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泽兵:湖光山色可居逸境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l8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泽兵
   1968生于四川成都。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家,成都工笔画会理事,成都诗婢家画院画家,四川巴蜀书画院画家。
   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展览并获奖,作品入编《中国国画百人佳作集》》《四川省诗书画院十周年纪念》《跨世纪著名中国画家作品集》等专著,出版有《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系列.袁泽兵专辑》《青山意不尽.袁泽兵山水画集》《湖光山色.山水绘画教程》《山水小品画法》等专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
   这是陶渊明在《饮酒》第五中的诗句,他恬适惬意的隐于山水之居,于清净山水中暂忘尘器。这是远离纷扰之境最理想的文人居所,也是我在袁泽兵山水作品中品出的画外之音。
   画山水而非全然是山水,带着“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种不紧不慢的淡定气质,袁老师愈发把宁静和平的生活热爱寄托于山水之中,在山水作、品中守住一份笃静。
   在袁泽兵的青绿山水作品中没有太鲜明的色彩喧闹感,画面中远山、屋舍、湖泊包括画面的人物,无一不是营造了一种淡然宁静的诗意“悟境”。再认真翻阅袁老师作品,你会惊喜发现,这一次出版的作品中,每一幅都有“人烟”之气,古代高士或者屋舍被安置在大自然做背景的地位。上,轻描人物淡写山水,房屋隐于山林中,画面生动却不呱噪,静得自然与人融为一体,山水之静与人的互动,画面的生命力跃然纸上。
   这种清静之气,也是我们在热闹的生活中需要留有的一片独白,让身心居山水画境中澄明自心,方可不迷失自我。从画中也感悟到袁老师作品中的人物虽寥寥几笔甚至不辨面目,但在大自然的山水之中对治傲慢与我执,学会放下声色的感官,无从而念的赏一幅作品,慢而静。
   这种静,若画家本身没有如此的心境,是画不出这样的作品,经常和袁老师聊事,最后他都会说“可以”“没关系”,如同他画面中的“姜太公”钓鱼,随缘随性,不强求的这种心态,与他的山水作品融为一体。
   拋开艺术的情感成分,借用艺术家张承翥对好友袁泽兵的作品评价:“我们看到的“是’自然形态的山水,在画面的构成上,多取于传统从山石的形态、河流小溪的走向、树木的聚散与色彩中取舍与变通,这种形式,既是自然的写照,但又不是自然的镜像。这使他的作品既有自然的真实,又有传统的形意,在自然形态和传统意蕴的交融中凸显出一种遥远与亲近的自由往还,在山水画家中自有其独特的新意。”
   无论从艺术作品的专业解读,还是作品中传达出的淡然心境,袁泽兵的作品都带着它自有的气息感染着欣赏作品的人,我想这也是杨柳青画社出版这本书的原因之一。而书中,袁老师详细的用每一步细致的让喜欢他作品的人或者正在学习的人,清楚的知道他作品的创作和构想。这份不私藏的分享,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坦然之态。
   置于一室,在袁老師的山水作品于自然品一份静谧,一生须臾,于画便是永恒,我们需要的便是在繁华之后在岁月中的淡泊栖息。
其他文献
1 980年6月5日,在时任成都市长米建书的亲自倡导下,成都画院正式成立,为成都艺术界再添重镇。成都画院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四川省成立的第一家政府画院,其前身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后蜀主孟昶在成都建立的“西蜀翰林图画院”,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画院”。中国国家画院也视“西蜀翰林图画院”为我国画院之始祖。如今这所四川地区成立最早的现代公立画院,已走过整整40年,亭亭如盖、枝繁叶茂。  建院40年以来
吴逝冰《徐氏泥彩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氏泥彩塑”第二代传人徐兴国,四川大英县人,生于1953年,自幼随其父徐得亲学雕塑、绘画、书法。徐得亲是清末民初享有“杨塑罗画盖过天下”的川中塑像名师杨子园、罗体成的关门弟子。  徐兴国父子在继承传统技艺基础上努力探索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泥塑工藝。近年,徐兴国潜心立著,将从艺三十余年的经验和体会整理汇编成二十多万字的《徐氏泥彩塑技法》,为后人留下了宝
苏晓苑  著名编剧、优秀青年女作家。  1995年,凭借科幻小说《“幽灵”列车》获得第7届中国科幻银河奖三等奖。1996年至今在成都电视台工作。2015年,被评为四川省第九届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创作了警匪剧《生命逃亡》、家庭伦理剧《芙蓉花开》、爱情剧《楼市丽人行》、都市情感剧《婚姻时差》、古代传奇剧《花木兰传奇》、年代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等十余部优秀的电视剧剧本。  一部影视剧的成功播出,我们首先
引言:2016年12月27日,“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在成都拉开大幕,为成都及旅游的人们送上一份辛酉年春节艺术盛宴。当我们走进展览大厅,端详着一件件精美文物,聆听一行行动人解说时,脑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20世纪90年代参观敦煌博物馆时情景。目睹一代巨匠张大千用3年时间绘制的敦煌壁画,荡人心脾的艺术馨香扑面而来。回川后,我们从四川省博物馆馆藏200多幅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
中国书法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中国的文化精神,这是源于儒家祖师孔子学说的“学以致用”理论,所以书写表达的是汉字的意义,而所说的书写美,诸如墨色枯湿、线条流畅旷达、笔墨一波三折、字形端庄典雅等等审美标准无不与中国的文化精神有关联,随着书法历史的进程,中国的文化精神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书法的文化精神。  书法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书法不可背离文化精神。  然而,当今书法却轻道而重术,将书法技法放在首位,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青春是一本仓促的书,但书中的文字印在泛黄的时间里,因为某种信仰,某种守望,永不褪色,永不剥落……  对于20岁的《现代艺术》来说,也是如此。伴着千禧年的曙光,《现代艺术》在2000年的时候创刊了。岁月不居,时光荏苒,20年弹指一挥间。作为四川省文艺舆论的宣传主阵地,在省委宣传部的指
临摹是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必要阶段,通过临摹把前人的经验学到手。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说:“临摹并非创作,但亦为创作之必经之路。我在学画时,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皋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草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所以注意者,临摹之后,不能如蚕之吐丝成茧,束缚自身。”可见临摹在研习山水画过程中的重要性。但不能作茧自缚,死搬硬套。  王旭自幼生活在重庆,巴山蜀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四川省曲艺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巴中市作家协会主席,民进巴中市委副主委。先后创作了200多个文艺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大奖30多个,受到省政府、省政协表彰表扬。  推荐理由  2016年9月,创作的大型曲艺情景剧《望红台》在巴中首演;2017年9月,《望红台》选段《要得歌》进京参加“说
童年是丰富多彩的,童年的回忆更像是生命中璀璨的珍珠,散发着光芒,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其中有一件趣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我記得自己小时候特别不喜欢上幼儿园。每天早上,我们家都会上演“拔河”大赛。我撅着屁股,哭着闹着说:“我不要去,我不要去上幼儿园!”妈妈好言相劝总是徒劳无功,就使劲拉着我的手。我只好用另一只手抱着桌子腿,抗争到底……  有一天,妈妈不再催我上学,拿来一本日历笑眯眯地对我说:“在
主管、主办单位:自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刘建勇  LIUJIANYONG  《蜀南文学》主编。1967年3月生,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自贡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2 001年被命名为“自贡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专著2部。多项成果荣获自贡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寄语  《蜀南文学》主编。1967年3月生,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自贡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