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瓦乡话是沅陵县的一种使用人数较多的没有文字的语言。这种语言是一种古老的有着神秘气息的独特的汉语方言。 因为没有文字,只能口口相传,随着社会的发展,区域之间的交流增强,在沅陵官话和普通话的冲击下,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笔者从沅陵乡话的传承和使用范围作一个研究,以期找到保护瓦乡话的方法。
【关键词】沅陵瓦乡话;现状;原因;保护对策
一、沅陵县濒危方言瓦乡话现状
沅陵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怀化市北端,沅水中游,处武陵山东南麓与雪峰山东北尾端交汇处。东与桃源、安化相连,南接溆浦、辰溪,西与古丈、泸溪、永顺毗邻,北与张家界交界。全县总面积为5852平方公里,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县。沅陵县辖23个乡镇,有汉、苗、土家、回、白等25个民族。区域内主要使用的语言种类有沅陵官话、麻洢洑官话、蝴蟆闹、屎客子、瓦乡话。
瓦乡话衩称为“熊”, 讲瓦乡话称为“果熊”。在湖南的分布以沅陵县城为中心、沿沅水和酉水流域呈辐射状分布,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泸溪县、古丈县、保靖县、永顺县,怀化地区的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以及张家界市的少许地区。沅陵境内的瓦乡话,用我们瓦乡话区域本地人的划分,可以分为两个大片:二酉瓦乡话和麻溪铺瓦乡话。二酉乡话包括棋坪、栗坡、太常、清水坪等地,主要在酉水两岸。麻溪铺乡话包括筲箕湾、池坪、竹园、坳坪、麻溪铺、用坪、丑溪口、舒溪口等地,主要在舒溪、荔溪、杨溪流域。这两大片区内部的瓦乡话差异较小,相互之间可以交流无障碍,而两大片区间的乡话差异就比较大,相互之间不用瓦乡话交流,而用沅陵官话交流。
筆者是沅陵县二酉乡人,自小在瓦乡话区域长大,对瓦乡话有着深厚的感情,至今瓦乡话还是常用语。因为笔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我知道,整个沅陵是一座语言的宝库,而其中的乡话,更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部山区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汉语方言,极有学术价值。然而纵观全县,瓦乡话的使用人数越来越少,瓦乡话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问题。过去也曾有人对沅陵的瓦乡话做过研究,但都是从语音的角度出发,对于乡话的保护方面的研究很少,基于此,我走访了沅陵县的二酉乡话区域,设计了调查表,进行了翔实的调查。
笔者将此次调查的人群分为三类:第一类大多来自沅陵各瓦乡话使用区乡镇,为了生存或个人发展,搬至沅陵县城,搬迁以前以农业活动为主,村民全部使用瓦乡话交流,交通相对闭塞,与外界交际活动不频繁,他们来县城时间不长,是城市的边缘群体,拥有的共同特点是会说瓦乡话。他们由村民变为县城居民,原先只说瓦乡话的语言环境受到极大的影响。第二类人群是爷爷辈就搬迁至县城已久的瓦乡人,在城里已有了祖孙三辈。这类人群中有些会说一点瓦乡话,有些不会说瓦乡话,有些听得懂,有些已经听不懂瓦乡话。第三类人群是二酉乡棋坪村原住村民,以农业活动为主,村民全部使用瓦乡话交流,交通相对闭塞,与外界交际活动不频繁,但随着电视、网络、教育发展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原先只说瓦乡话的语言环境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沅陵县瓦乡话濒危原因分析
我们要评价一种语言是否濒危,主要看它是不是还在代代相传,其次是看它的使用范围。
笔者首先将这三类人群对乡话的传承作了一个总结,并分析原因。
