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说只有他可以在当代艺术品拍卖会场抽烟,“他们要赚我的钱嘛”,他谦虚地笑笑。
他是欧美人士,也许是法国人,也许是美国人。他投资中国獐子岛的海鲜,赚了一点钱。他从龙德蒙斯骑士团基金会的网站上买到了一个男爵爵位,从此在名片上印上家族徽记,坚持称妻子为“夫人”;他购买了《名人录》十行生平介绍;他加入马会的申请即将被批准;他的餐桌照通常是与罗曼尼-康蒂红酒、俄国鱼子酱、松露火鸡的合影;他自称卡巴拉信徒,据说引导他皈依的介绍人就是麦当娜;他说他每年给昂山素季捐款;他家藏三件达明·赫斯特的早期作品;他是西方新男士手杖运动的积极分子,偏爱独角鲸的角质手杖;他在巴黎定制手工正装,牛仔裤是拉格菲尔德的签名限量版;运动他只玩马球……这一切他会利用各种机会通告四方。
英文里叫这类人snob。译成“伪雅士”。
再往前说,文学中青年大概都知道英国小说家萨克雷。他开始的日子比较惨,卖稿谋生,煮字疗饥,直到1848年发表《名利场》,才一屁股坐进文学史,再也不肯挪窝。差不多发表《名利场》的同时,他的另一本书《Book of Snobs》问世。正是这本书,让snob一词传遍西方,人人争说。这本书的中文书名是《势利者脸谱》或《势利眼集》,snob译成“势利小人”,这也是目前英汉词典的普遍译法。
回头查一查比较详细的英文词典,你会发现,无论“伪雅”还是“势利”都不能确切地对应snob。Snob的词源至今不详。有一种说法,它来自拉丁文sine nobilitate(非贵族)。十八世纪英国贵族学校入学登记时,学生要填写自己的社会等级,平民子弟只能填sine nobilitate的缩略词snob。这个说法提示了这个词的含义:那些与贵族圈靠得很近、急于进入上流社会的圈外人。十八世纪,这个词先是指鞋匠,后来泛指和贵人相对的俗人。到了十九世纪,它开始用来形容粗俗招摇、贪婪虚荣的暴发户。二十世纪以后,snob就是那些热衷于地位财富,装模作样,向上攀附,向下踩踏的虚荣之人。
《伪雅史》引用法国社科院的定义:“渴望拥有上流社会阶层流行观念、生活方式及其趣味之人的虚荣。”它还说,十九世纪以后,“伪雅”的意义扩大,它有两种意义,一种是指攀附上流社会,另一种是指攀附时尚潮流。用西文的释义比照,“势利小人”的翻译丢失了“装腔作势、招摇虚荣”的含义,而且“势利”的贬义过甚。从萨克雷开始,到今天无数批评snob的作者,几乎人人都承认自己或多或少也是个snob,他们反省的是自己的虚荣,不是自认势利。
“伪雅”的问题更大。有关snob,辨析的是“贵俗之分”,不是“雅俗之分”。中国唐朝以后,开科取士,基本上是一个平民官僚社会,没有西方意义上的贵族。中国文士嘲笑附庸风雅的词语很多,但缺少戏弄假贵族的嘲讽——真的都没有,何处打假?而且这个生造的词组十分拗口,难免令人想到台湾人爱说的尾牙。
总结一下,百年以上的snob,是对贵族的羡慕模仿装扮;百年以后的snob,是对时尚的羡慕模仿装扮。过去中国的贵族不多,眼下中国的时髦不少,生活中的snob,已如过江之鲫。我们需要一个热辣、新鲜的形容词,来应付萨克雷以下一百七十年的西文挑战。不妨先把上面提过的欧美人士,翻译成大家熟悉的中国兄弟:
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位老兄,连他的司机在北上广都有顶级会所的金卡;他提到高官只称名不称姓;香港马会有他用儿子名义养的两匹赛马;他说只有他可以在当代艺术品拍卖会场抽烟,“他们要赚我的钱嘛”,他谦虚地笑笑;他偶尔也小赌怡情,但只去蒙地卡罗,喜欢那里贵宾室的背景音乐;他一年要去两次非洲,救济灾民,教赤道儿童唱“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他去年就不喝拉菲了,“连东北的小开都喝,丢不起那个人”,他只喝定制的茅台,茅台镇上有他的专属酒窖,“二十年前造的”;他喜欢金边的大排档,常常下午四点约好朋友,坐他的飞机去,晚上十点前回家,美联储的官员每天纽交所开市后要向他请教全球金融问题……这些都是他接受Vogue西班牙文版采访时说的,他只接受Vogue外文版采访,然后让秘书翻成中文传给朋友看看。
他就是王朔老师上世纪九十年代说的“装×犯”。就是snobbism最好的中文译名。这个词爽朗、通俗、亲民、有力,它的时尚度幽默感是snob的绝配。作为词语推广人,王朔老师的文学地位也绝不在萨克雷老师之下。只要放松心情,有一点化俗为雅的勇气,这在未来也可以做成一门大学问。
别的先不用说,单单把《伪雅史》改名为《法国装×史》,起码就可以多卖一万本。
