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习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课堂小练笔,能有效地打通阅读与作文的壁垒,通过激发兴趣,降低难度,化整为零,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训练,将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情趣相融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形成较强的书面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练笔;作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笔者认为“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中提高‘小练笔’作业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所谓“小练笔”,即在学习、生活中,只要有时间,有需要,就可以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因其“小”,所以可以经常进行;因其是“练笔”,故没有许多框框,没有更多的要求和内容、题目的限制,而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学生的心理是放松的,情绪是高涨的,再加老师的评价也是采用“松放”的做法,学生不会感到为难,更容易表达。
小练笔是对课文语言的再次创造,学生必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语言,这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训练,更是一种思维的锻炼。现实的教学中,学生对小练笔的不感兴趣,写不出新意,很大程度上是与小练笔的练笔形式、评价形式单一有关。为此,本人从练笔形式、评价形式的创新上来做文章,从而召回学生失落的兴趣,真正提高“小练笔”作业的实效性。
一、多形式练习,丰富“小练笔”的内容
根据对学生小练笔练习的了解发现:学生的小练笔,主要以“根据课文经典段落的仿写和学完课文后你想对课文中的谁说点什么”这样的形式居多。由于形式单一,内容又框定,所以学生的练笔不用教师批改就能估计出他们写得怎么样?所以,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从丰富小练笔形式与内容上下手。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本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
(一)“主题式”练笔,“同点异构”显异彩
“主题式”练笔——这一练笔比较适合我们的课堂练笔。即教师规定了练笔的素材、统一练笔的一个主题内容。学生围绕这同一个素材或内容进行练笔。
教学《桥》第二课时的结尾处,本人设计了一个课堂小练笔:同学们,五天以后,肆虐的洪水退去了。然而,洪水带给人们的伤痛无法退去,当看到老太太前来奠基她的丈夫和儿子时,我们内心的情感更是跌宕起伏,难以平息。老师从你们的眼睛中已经读到了:拿起笔,用笔倾吐我们此刻的情感吧!
(二)“偶感式”练笔,听说读写勤记录
顾名思义,“偶感式”练笔,即把学生偶然间、瞬间产生的感受、感触写下来。没有格式、字数、内容等的规定。这种练笔主要作为学生课间、生活中的课外练笔形式。为此,本人认为帮助引导学生敏锐地捕捉这些瞬间感触很重要。
二、创新式反馈,落实“小练笔”的评价
形式丰富了,内容也有方向了。应该说,学生练笔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但是,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希望被人欣赏的心理。那么,如何创新?从哪里开始创新?本人思考着:教学以人为本,我们的“小练笔”对象是学生,参与是学生,所以我们的反馈、评价也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与实施——一切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需要。
(一)在自主展示中张扬个性
这类反馈,重在激起学生的自主参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地展示自己的练笔成果。
口头展示:学生毛遂自荐地在课堂中交流自己的“小练笔”。先自己口齿清楚的读一读,然后告诉同学们,自认为写得比较好的地方。同时接受同学们的建议。
自主张贴:学生把自认为比较成功的練笔作业,自主张贴到班级“队员风采”栏里。下面自己写上自认为好的点评语,供大家欣赏。
(二)在合作批注中共同成长
对学生小练笔的反馈,除了要展示,我们也要有评改。教师工作繁杂,有时我们也要想办法为自己减压。我们可以借助集体的智慧,对学生的练笔做出具体有效地反馈。
师生合作:即学生完成小练笔后,先自己以欣赏者的身份去批注自己的文章,能激起很多的反思。在此基础上,再把作业交给老师,老师再写上批注。学生会很期待地拿老师的与自己的批注之间作比较。从而更全面地去改进自己的作业。
生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批注反馈,我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一篇练笔由组内6位同学都进行评改写上批注。当然,这样的批注不能互相影响:要求学生先静下心来好好欣赏同伴的文章,然后自己单独写上批注,最后再将六个人的评改批注语结合起来看一看,练笔者就可以清楚地得到组内同伴的肯定、建议。
三、收获了学生快乐的习作发展
从学生学习层面来说,通过提高“小练笔”作业实效性的策略研究,让学生产生对“小练笔”的兴趣,积累了语言,为更好地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点化了教师无限的教学激情
从教师教学层面来说,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让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对“小练笔”的教学研究,从而更好地去把握语文教学的课程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