这三类人群中,第一类搬迁到县城不长的人群,最初教小孩瓦乡话的占42.6%;这类人群居住在县城周边,但因交通发达,与周边的非乡话区语言接触相对较多,这就造成他们追求更加实用的语言去教他们的小孩,但是因为大多是农民和工人,选择教给孩子的最初语言是沅陵官话和乡话,在家庭中主要使用的还是乡话。第二类在城里生活已久的人群,最初教小孩瓦乡话的仅占2%左右;这类人群在县城居住已久,上一代父母教他们瓦乡话或教他们瓦乡话和客话,文化水平较高,与大城市的接轨快。在他们这一代更多的人最初教孩子使用的是普通话和沅陵话,已经开始放弃教孩子瓦乡话,这就直接反应了瓦乡话在这一类人群中面临着传承的问题,这类人群如再不选用瓦乡话作为母语进行传承,将会面临瓦乡话 “死亡”的事实。第三类人群教小孩瓦乡话的有81.5%。这类人群居住在交通不便利,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教育也不先进,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种种客观原因使得他们最初教小孩的语言是乡话。然而,这一类人群也还有一部分人最初教孩子使用的是沅陵官话。所以,这就说明化程度较低的群体语言使用的发展趋势是用乡话和沅陵官话代替完全使用乡话。
其次,笔者从瓦乡话的使用范围来分析。
三类人群中第三类人群在家庭和对外交流中都会使用到瓦乡话。第一类和第二类使用瓦乡话大多数在家庭中。但是,随着最初教小孩乡话的瓦乡人也开始选择使用客话和乡话,家庭作为瓦乡话的使用场所也在逐步减少。
除了在家庭中使用到瓦乡话,第一类和第二类就是在农贸市场说瓦乡话。在农贸市场使用瓦乡话,有以下原因:一是在农贸市场做生意的人,大多数为说乡话的人;二是第二类搬迁到城里已久的人群,本只会说一点点乡话,但是在买菜、买东西的过程中,说乡话便于讲价;三是第一类人群、第二类人群居住不集中,农贸市场是瓦乡人聚集最多的地方,瓦乡人可以通过来农贸市场遇到说瓦乡话的人说乡话。
由此得出,三类人群说瓦乡话的使用场所范围越来越狭小也显示出瓦乡话面临濒危。
沅陵县瓦乡话保护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第三类仍居住在二酉乡话区域农村的瓦乡话人群大多数最初教孩子的语言为瓦乡话,瓦乡话生命力较强;第一类人群搬迁至沅陵县城时间不长的人群,最初教小孩的语言为瓦乡话和沅陵官话,瓦乡话生命力不强;第二类搬迁到城里已久的人群则直接显现了瓦乡话的濒危现状。
三类人群语言使用范围呈现了相同的发展态势:都局限于家庭和农贸市场,而且使用范围正在逐步缩小。从语言使用范围的走向可以看出,在第一类和第三类人群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瓦乡话的语言使用现状也是不乐观的。综合上述分析,沅陵的瓦乡话已经进入需要保护的阶段。
那么,对待不同的语言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第一类人群的语言应采取保护措施,因为他们是城市的边缘群体,没有固定的瓦乡阵营,要让他们找到瓦乡人的归属感,应保护他们最纯正的乡话;对第二类人群的语言应该采取抢救措施,因为这一群体中已经出现不教小孩乡话的现象,应纠正他们对乡话的一些偏见,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抢救乡话的队伍中来。对第三类人群的语言应该采取鼓励措施,他们拥有瓦乡阵营,需要通过鼓励政策使他们明白乡话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后代口口相传。如果政府有条件,建议拔付一部分经费用于瓦乡话的传承工作,比如确定传承人,或者组成一个瓦乡话记录小组等等。要保护瓦乡话,还要保护瓦乡人的各个方面的文化,比如服饰、山歌、节庆习俗等等风俗文化。除此之外,既然有了像二酉苗族乡这样的以讲乡话为主的少数民族乡,就要尽量的保持它的原生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保护瓦乡话。同时也呼吁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能加强对沅陵乡话的各个方面的研究,以期找到最好的记录方法,找到最好的保护方法。
【关键词】沅陵瓦乡话;现状;原因;保护对策
一、沅陵县濒危方言瓦乡话现状
沅陵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怀化市北端,沅水中游,处武陵山东南麓与雪峰山东北尾端交汇处。东与桃源、安化相连,南接溆浦、辰溪,西与古丈、泸溪、永顺毗邻,北与张家界交界。全县总面积为5852平方公里,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县。沅陵县辖23个乡镇,有汉、苗、土家、回、白等25个民族。区域内主要使用的语言种类有沅陵官话、麻洢洑官话、蝴蟆闹、屎客子、瓦乡话。
