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术道之辨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grad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天听某校一位高级教师的课,讲的是“概括语段,提炼语义”,课上用到了一段材料,让学生概括,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用四个短语概括出美元贬值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现,不超过20字。
  由于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浮动幅度较小,美元汇率下跌,人民币兑非美元货币汇率也随之下调,这将会促进中国对非美元地区的出口。相应地,中国对美元区的出口,则因为对非美元区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而得到间接促进,美元贬值使得欧元、日元和英镑等货币能兑换更多的人民币在中国进行投资,还会促进中国国际贸易顺差的扩大,外汇储备增长加快。这样,央行需要相应地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若不在公开市场上进行对冲操作,则这些高能的基础货币可望产生克服通货紧缩的效果。
  学生们运用老师提示的概括语段方法进行提炼,最后得出了参考答案:
  ①促进出口;②吸引外资;③加快储备;④克服通缩。
  听了之后,很有一点感慨:讲课老师点拨总结不可谓不精当,传授给学生的方法不可谓不正确,然而,传给学生理解的知识中掺杂了蒙汗药,甚至可以算是毒药。
  “美元贬值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这样一个结论直接灌输给了学生。这个结论对吗?且再看其“有利于中国”的四个表现。
  来看“促进出口”。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出口进口,大致会发现这种所谓“促进出口”有时候是变相的资源掠夺,比如中国的稀土就大量地“出口”了,中国的煤炭也大量地出口了,使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生产的产品大量出口了——用千万件衬衫出口换一架波音客机,这样的“促进出口”本质是什么?美国用印钞机印出美元就可以买回中国的自然资源,买回中国廉价劳动力提供的服务。难怪美国要用“美元贬值”来“促进中国出口”。改革开放的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以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以及各种资源为主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出口“有利于中国”吗?
  会联系实际思考理解的人应该不难判断这个材料的信息真伪,但这种并不太准确的“美元贬值有利于中国经济”的信息观念还是在课堂上以阅读材料题的形式传输给了学生。
  以“深厚”的教学功力,用精致的解题技巧,借助精彩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得到错误的思想观念。难道仅仅是这一条题目中反映出来的讯息吗?由此,想到语文教学中的“术”与“道”的问题。
  “术”就是教学方法技巧。“道”就是教学思想内容。
  用正确的方法教授正确的内容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标准尺度之一。
  这样说,并不是说有问题有欺骗性或毒性的材料就不可以作为教学分析材料,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的关键是老师要在对“例子”进行“解读”或“解毒”。比如这则材料,在题目设计环节,或教师传授环节,应该有解毒的考虑。而“解毒”的方法其实也并不复杂,题目设计者或者讲解者只需向学生提示一句:“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元贬值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就可算是客观化描述了。
  “术”与“道”的关系,大致可以用酒瓶子与酒的关系来类比。酒瓶有形,酒无形。酒瓶子既可以装好酒、美酒,也可装假酒,甚至蒙汗药酒、毒酒!老师在将酒瓶交给学生的时候,不能仅仅执迷于酒瓶子的如何精巧漂亮,如果瓶中有酒,还是更应该要注意酒的性质,或者至少提示学生要引起注意。可惜的是,在现实语文教学中,材料内容的问题经常被忽视。
  教学内容材料的选择在语文教学中其实是第一位的问题,要不也不会设立“教材审定委员会”这样的机构。如果你用描写色情的文字材料来分析语文写作的“描写”表现手法,单纯从写作方法传授的角度看,未尝不可;但从思想内容角度说,肯定不妥,甚至是不许,因为语文教学无可逃避地还承担着民族思想文化道德传承的任务。
  内容有显性问题的材料当然容易判断,但许多内容有隐形问题的材料就不太容易辨识了,比如前面“美元贬值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题目。
  以前,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鲁迅的作品,后来据说鲁迅的文章“艰深难懂”,“不合时代要求”,所以一点点地把鲁迅夏衍们的有“阶级意识”的文章清除了,一起被清除掉的还有《水浒》中风雪山神庙的林教头和拳打镇关西的鲁智深们,而塞进中学语文教材的就多了很多“译制片”——看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必修五册,每册都有不少。
  就此看,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材料显而易见被改变了,江苏省的高中生不仅英语课学外语,语文课也在学外国文章。笔者曾经对语文教材中的“译制片”单纯的语法问题做过钻研,粗制滥造的译文进入高中语文教材确实是很古怪的事情。
  当然语文教学中“道”的问题还不止如此。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选了李清照的一首词《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这首词最后一句,一般选本都是“人比黄花瘦”,但苏教版编者用了“人似黄花瘦”。
  “比”和“似”意味着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意境,考证的结果当然是应该用“比”,依据有三:其一,李清照这首词中明确交代了看花时间“佳节又重阳”,“黄花”就是菊花,重阳节菊花当令,正是其花开肥之时,花本不瘦。其二,“东篱把酒”“暗香盈袖”也可见花正盛开,香气四溢,绝非菊花凋零,无可赏看之景。谁会特意把酒看菊凋零?其三,花肥人瘦,人不如物,伤之如何,古诗文常见如此对比反衬。如果用“似”,则为比喻,花凋零人消瘦,景物与前面的“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就全然不协调了。
  對于这样的教材课文如果不加以分析解读,考证解毒,学生记诵之后,会如何以讹传讹呢?
