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根据伊通县近年来农机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肯定了伊通县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制约伊通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客观因素,提出了伊通县近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为我县农业机械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171-1
近几年来,伊通县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拖拉机保有量达4596台,各种配套机具达到5395台,主机与农具的配套比达1:3。机械化的提高,为我县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机械化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伊通县全县共有396万亩耕地面积,每年机械耕整地面积和机械化播种面积都分别达到了353万亩和342万亩。除此以外,机械药剂灭草和机械深松面积也逐年增加。可以说,机械化在我县的农业生产上发挥了一定威力。一是深耕疏松了土壤,增强了抗灾能力。全县现有低洼易涝地块面积约8.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近2.5%;这些涝地含水量大,如果不通过秋翻春耕整地,春季播种就不可能及时进行,就无法保住全苗。现在实现了机械灭茬、旋耕、起垄和镇压的一条龙式作业,既疏松了土壤,又可提高地温3℃~5℃,客观上使低产田变成高产田有了技术保证。过去的伊通县河源镇有0.7万亩耕地,其中低洼河头地块面积占65%,年年抓不住全苗,每亩粮食产量也仅能达到700公斤左右。自实现机械化后,尤其近几年来,85%以上的耕地实行了机耕、机播,每亩粮食产量能达到1250斤;二是机播能抗旱保墒,保证了一次播种拿全苗。伊通县新兴乡机械化程序较高,近几年,玉米播种全部实现机械精量播种,全苗率达95%以上,比过去用人工、畜力种地时代提高15%~20%,并能保证每年苗齐、苗全、苗匀、苗壮;三是缩短了播种期,为全面推广中晚熟玉米品种赢得了生育期,过去种地要35天左右,不能种中晚熟品种,粮食产量低。实现机械旋耕整地和机械深松以后,一些乡镇播种期缩短15天左右,为推广玉米等高产晚熟品种创造了有利条件。伊通县三道乡共有6750亩耕地,现在春季全部使用机械精量播种仅用7天就可完成任务。
2 当前制约伊通县机械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伊通县的农业机械化虽然发展较快,但从全县总体看还不够平衡,全县现有的15个乡镇,还有5个乡镇农田的机械化程度仅在40%左右。这些乡镇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有些乡村干部及群众对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理解不深,存在着两种不正确的想法,认为把当年生产搞好就行,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做长远打算;上边如果不号召,搞不搞都行,一些干部不想自找麻烦,一部分群众也怕操心多花钱。二是农机队伍不适应。全县有近70%的新驾驶员实际农田作业水平很低,“只能开车路上跑,农田作业不会搞”。前些年,伊通县伊通镇兴隆村,为了“发展机械化”,因驾驶员技术水平过低,把地翻得过深,结果造成“冷浆”,给群众留下了坏印象。认为不用机械种地,只要多下化肥,用对用好品种也能增产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三是经济基础薄弱。全县有60多个村,发展机械化就缺资金。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农机更新购买补贴的力度和额度,但实际农民自己还得掏出一定的“腰包儿”,因此,一些农民想使用机械发展机械化的愿望还是难以实现。他们始终只能靠简单机具维持简单的生产。四是伊通县的半山区乡镇或村社由于地里条件因素限制,购机的热情也显得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序上也影响了全县整个农业机械化健康平衡的发展。
3 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农业机械化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全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使伊通县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机械化能更好地朝着健康、有序、平衡地方向发展,提出以下建设性意见。
第一,要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县、乡(镇)、村的干部首先要利用会议、参观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群众,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在发展农业生产和现代化农业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意义,要达到家家户户都想尽快实现机械化。与此同时,县、乡(镇)、村都要加强对农机工作的保证,真正把农机工作纳入日程,各级主要领导都要亲自抓。要强化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发挥县、乡(镇)的农机管理机构的行政技术职能作用。
第二,要重视农机教育培训,提高农机队伍素质。采取的方法,一是发挥县农机校的农机教育阵地作用,培訓农机驾驶员,每年至少也要培训500人左右;二是要校站结合,分片办班,扩大培训范围,方便农民学习技术;三是要采取“培训、考核、发证”一条龙方法,定期考核机车的状态和农机人员的技术素质;四是要组织并鼓励逐渐扩大农机使用人员坚持订阅各种农机杂志,以大力普及农机新技术。
第三,要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目前随着农机合作社的诞生、发展及农机大户的增多,新机手也将增多,在内部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急需对他们进行指导和管理,其办法是:一是建立县、乡、村三级管理组织;二是多做技术、管理的指导;三是加强安全工作;四是开展技术竞赛活动,象过去那样,实行农机“拉练”,促进农机技术水平、素质的提高。
第四,加强信息化建设,搞好农机服务。要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农机站搞好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机化技术经济交流,发挥网络信息功能,利用信息平台,搞好农机服务工作。
