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信息生态观”
“信息生态系统”是指特定环境里由信息人、教育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是信息人与技术化环境之间以教育实践活动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传输、交流、反馈和循环,以最优化地实现系统价值为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均衡化的运动系统。其最大价值在于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生态观” 为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工作方式,并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①要以系统思考、统筹规划、生态建设的思路来推进区域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②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因素是人, 其最终的价值目标是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③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过程要向动态的、人本化的资源“流”生成,不断优化形成更多优质资源。④建立一套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激励机制、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是有效促进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信息生态视野下的区域优质资源机制建设
信息生态视野下的区域教育信息资源机制建设,其核心理念是要关注教育信息化环境中“信息人”的教育资源实践及相关要素的和谐发展,以促进优质资源的形成。佛山教育信息化从2006年开始引入“教育信息生态”建设新理念。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初步建成了一批以“网上教学资源超市”为代表的优质精品资源(库),形成了一套区域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激励机制,促进了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和谐发展。
资源建设规划机制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需要以科学系统的规划作为其生态发展的保证,它应准确反映本地区师生的教与学需求,正确把握资源建设发展方向,科学规划,合理分工,分步实施,并保证持续性经费投入。此外,还要做好资源开放共享的规划,对所建资源的共享范围、共享方式、共享时间、建设标准、使用对象、开发周期等有详细规划并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监督和意见反馈。
资源建设准入机制
教育信息资源是面向教育领域的一类特殊的“公共产品”,由于其服务和使用对象的特殊性,其质量保障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首要问题是要在资源建设源头上“把关”,防止那些“滥竽充数”的教学资源进入教育资源库。
教育行政部门购买、引进企业优质资源。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招标采购企业开发的成熟优质教学资源(含各种系统、软件、平台、工具等)已成为当下区域资源建设的一种主要方式。其优点是:政府出资、集中采购、公平竞争、质量较高、价格较便宜、运行费用低、后续服务有保障,既可以有效避免各学校重复购买、节约大量经费,又可保证资源库质量和服务。
一线骨干教师自主开发学科教学资源。教师永远是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主体。佛山市教育局从2006年开始全国首创了“资源建设骨干教师申报评审制度”,每两年评聘一批,目前已累计评出三批近1500多位骨干教师参与区域资源建设。教育局每学期动态考核骨干教师的资源建设和应用情况,考核合格者方可被正式聘用。
优秀实验学校承担资源开发项目(课题)机制。随着区域教育信息化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教学对网络课程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多年来,佛山市先后启动了“网上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研究”、“专题学习网站资源建设”、“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等一系列资源建设和应用研究项目(课题),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种通过优秀实验学校承担资源建设项目和课题研究管理的方式,既可以充分整合区域内优秀学校的资源优势和教学优势,调动学校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一批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的学科精品课程资源,还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
资源建设汇聚机制
以重大活动和竞赛来促进优质资源的汇集。教育行政部门在区域资源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行政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教育信息化活动和竞赛,通过参赛的方式来促进优质资源的产生和汇集。目前较有影响的国家级竞赛和活动有: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大赛、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这些大赛的获奖作品经过层层推荐、筛选和评审,具有较高的水准和质量,是不可多得的优质教育资源。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及时将其收集、整理、优化和开放共享,供广大师生学习借鉴和研究。
以活动平台促进名优教师智慧资源的生成汇聚。名优教师是区域教育发展中为极为宝贵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但在传统体制下,其优势和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区域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为这些优秀教师开设名师博客网站、名师网上工作室、远程辅导系统、网上听评课系统等学习空间与活动平台,促进教师间的深入学习、研讨、反思、交流和共享,汇集优秀教师的“智慧资源”,并放大共享,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网站用户原创资源投稿录用发表。为鼓励广大用户加盟“网上教学资源超市”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并强调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个人或单位的知识产权,体现教师开发资源的学术价值,佛山教育局制定并发布了“原创资源的投稿及录用流程”、“精品资源评审标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资源质量监控体系。注册用户向各学科网站“投稿”或“发表”的资源,必须先经过栏目管理员初审和学科管理员复核,合格后才正式对外发布并向资源投稿者颁发“原创教学资源发表证明”,从源头上保证了进入网站资源的基本质量。