  再有一例,苏教版《史记选读》之《魏公子无忌列传》中有一处: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1),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   编者注解是:(1)“过”,教材译为“过分,指超出常格的礼数”。这个句读和解释就存在些问题,较好的断句是:“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於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
  根据上下文看,“过”字还是解释为“拜访”较为通畅。如果按照教材解读,那么,其后“过客以观公子”的“过”就不协调了。
  上面已有两例,而苏教版《必修五》教材竟然还有将庄子的《逍遥游》中一句“去以六月息者也”的“息”注解为“休息、止息”的。
  大鹏鸟飞往南溟需要借助于风,所以下文才有“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的类比:大水浮大舟,大风负大翼。而下文又明确地有“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的说法。而六月在古代正是 阳气蒸腾,大风扬起 之时,大鹏鸟需借助于这样的风才能够前往南海。而课文竟然说“大鹏要飞行六个月才能止息于南海”,这显然不太妥当。而同册课文《渔父》一文中将“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的“汶汶”解释为动词“玷辱”,也全然不顾文言文有“马之千里者”“石之铿然有声者”这样的“……之……者”倒装结构,“汶汶”当然应该解读为“昏暗不明”较妥当。
  所谓“循循善诱”,也就是即使是错误的观点材料,也应该可以导入正途,为我所用。这里牵涉的教什么和怎么教,就是“道”与“术”的问题,对此,我一向的观点是:秉持正道,授之以术。
  说到“正道”,大概会有些不同的意见,因为不同的人所认定的“正道”内涵未必相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譬如道家老师要传的“道”与儒家老师要传的“道”就不一样,而儒家要传的“道”与墨家的“道”也当然不同。那么语文老师要怎么对待教学中的“道”之问题呢?简单点说,就是要努力“解读”真善美,而“解毒”假恶丑。这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理解判断力,作为教师,当然也应该具备较强的对真善美假丑恶和是非对错的理解判断能力。
  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诚然,对于教师来说,钻研技术也很重要,如果道行不深,知識欠缺,学力不够,那教学时捉襟见肘不能胜任当为常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学识不高,则道行不厚,道穷者必然乏术,道术皆无,如何能让学生以你为师呢?
  应该说,“道”中有“术”,“术”中也有“道”,所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道术”经常连在一起用。譬如写作的方法,说起来是“术”的问题,但一个老师如果要教学生如何写作,那么这“写作”的“术”也就是老师要传的“道”;而从一个老师的教学之“术”,往往也能看出这位老师性格思想学识品行的“道”。
  教学需要讲求技巧,精巧的“术”可以更好地传道。拙劣的术有可能损害学生对“道”的接受,损害了学生对“道”的接受其实也就损害了“道”。俗话说“亲其师爱其道”,老师的做事做人做工作的方式风格对其学生接受其所传之道有极大影响。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教学之“术”的意义又何尝可以否认?