(二)给予了家长浓郁的亲子乐趣
孩子作业有了乐趣之后,更愿意和家长交流。在孩子愉悦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才会畅通,家长的教育引导更为有效。
(编辑:钟园)
【关键词】练笔;作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笔者认为“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中提高‘小练笔’作业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所谓“小练笔”,即在学习、生活中,只要有时间,有需要,就可以进行的语言实践活动。因其“小”,所以可以经常进行;因其是“练笔”,故没有许多框框,没有更多的要求和内容、题目的限制,而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学生的心理是放松的,情绪是高涨的,再加老师的评价也是采用“松放”的做法,学生不会感到为难,更容易表达。
小练笔是对课文语言的再次创造,学生必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语言,这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训练,更是一种思维的锻炼。现实的教学中,学生对小练笔的不感兴趣,写不出新意,很大程度上是与小练笔的练笔形式、评价形式单一有关。为此,本人从练笔形式、评价形式的创新上来做文章,从而召回学生失落的兴趣,真正提高“小练笔”作业的实效性。
一、多形式练习,丰富“小练笔”的内容
根据对学生小练笔练习的了解发现:学生的小练笔,主要以“根据课文经典段落的仿写和学完课文后你想对课文中的谁说点什么”这样的形式居多。由于形式单一,内容又框定,所以学生的练笔不用教师批改就能估计出他们写得怎么样?所以,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从丰富小练笔形式与内容上下手。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本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
(一)“主题式”练笔,“同点异构”显异彩
“主题式”练笔——这一练笔比较适合我们的课堂练笔。即教师规定了练笔的素材、统一练笔的一个主题内容。学生围绕这同一个素材或内容进行练笔。
教学《桥》第二课时的结尾处,本人设计了一个课堂小练笔:同学们,五天以后,肆虐的洪水退去了。然而,洪水带给人们的伤痛无法退去,当看到老太太前来奠基她的丈夫和儿子时,我们内心的情感更是跌宕起伏,难以平息。老师从你们的眼睛中已经读到了:拿起笔,用笔倾吐我们此刻的情感吧!
(二)“偶感式”练笔,听说读写勤记录
顾名思义,“偶感式”练笔,即把学生偶然间、瞬间产生的感受、感触写下来。没有格式、字数、内容等的规定。这种练笔主要作为学生课间、生活中的课外练笔形式。为此,本人认为帮助引导学生敏锐地捕捉这些瞬间感触很重要。
二、创新式反馈,落实“小练笔”的评价
形式丰富了,内容也有方向了。应该说,学生练笔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但是,每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希望被人欣赏的心理。那么,如何创新?从哪里开始创新?本人思考着:教学以人为本,我们的“小练笔”对象是学生,参与是学生,所以我们的反馈、评价也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与实施——一切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需要。
(一)在自主展示中张扬个性
这类反馈,重在激起学生的自主参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地展示自己的练笔成果。
口头展示:学生毛遂自荐地在课堂中交流自己的“小练笔”。先自己口齿清楚的读一读,然后告诉同学们,自认为写得比较好的地方。同时接受同学们的建议。
自主张贴:学生把自认为比较成功的練笔作业,自主张贴到班级“队员风采”栏里。下面自己写上自认为好的点评语,供大家欣赏。
(二)在合作批注中共同成长
对学生小练笔的反馈,除了要展示,我们也要有评改。教师工作繁杂,有时我们也要想办法为自己减压。我们可以借助集体的智慧,对学生的练笔做出具体有效地反馈。
师生合作:即学生完成小练笔后,先自己以欣赏者的身份去批注自己的文章,能激起很多的反思。在此基础上,再把作业交给老师,老师再写上批注。学生会很期待地拿老师的与自己的批注之间作比较。从而更全面地去改进自己的作业。
生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批注反馈,我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一篇练笔由组内6位同学都进行评改写上批注。当然,这样的批注不能互相影响:要求学生先静下心来好好欣赏同伴的文章,然后自己单独写上批注,最后再将六个人的评改批注语结合起来看一看,练笔者就可以清楚地得到组内同伴的肯定、建议。
三、收获了学生快乐的习作发展
从学生学习层面来说,通过提高“小练笔”作业实效性的策略研究,让学生产生对“小练笔”的兴趣,积累了语言,为更好地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点化了教师无限的教学激情
从教师教学层面来说,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让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对“小练笔”的教学研究,从而更好地去把握语文教学的课程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
(二)给予了家长浓郁的亲子乐趣
孩子作业有了乐趣之后,更愿意和家长交流。在孩子愉悦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才会畅通,家长的教育引导更为有效。
(编辑:钟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