繁迷乱的娱乐圈,太多的“性感女郎”如流星一闪而过,便被湮没在一茬接一茬的“花旦”和“鲜肉”中。柳岩不是“流星”,出道10多年,凭借自己的坚持与努力,柳岩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尤物之外”的自己。“别一提到我就想到性感,我希望大家能看到我的其他方面。”近几年来她频频参演电影、电视剧,逐渐摆脱“花瓶”的角色,回归爱笑、率真的本性。  比起“艳星”,我更愿意做“谐星”
《两地书》于2020年4月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一部演艺界人士与普通大众集体向武汉抗“疫”致敬的书,表达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强烈心声。该书共收入演艺界人士写给武汉抗“疫”一线工作者的二十封书信,每封信前面设置了“新闻背景”这个版块。在重大事件面前,《两地书》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告诉大家:我们没有缺席。  一、出版人关注时事,勇于承担自己的使命  出版业虽是一个很小的行业,但图书承载的
摘 要: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近年来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之一,她的作品因高度关注人类在物质社会中的生存难题而享誉世界。《浮现》是阿特伍德早期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中的无名女主人公隐喻了加拿大民族,这个民族长期以被殖民的身份存在着,独立后的加拿大依然难逃美国文化殖民的威胁,这种被殖民的创伤记忆始终笼罩着加拿大。因此,以后殖民主义为视角,剖析《浮现》中无名女主人公的创伤记忆,去理解阿特伍德借《浮现》
摘 要: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途径,而大学生社团则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浙江万里学院“田野风”社会调查研究社通过“口述史”采访与整理,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实践模式。学术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价值定位,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并重的训练指向,社团导师和前任社员双重指导的方式,活动项目与竞赛项目双管齐下的提升机制,不仅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
过年回家,我妈要我留一个上海的紧急联系人电话,万一找不到我可以找那个人,结果我一个名字都想不出来。  30岁HR彭成  我大概就是传说中的“空巢青年”吧,可是我并不觉得孤单,因为我还有个“它”。这个小小的生命,却让身为独生子女的我学会了牵挂,哪怕疯玩时,也总担心它是否饿了?它是否想我?照顾并不容易,但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我却欣喜于有它的陪伴。  24岁教师刘琦  到了20多岁的年纪,越来越觉得自由比
摘要:在德莱塞的小说《美国的悲剧》中有两个主要女性角色:罗伯达和桑德拉,干差万别的她们与主角克莱德之间存在的感情纠葛,进一步影响、支配了克莱德的行动,进而导向了第二卷的高潮:悲剧的发生。更多人倾向于关注贯穿三卷的克莱德,而忽略了两个主要女性角色,即使有所描述,也一般将角色之间进行割裂,运用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抑或女权主义理论去分析单一人物,而造成这种思维定式的原因是微观角度在分析小说艺术时的缺失。依
摘 要:波提切利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谢赫六法中的一法“气韵生动”作为表述其画面审美标准的准则,这证明了中西方艺术在一定层面上是可以相互融合对话的,而且通过对波提切利画面意境特征的分析总结可以发现,其实这些意境特征就是其画面的艺术精神。  关键词:气韵生动 人文主义 波提切利 意境 理想美  桑德罗·波提切利作为十五世纪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师,处在中世纪美术与文艺复兴美术交锋的转折期,他的油
摘 要:流浪是世界文学的共同主题,也是程抱一的小说《天一言》表达的重要主题之一。小说采用“套中套”的叙事方式,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现了天一及其同时代的所有普通人,在20世纪中期不断流浪的心路历程。本文以天一流浪的三个阶段“流浪、寻找(主动流浪)、回归”为主线,阐述了《天一言》中的流浪所表达的独特含义。  关键词:流浪 寻找 超越 回归 循环再生  流浪是人类生活中无所皈依的一种生存状态。它在现实中
摘 要: 路内早期以青春追随三部曲蜚声文坛,后陆续出版《云中人》《花街往事》《雾行者》等小说,被誉为中国20世纪70年代最好的小说家之一。小说《慈悲》通过对主人公水生一生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下,普通人向生而忍、平等互爱、不畏穷苦、不慕富贵,在时代挟裹下独善其身的生存态度,同时揭示了因社会变革给个体带来无法避免的精神困境,揭露出现代性阴暗面带来的精神信仰危机。  关键词:路内 慈悲 生存
摘 要: 复沓是《诗经》典型的表现手法,它的定型,从结构形式方面确立了《诗经》的基本表现形态。考察《诗经》文本,复沓至少导致了两个维度的变化:一是通过重章迭唱,使原本平淡的叙说变成了深情咏叹,整体上强化了诗歌文本的抒情倾向;二是局部推动了抒情与叙事之间的相互转化,丰富了诗歌文本的叙事形态。从赋、比、兴到复沓的广泛应用,最终促成了《诗经》文本“情”与“事”的和谐共振,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情、事相生的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