  孔子的“道”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是“吾道一以贯之”的“忠恕”;他教育的“术”则是因材施教,是“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的循循诱导,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启发喻推思考。孔子在“道”“术”方面都做到了极致。而从传承看,似乎后世儒门在对“道”与“术”的态度方面也是不轻其术,更重其“道”的。
  语文教学当中也有为了考试分数,对得分的方法技巧手段穷钻尽研,轻道重术求分之风。为考试而分列应试方法、为得分而钻营取容技巧,而对教学内容材料的是非对错、正误善恶的考辨意识日渐单薄。这是需要引起教师警惕的。
其他文献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按照认知的复杂程度,将思维过程具体化为六个教学目标,其中记忆、理解和应用通常被称为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和创造被称为高阶思维。把布卢姆理论中的一些条件和相应要求,贯穿到议论文写作指导训练之中,有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在初中阶段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需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力求在三年议论文写作教学螺旋式深入过程中,同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以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即是幸福教育,同时幸福教育也是大学生与提升幸福的保障。本文主要对思想政治视域下的大学生幸福教育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含义,并提出了思想政治用于视域下大学生幸福教育的方法,希望能起到一些参考与帮助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幸福教育]  在大学校园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教师的重任,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采用“基于疑问”的课堂教学方法来尝试《狼》一课的教学,我觉得这样设计的文言文课堂学习应该是趣味横生、热情蓬勃并且扎实深入的。首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收集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凝聚了学生对于文本的最初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怎么用好这些资源,引领学生走好这一段语文学习之旅?下面就是我的尝试。  我把学生预习的问题,作筛选整合,汇总如下:  1.“股”和“髀”的区别何在?  2.屠户杀第一只狼的时候,另
凡有师生的地方就有课堂,是师生独特的生命构建了课堂。  课堂是神奇的,它只有四十五分钟,只能容纳五六十个学生——起立,坐下,读书。但是课上着上着,思维之球开始传递,心灵之泉开始流淌,师生的思想飞翔起来,情感燃烧起来,课堂里弥漫着清亮的光芒,有一种升华、超越的气氛,于是,课堂变得无限大,时间变得无限长,课堂获得巨大的能量和容量,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青春记忆。课堂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物质化的又是被构建
拖着邋遢的草鞋,敲着木鱼从山下走过,那山间过往的厉风里,传递出的是隐约可听得的几句吟唱:“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世间的诸多真谛凝练成几字,言不尽世间千万事。毋庸置疑,曹雪芹融入自身经历,写就的鸿篇巨著《红楼梦》,已然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审美享受。  艺术的创作,虚构中的自由泼洒,往往建立在真实的、深层的、深刻的生活基础之上。巴金创作《家》《春》《秋》,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中学教材里,外国诗歌选录不多,有些教师也不细致讲授,基本是让学生读读背背也就过去了。原因主要归结为这些诗歌“不易亲近”“太简单”“说不出其妙处”等。当然,“读读背背”也不失为“占有”一首好诗的方法,我国传统诗教中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但作为教学者,仅仅靠这种“无为”之法是不够的。一首好诗,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学长廊中的珍品,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等待着读者去发现、咀嚼和玩味。这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概说、板书设计分析、作业反馈和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背景分析  2015年3月,我第三次执教《伤仲永》这篇课文。前两次执教时,我都是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从班主任的角度看,这篇文章出现的时机很好。  我所执教的是北京四中的初一学生。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好,但也有着自觉性不强的问题,学习上以家长、老师的安排为主,
[摘 要: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我们党的基本原则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群众史观视野下的时代坚守。本文主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这一思想放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研究,充分吸收中国共产党人群众史观的主要内容,通过自己深入基层了解群众基本情况以及多年执政的实践经验总结而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新时代理论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思想成果中
一、“雁过留痕”作文教学法  经过十多年初中语文教学一线的实践,我摸索总结出了“雁过留痕”作文教学法。所谓“雁过留痕”作文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读、听、说、写、改”这五步的综合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因此也叫“五步教学法”。  这种作文教学法是针对当今初中生认为作文难写、怕写作文的症结,通过持续、反复地训练和强化,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文教学中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技巧,并逐步在写作中有所体现,
称谓之事虽小,却是一种身份象征,有时甚至被上升到礼制与法律的高度加以认识。在日常交际中,称谓是否得当,小则关乎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大则与个人的前途与命运休戚相关。  明朝正统年间,山西大儒薛瑄很有学问,在英宗皇帝面前奏对时,理应自称“臣”,或许因为紧张的缘故,一时误称自己为“学生”,言出深感失言,不觉惭愧,只好引退。还有崇祯十一年(1638)四月,崇祯皇帝召见一些地方上的推官、知县入对。面对皇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