资源优化筛选机制
购买引进的成品资源库和教师原创开发或用户投稿的教学资源经过“准入”和“汇聚”后进入了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库,还必须在实践应用中经过进一步筛选和优化,促进资源在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才能保证资源的不断优质化、精品化。一是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和一线教师定期对入库资源的浏览数、下载量、用户留言和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和综合评定,对资源进行“优胜劣汰”,既节省了宝贵的网络服务器空间,也提高了教师检索、下载、应用资源的效率,避免了劣质无用资源的“信息干扰”。二是经常开展基于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应用实践和竞赛活动。参赛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对网上资源库进行检索下载、二次开发、加工重组和个性化改造,形成了原创资源优质化、优质资源精品化的良性发展。
资源评价反馈机制
评价反馈是区域资源教育建设和质量保障的一个重要环节,并应贯穿于资源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在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应用等各个环节中都应该有评价的实施和参与。对区域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评价,应由区域教育督导部门、课程与教学专家、学科专家、教育技术学专家、学校骨干技术人员等组成评估机构,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结合本区域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情况,制定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教育信息资源评估标准,定期对教育资源进行内容、水平、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审核和认证,并对审核和认证的结果进行评价,遴选出优质教育资源以便共享。
佛山市教学资源的评价反馈实现了两个转变:由一学年一次的等级结果式评价转变为基于资源日常应用的全程性动态式评价;由专家或领导为主的单一主体的资源评价,转变为一线教师、学生、专家领导以及任何资源使用者均可以评价资源优劣,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对网站资源进行评价和反馈。
资源建设激励表彰机制
为保障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对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资源主体甚至每一次竞赛活动都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以促进优质资源的流动和应用。佛山市非常注重资源建设激励表彰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了一整套以正面引导、表彰资源为主的激励机制,既是对教师上传优质原创资源的价值认可,也为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提供了非常实在的帮助,使教师开发资源的积极性高涨。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教育局)
“信息生态系统”是指特定环境里由信息人、教育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是信息人与技术化环境之间以教育实践活动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传输、交流、反馈和循环,以最优化地实现系统价值为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均衡化的运动系统。其最大价值在于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生态观” 为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工作方式,并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①要以系统思考、统筹规划、生态建设的思路来推进区域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②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因素是人, 其最终的价值目标是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③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过程要向动态的、人本化的资源“流”生成,不断优化形成更多优质资源。④建立一套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激励机制、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是有效促进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信息生态视野下的区域优质资源机制建设
信息生态视野下的区域教育信息资源机制建设,其核心理念是要关注教育信息化环境中“信息人”的教育资源实践及相关要素的和谐发展,以促进优质资源的形成。佛山教育信息化从2006年开始引入“教育信息生态”建设新理念。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初步建成了一批以“网上教学资源超市”为代表的优质精品资源(库),形成了一套区域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激励机制,促进了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和谐发展。
资源建设规划机制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需要以科学系统的规划作为其生态发展的保证,它应准确反映本地区师生的教与学需求,正确把握资源建设发展方向,科学规划,合理分工,分步实施,并保证持续性经费投入。此外,还要做好资源开放共享的规划,对所建资源的共享范围、共享方式、共享时间、建设标准、使用对象、开发周期等有详细规划并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监督和意见反馈。
资源建设准入机制
教育信息资源是面向教育领域的一类特殊的“公共产品”,由于其服务和使用对象的特殊性,其质量保障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首要问题是要在资源建设源头上“把关”,防止那些“滥竽充数”的教学资源进入教育资源库。
教育行政部门购买、引进企业优质资源。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招标采购企业开发的成熟优质教学资源(含各种系统、软件、平台、工具等)已成为当下区域资源建设的一种主要方式。其优点是:政府出资、集中采购、公平竞争、质量较高、价格较便宜、运行费用低、后续服务有保障,既可以有效避免各学校重复购买、节约大量经费,又可保证资源库质量和服务。
