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去重新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最终自主去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而问题是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和疑难。对此,根据多年教学实践谈点浅薄之见。
一、 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发现历史问题,激活原有知识结构
布置预习内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课前有一定程度的思考,才能在课堂上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如在讲《清朝政局变动》一节时,首先采用留十分钟让同学们阅读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这短短的预习阅读,同学们就紧扣“变动”一词,提出一组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清朝政局何时开始变动?怎样变?变动带来了哪些影响?围绕上述设问,再自学讨论,对全节知识重新组合,经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形成一个提纲挈领的知识网络,根本不用老师再去解决、讲授,就完全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再如,讲《红军战略转移》一节,由于学生知识水平不同、学习能力不同,上交作业提出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小到历史名词(“左”倾和“右”倾)、大到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如王明“为什么能领导中国共产党?长征为什么说是战略转移?遵义会议为什么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然后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基础知识由学生自己去解决,重点难点内容师生讨论共同解决,有争议性问题最后解决,这样引导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本质,由浅入深去讨论历史知识。
二、 在课堂讨论中去探究问题,相互答疑解惑,激活思维,深化理解
学生讨论的过程,就是一个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能力发展提高的过程。是进入自由讨论、提问、答疑阶段。讨论形式采取自由分组与指定分组相结合,内容主要为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教师引导过程中提出的疑难问题。每一组确定一名发言人,要求学生在讨论时从多角度、全方位去思考问题,打破拘谨,使自己的思路自由奔放,展开想象的羽翼,互相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自由的讨论探究。如围绕“西安事变如何处置蒋介石?”这个重点问题讨论“国际上,美、英、前苏联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国内,国民党内亲日派的态度?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是怎样的?”通过讨论,要让学生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深刻认识,也充分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解决”方针高瞻远瞩,是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三、 在总结中解决问题,再提出开放性问题,认识事物本质,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贵有疑”,尽情进行探究交流,用自己的话说出“我”之所见,形成思维互补,从而修正、丰富和完善知识。如“如何评价洋务运动”这一开放性问题,在教材中用了大量典型材料,从方方面面介绍洋务运动的具体情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分析具体的感性材料切入,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再对洋务运动方方面面的认识进行整合,形成对洋务运动的总体评价。做到“论从史出”、“史证结合”、“言之有理”。这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方法。
四、 在实践中运用新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在新的认识中重新发现问题,形成规律性认识
经过提出、讨论、解决问题三个阶段的学习,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具体实践中学会联想,进行知识迁移,从已有知识中衍生出新认识。如“学习美国独立战争”时,可先让学生复习“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旧知识,然后设问“资产阶段革命的根本任务是什么?革命成功后对当时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学生在复习旧知识基础上,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英法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却是英国殖民统治。经过比较分析归纳可知革命共同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旦革命成功后又作用于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形成规律性认识。认识“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
罗杰斯说过:“人的本性,当它自由运行时是建设性和值得依赖的”。同样是开放性问题,如“对美国西进运动的评价”、“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都可以利用学生所学历史思维方法,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寻找不同史料,分析比较得出自己的认识,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转化为学生掌握的任务,化“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
真正的科学始于“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怀疑、大胆质疑,创造性地提出新的问题、新观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评价,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与表达,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学习、乐于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1.沂南县张庄镇初级中学,2.沂南县界湖镇中心小学)
一、 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发现历史问题,激活原有知识结构
布置预习内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课前有一定程度的思考,才能在课堂上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如在讲《清朝政局变动》一节时,首先采用留十分钟让同学们阅读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这短短的预习阅读,同学们就紧扣“变动”一词,提出一组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清朝政局何时开始变动?怎样变?变动带来了哪些影响?围绕上述设问,再自学讨论,对全节知识重新组合,经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形成一个提纲挈领的知识网络,根本不用老师再去解决、讲授,就完全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再如,讲《红军战略转移》一节,由于学生知识水平不同、学习能力不同,上交作业提出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小到历史名词(“左”倾和“右”倾)、大到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如王明“为什么能领导中国共产党?长征为什么说是战略转移?遵义会议为什么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然后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基础知识由学生自己去解决,重点难点内容师生讨论共同解决,有争议性问题最后解决,这样引导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本质,由浅入深去讨论历史知识。
二、 在课堂讨论中去探究问题,相互答疑解惑,激活思维,深化理解
学生讨论的过程,就是一个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能力发展提高的过程。是进入自由讨论、提问、答疑阶段。讨论形式采取自由分组与指定分组相结合,内容主要为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教师引导过程中提出的疑难问题。每一组确定一名发言人,要求学生在讨论时从多角度、全方位去思考问题,打破拘谨,使自己的思路自由奔放,展开想象的羽翼,互相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自由的讨论探究。如围绕“西安事变如何处置蒋介石?”这个重点问题讨论“国际上,美、英、前苏联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国内,国民党内亲日派的态度?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是怎样的?”通过讨论,要让学生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深刻认识,也充分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解决”方针高瞻远瞩,是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三、 在总结中解决问题,再提出开放性问题,认识事物本质,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贵有疑”,尽情进行探究交流,用自己的话说出“我”之所见,形成思维互补,从而修正、丰富和完善知识。如“如何评价洋务运动”这一开放性问题,在教材中用了大量典型材料,从方方面面介绍洋务运动的具体情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分析具体的感性材料切入,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再对洋务运动方方面面的认识进行整合,形成对洋务运动的总体评价。做到“论从史出”、“史证结合”、“言之有理”。这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方法。
四、 在实践中运用新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在新的认识中重新发现问题,形成规律性认识
经过提出、讨论、解决问题三个阶段的学习,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具体实践中学会联想,进行知识迁移,从已有知识中衍生出新认识。如“学习美国独立战争”时,可先让学生复习“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旧知识,然后设问“资产阶段革命的根本任务是什么?革命成功后对当时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学生在复习旧知识基础上,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英法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却是英国殖民统治。经过比较分析归纳可知革命共同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旦革命成功后又作用于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形成规律性认识。认识“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
罗杰斯说过:“人的本性,当它自由运行时是建设性和值得依赖的”。同样是开放性问题,如“对美国西进运动的评价”、“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都可以利用学生所学历史思维方法,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寻找不同史料,分析比较得出自己的认识,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转化为学生掌握的任务,化“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
真正的科学始于“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怀疑、大胆质疑,创造性地提出新的问题、新观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评价,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与表达,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学习、乐于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1.沂南县张庄镇初级中学,2.沂南县界湖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