编辑 刘钊
他是欧美人士,也许是法国人,也许是美国人。他投资中国獐子岛的海鲜,赚了一点钱。他从龙德蒙斯骑士团基金会的网站上买到了一个男爵爵位,从此在名片上印上家族徽记,坚持称妻子为“夫人”;他购买了《名人录》十行生平介绍;他加入马会的申请即将被批准;他的餐桌照通常是与罗曼尼-康蒂红酒、俄国鱼子酱、松露火鸡的合影;他自称卡巴拉信徒,据说引导他皈依的介绍人就是麦当娜;他说他每年给昂山素季捐款;他家藏三件达明·赫斯特的早期作品;他是西方新男士手杖运动的积极分子,偏爱独角鲸的角质手杖;他在巴黎定制手工正装,牛仔裤是拉格菲尔德的签名限量版;运动他只玩马球……这一切他会利用各种机会通告四方。
英文里叫这类人snob。译成“伪雅士”。
再往前说,文学中青年大概都知道英国小说家萨克雷。他开始的日子比较惨,卖稿谋生,煮字疗饥,直到1848年发表《名利场》,才一屁股坐进文学史,再也不肯挪窝。差不多发表《名利场》的同时,他的另一本书《Book of Snobs》问世。正是这本书,让snob一词传遍西方,人人争说。这本书的中文书名是《势利者脸谱》或《势利眼集》,snob译成“势利小人”,这也是目前英汉词典的普遍译法。
回头查一查比较详细的英文词典,你会发现,无论“伪雅”还是“势利”都不能确切地对应snob。Snob的词源至今不详。有一种说法,它来自拉丁文sine nobilitate(非贵族)。十八世纪英国贵族学校入学登记时,学生要填写自己的社会等级,平民子弟只能填sine nobilitate的缩略词snob。这个说法提示了这个词的含义:那些与贵族圈靠得很近、急于进入上流社会的圈外人。十八世纪,这个词先是指鞋匠,后来泛指和贵人相对的俗人。到了十九世纪,它开始用来形容粗俗招摇、贪婪虚荣的暴发户。二十世纪以后,snob就是那些热衷于地位财富,装模作样,向上攀附,向下踩踏的虚荣之人。
《伪雅史》引用法国社科院的定义:“渴望拥有上流社会阶层流行观念、生活方式及其趣味之人的虚荣。”它还说,十九世纪以后,“伪雅”的意义扩大,它有两种意义,一种是指攀附上流社会,另一种是指攀附时尚潮流。用西文的释义比照,“势利小人”的翻译丢失了“装腔作势、招摇虚荣”的含义,而且“势利”的贬义过甚。从萨克雷开始,到今天无数批评snob的作者,几乎人人都承认自己或多或少也是个snob,他们反省的是自己的虚荣,不是自认势利。
“伪雅”的问题更大。有关snob,辨析的是“贵俗之分”,不是“雅俗之分”。中国唐朝以后,开科取士,基本上是一个平民官僚社会,没有西方意义上的贵族。中国文士嘲笑附庸风雅的词语很多,但缺少戏弄假贵族的嘲讽——真的都没有,何处打假?而且这个生造的词组十分拗口,难免令人想到台湾人爱说的尾牙。
总结一下,百年以上的snob,是对贵族的羡慕模仿装扮;百年以后的snob,是对时尚的羡慕模仿装扮。过去中国的贵族不多,眼下中国的时髦不少,生活中的snob,已如过江之鲫。我们需要一个热辣、新鲜的形容词,来应付萨克雷以下一百七十年的西文挑战。不妨先把上面提过的欧美人士,翻译成大家熟悉的中国兄弟:
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位老兄,连他的司机在北上广都有顶级会所的金卡;他提到高官只称名不称姓;香港马会有他用儿子名义养的两匹赛马;他说只有他可以在当代艺术品拍卖会场抽烟,“他们要赚我的钱嘛”,他谦虚地笑笑;他偶尔也小赌怡情,但只去蒙地卡罗,喜欢那里贵宾室的背景音乐;他一年要去两次非洲,救济灾民,教赤道儿童唱“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他去年就不喝拉菲了,“连东北的小开都喝,丢不起那个人”,他只喝定制的茅台,茅台镇上有他的专属酒窖,“二十年前造的”;他喜欢金边的大排档,常常下午四点约好朋友,坐他的飞机去,晚上十点前回家,美联储的官员每天纽交所开市后要向他请教全球金融问题……这些都是他接受Vogue西班牙文版采访时说的,他只接受Vogue外文版采访,然后让秘书翻成中文传给朋友看看。
他就是王朔老师上世纪九十年代说的“装×犯”。就是snobbism最好的中文译名。这个词爽朗、通俗、亲民、有力,它的时尚度幽默感是snob的绝配。作为词语推广人,王朔老师的文学地位也绝不在萨克雷老师之下。只要放松心情,有一点化俗为雅的勇气,这在未来也可以做成一门大学问。
别的先不用说,单单把《伪雅史》改名为《法国装×史》,起码就可以多卖一万本。
编辑 刘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