一线骨干教师自主开发学科教学资源。教师永远是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主体。佛山市教育局从2006年开始全国首创了“资源建设骨干教师申报评审制度”,每两年评聘一批,目前已累计评出三批近1500多位骨干教师参与区域资源建设。教育局每学期动态考核骨干教师的资源建设和应用情况,考核合格者方可被正式聘用。
优秀实验学校承担资源开发项目(课题)机制。随着区域教育信息化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教学对网络课程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多年来,佛山市先后启动了“网上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研究”、“专题学习网站资源建设”、“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等一系列资源建设和应用研究项目(课题),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种通过优秀实验学校承担资源建设项目和课题研究管理的方式,既可以充分整合区域内优秀学校的资源优势和教学优势,调动学校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一批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的学科精品课程资源,还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
资源建设汇聚机制
以重大活动和竞赛来促进优质资源的汇集。教育行政部门在区域资源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行政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教育信息化活动和竞赛,通过参赛的方式来促进优质资源的产生和汇集。目前较有影响的国家级竞赛和活动有: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大赛、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这些大赛的获奖作品经过层层推荐、筛选和评审,具有较高的水准和质量,是不可多得的优质教育资源。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及时将其收集、整理、优化和开放共享,供广大师生学习借鉴和研究。
以活动平台促进名优教师智慧资源的生成汇聚。名优教师是区域教育发展中为极为宝贵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但在传统体制下,其优势和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区域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为这些优秀教师开设名师博客网站、名师网上工作室、远程辅导系统、网上听评课系统等学习空间与活动平台,促进教师间的深入学习、研讨、反思、交流和共享,汇集优秀教师的“智慧资源”,并放大共享,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网站用户原创资源投稿录用发表。为鼓励广大用户加盟“网上教学资源超市”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并强调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个人或单位的知识产权,体现教师开发资源的学术价值,佛山教育局制定并发布了“原创资源的投稿及录用流程”、“精品资源评审标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资源质量监控体系。注册用户向各学科网站“投稿”或“发表”的资源,必须先经过栏目管理员初审和学科管理员复核,合格后才正式对外发布并向资源投稿者颁发“原创教学资源发表证明”,从源头上保证了进入网站资源的基本质量。
资源优化筛选机制
购买引进的成品资源库和教师原创开发或用户投稿的教学资源经过“准入”和“汇聚”后进入了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库,还必须在实践应用中经过进一步筛选和优化,促进资源在系统中不断循环流动,才能保证资源的不断优质化、精品化。一是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和一线教师定期对入库资源的浏览数、下载量、用户留言和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和综合评定,对资源进行“优胜劣汰”,既节省了宝贵的网络服务器空间,也提高了教师检索、下载、应用资源的效率,避免了劣质无用资源的“信息干扰”。二是经常开展基于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应用实践和竞赛活动。参赛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对网上资源库进行检索下载、二次开发、加工重组和个性化改造,形成了原创资源优质化、优质资源精品化的良性发展。
资源评价反馈机制
评价反馈是区域资源教育建设和质量保障的一个重要环节,并应贯穿于资源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在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应用等各个环节中都应该有评价的实施和参与。对区域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评价,应由区域教育督导部门、课程与教学专家、学科专家、教育技术学专家、学校骨干技术人员等组成评估机构,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结合本区域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情况,制定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教育信息资源评估标准,定期对教育资源进行内容、水平、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审核和认证,并对审核和认证的结果进行评价,遴选出优质教育资源以便共享。
佛山市教学资源的评价反馈实现了两个转变:由一学年一次的等级结果式评价转变为基于资源日常应用的全程性动态式评价;由专家或领导为主的单一主体的资源评价,转变为一线教师、学生、专家领导以及任何资源使用者均可以评价资源优劣,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对网站资源进行评价和反馈。
资源建设激励表彰机制
为保障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对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资源主体甚至每一次竞赛活动都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以促进优质资源的流动和应用。佛山市非常注重资源建设激励表彰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了一整套以正面引导、表彰资源为主的激励机制,既是对教师上传优质原创资源的价值认可,也为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提供了非常实在的帮助,使教师开发资源的积极性高涨。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