γ-氨基丁酸抑制胆管癌细胞株QBC939生长的分子机制实验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plerain9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γ-氨基丁酸(GABA)抑制胆管癌细胞株QBC939增殖及凋亡的分子机制。

方法

分别以GABA、GABA+荷包牡丹碱(A受体拮抗剂)、GABA+phaclofen(B受体拮抗剂)孵育胆管癌细胞株QBC939 48 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的表达。构建人胆管癌裸鼠皮下种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GABA治疗组,用药5周后观察裸鼠体重和肿瘤体积,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种植瘤p-STAT3蛋白的表达。

结果

MTT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phaclofen能有效拮抗GABA所导致的增殖抑制(15.30%±0.80%比2.66%±0.74%,t=23.15,P=0.00)和凋亡效应(23.15%±0.21%比4.30%±0.69%,t=52.40,P=0.00),而荷包牡丹碱无此效应。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STAT3、p-STAT3蛋白在QBC939中均表达,GABA可明显下调p-STAT3蛋白的表达(0.77±0.00比0.45±0.01,t=63.14,P=0.00)且此效应可被phaclofen部分拮抗(0.45±0.01比0.76±0.01,t=56.25,P=0.00);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种植瘤体积明显缩小[(0.62±0.03)cm3比(0.34±0.03)cm3,t=13.45,P=0.00],p-STAT3蛋白的表达亦下降。

结论

GABA抑制胆管癌细胞株QBC939的生长是通过GABAB受体介导的,下调p-STAT3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患者1 男性,8岁,因"右小腿外侧酸痛"于2007年9月29日就诊。患者在外院查X线片发现不断进展的腓骨中段溶骨破坏、伴明显骨膜反应(图1),按"急性骨髓炎"更换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转入我院就诊。入院体检:右小腿中段外侧轻度肿胀,皮肤温度较对侧略高,肿胀区触痛。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第1小时30 mm,碱性磷酸酶245 U/L。MRI:腓骨中段及周围软组织广泛高T2信号(图2)。术前X线检查显
患者 男性,44岁,因"上腹隐痛伴恶心、呕吐、纳差5 d"于2011年12月3日入院。患者曾有上述症状反复发作病史30余年,自服"胃药"等治疗。无明确腹部外伤或手术史。患者父亲因患"胃癌"死亡。体格检查无异常。入院后查腹部X线片:小肠内结石并空肠梗阻可能(图1)。给予胃肠减压、抗炎、补液等保守治疗,患者腹痛、腹胀缓解,有肛门排气、排便。全腹CT检查:盆腔内钙化灶,未排除畸胎瘤;小肠扭转可能。在蛛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外科疾病。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提高,SISMAD报道明显增多,但关于该病的治疗至今仍无一致的意见。我们总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9年5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10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5月共治疗104例SDAVF患者,选择符合条件的26例进行栓塞治疗。男性22例,女性4例,男女比例5.5∶1;年龄34~81岁,平均55.9岁。SDAVF分别位于胸段10例、腰段9例、骶段7例。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进行性麻木无力和大小便障碍,病程1~156个月,平均17.1个月。栓塞材料使用ONYX-18液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下部癌D2根治术第13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间行胃下部癌D2/D2+根治术治疗、经病理确诊为腺癌且随访资料完整的胃癌患者共379例,依据第13组淋巴结清扫与否将患者分为清扫组与未清扫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影响进展期胃下部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以及第13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果379例患者中清扫组100例(26.4
目的对比研究单束重建及双束重建治疗单纯后交叉韧带(PCL)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22例单束重建PCL(单束重建组)及24例双束重建PCL(双束重建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单束重建组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16~54岁,平均(37±13)岁。双束重建组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龄17~52岁,平均(37±1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受伤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膀胱孤立性纤维瘤(SFT)极其罕见,目前文献仅报道12例,但未见因膀胱孤立性纤维瘤血尿致休克的报道,我们报道1例,对其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进行总结。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中并发急性肢体缺血的防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2年4月接受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85例,并发急性肢体缺血54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11例,年龄56~82岁,平均72.3岁。缺血原因包括动脉栓塞43例(6.3%),血栓形成8例(1.2%),动脉夹层3例(0.3%);发生在球囊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过程中36例,导管溶栓中17例,Silv
目的评价肿瘤最大径对T4a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Kaplan-Meier生存分析筛选T4a期胃癌肿瘤最大径的最佳截点值,并据此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对T4a期胃癌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对预后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结果T4a期胃癌肿瘤最大径最佳截点值为8 cm。2组患者的肿瘤部位(χ2=15.695)、分化类型(χ2=4.393)、大体形态(χ2=5.629)和早期
目的研究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显微减压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11月,对21例颈椎病患者共23个椎间隙行前路显微镜下椎间盘减压联合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28~60岁,平均46.3岁。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脊髓型颈椎病16例。应用Bryan假体治疗9例患者共10个椎间隙,ProDisc-C假体治疗12例患者共13个椎间隙。随访时进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