作者简介:李毅敏(1966-),大专学历,伊通县农机技术推广站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农机技术推广。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171-1
近几年来,伊通县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拖拉机保有量达4596台,各种配套机具达到5395台,主机与农具的配套比达1:3。机械化的提高,为我县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机械化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伊通县全县共有396万亩耕地面积,每年机械耕整地面积和机械化播种面积都分别达到了353万亩和342万亩。除此以外,机械药剂灭草和机械深松面积也逐年增加。可以说,机械化在我县的农业生产上发挥了一定威力。一是深耕疏松了土壤,增强了抗灾能力。全县现有低洼易涝地块面积约8.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近2.5%;这些涝地含水量大,如果不通过秋翻春耕整地,春季播种就不可能及时进行,就无法保住全苗。现在实现了机械灭茬、旋耕、起垄和镇压的一条龙式作业,既疏松了土壤,又可提高地温3℃~5℃,客观上使低产田变成高产田有了技术保证。过去的伊通县河源镇有0.7万亩耕地,其中低洼河头地块面积占65%,年年抓不住全苗,每亩粮食产量也仅能达到700公斤左右。自实现机械化后,尤其近几年来,85%以上的耕地实行了机耕、机播,每亩粮食产量能达到1250斤;二是机播能抗旱保墒,保证了一次播种拿全苗。伊通县新兴乡机械化程序较高,近几年,玉米播种全部实现机械精量播种,全苗率达95%以上,比过去用人工、畜力种地时代提高15%~20%,并能保证每年苗齐、苗全、苗匀、苗壮;三是缩短了播种期,为全面推广中晚熟玉米品种赢得了生育期,过去种地要35天左右,不能种中晚熟品种,粮食产量低。实现机械旋耕整地和机械深松以后,一些乡镇播种期缩短15天左右,为推广玉米等高产晚熟品种创造了有利条件。伊通县三道乡共有6750亩耕地,现在春季全部使用机械精量播种仅用7天就可完成任务。
2 当前制约伊通县机械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伊通县的农业机械化虽然发展较快,但从全县总体看还不够平衡,全县现有的15个乡镇,还有5个乡镇农田的机械化程度仅在40%左右。这些乡镇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有些乡村干部及群众对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理解不深,存在着两种不正确的想法,认为把当年生产搞好就行,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做长远打算;上边如果不号召,搞不搞都行,一些干部不想自找麻烦,一部分群众也怕操心多花钱。二是农机队伍不适应。全县有近70%的新驾驶员实际农田作业水平很低,“只能开车路上跑,农田作业不会搞”。前些年,伊通县伊通镇兴隆村,为了“发展机械化”,因驾驶员技术水平过低,把地翻得过深,结果造成“冷浆”,给群众留下了坏印象。认为不用机械种地,只要多下化肥,用对用好品种也能增产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三是经济基础薄弱。全县有60多个村,发展机械化就缺资金。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农机更新购买补贴的力度和额度,但实际农民自己还得掏出一定的“腰包儿”,因此,一些农民想使用机械发展机械化的愿望还是难以实现。他们始终只能靠简单机具维持简单的生产。四是伊通县的半山区乡镇或村社由于地里条件因素限制,购机的热情也显得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序上也影响了全县整个农业机械化健康平衡的发展。
3 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农业机械化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全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使伊通县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机械化能更好地朝着健康、有序、平衡地方向发展,提出以下建设性意见。
第一,要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县、乡(镇)、村的干部首先要利用会议、参观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群众,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在发展农业生产和现代化农业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意义,要达到家家户户都想尽快实现机械化。与此同时,县、乡(镇)、村都要加强对农机工作的保证,真正把农机工作纳入日程,各级主要领导都要亲自抓。要强化管理机构的职能作用,发挥县、乡(镇)的农机管理机构的行政技术职能作用。
第二,要重视农机教育培训,提高农机队伍素质。采取的方法,一是发挥县农机校的农机教育阵地作用,培訓农机驾驶员,每年至少也要培训500人左右;二是要校站结合,分片办班,扩大培训范围,方便农民学习技术;三是要采取“培训、考核、发证”一条龙方法,定期考核机车的状态和农机人员的技术素质;四是要组织并鼓励逐渐扩大农机使用人员坚持订阅各种农机杂志,以大力普及农机新技术。
第三,要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目前随着农机合作社的诞生、发展及农机大户的增多,新机手也将增多,在内部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急需对他们进行指导和管理,其办法是:一是建立县、乡、村三级管理组织;二是多做技术、管理的指导;三是加强安全工作;四是开展技术竞赛活动,象过去那样,实行农机“拉练”,促进农机技术水平、素质的提高。
第四,加强信息化建设,搞好农机服务。要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农机站搞好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机化技术经济交流,发挥网络信息功能,利用信息平台,搞好农机服务工作。
作者简介:李毅敏(1966-),大专学历,伊通县农机技术推广站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农机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