瓦乡话衩称为“熊”, 讲瓦乡话称为“果熊”。在湖南的分布以沅陵县城为中心、沿沅水和酉水流域呈辐射状分布,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泸溪县、古丈县、保靖县、永顺县,怀化地区的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以及张家界市的少许地区。沅陵境内的瓦乡话,用我们瓦乡话区域本地人的划分,可以分为两个大片:二酉瓦乡话和麻溪铺瓦乡话。二酉乡话包括棋坪、栗坡、太常、清水坪等地,主要在酉水两岸。麻溪铺乡话包括筲箕湾、池坪、竹园、坳坪、麻溪铺、用坪、丑溪口、舒溪口等地,主要在舒溪、荔溪、杨溪流域。这两大片区内部的瓦乡话差异较小,相互之间可以交流无障碍,而两大片区间的乡话差异就比较大,相互之间不用瓦乡话交流,而用沅陵官话交流。
筆者是沅陵县二酉乡人,自小在瓦乡话区域长大,对瓦乡话有着深厚的感情,至今瓦乡话还是常用语。因为笔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我知道,整个沅陵是一座语言的宝库,而其中的乡话,更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部山区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汉语方言,极有学术价值。然而纵观全县,瓦乡话的使用人数越来越少,瓦乡话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问题。过去也曾有人对沅陵的瓦乡话做过研究,但都是从语音的角度出发,对于乡话的保护方面的研究很少,基于此,我走访了沅陵县的二酉乡话区域,设计了调查表,进行了翔实的调查。
笔者将此次调查的人群分为三类:第一类大多来自沅陵各瓦乡话使用区乡镇,为了生存或个人发展,搬至沅陵县城,搬迁以前以农业活动为主,村民全部使用瓦乡话交流,交通相对闭塞,与外界交际活动不频繁,他们来县城时间不长,是城市的边缘群体,拥有的共同特点是会说瓦乡话。他们由村民变为县城居民,原先只说瓦乡话的语言环境受到极大的影响。第二类人群是爷爷辈就搬迁至县城已久的瓦乡人,在城里已有了祖孙三辈。这类人群中有些会说一点瓦乡话,有些不会说瓦乡话,有些听得懂,有些已经听不懂瓦乡话。第三类人群是二酉乡棋坪村原住村民,以农业活动为主,村民全部使用瓦乡话交流,交通相对闭塞,与外界交际活动不频繁,但随着电视、网络、教育发展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原先只说瓦乡话的语言环境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沅陵县瓦乡话濒危原因分析
我们要评价一种语言是否濒危,主要看它是不是还在代代相传,其次是看它的使用范围。
笔者首先将这三类人群对乡话的传承作了一个总结,并分析原因。
这三类人群中,第一类搬迁到县城不长的人群,最初教小孩瓦乡话的占42.6%;这类人群居住在县城周边,但因交通发达,与周边的非乡话区语言接触相对较多,这就造成他们追求更加实用的语言去教他们的小孩,但是因为大多是农民和工人,选择教给孩子的最初语言是沅陵官话和乡话,在家庭中主要使用的还是乡话。第二类在城里生活已久的人群,最初教小孩瓦乡话的仅占2%左右;这类人群在县城居住已久,上一代父母教他们瓦乡话或教他们瓦乡话和客话,文化水平较高,与大城市的接轨快。在他们这一代更多的人最初教孩子使用的是普通话和沅陵话,已经开始放弃教孩子瓦乡话,这就直接反应了瓦乡话在这一类人群中面临着传承的问题,这类人群如再不选用瓦乡话作为母语进行传承,将会面临瓦乡话 “死亡”的事实。第三类人群教小孩瓦乡话的有81.5%。这类人群居住在交通不便利,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教育也不先进,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种种客观原因使得他们最初教小孩的语言是乡话。然而,这一类人群也还有一部分人最初教孩子使用的是沅陵官话。所以,这就说明化程度较低的群体语言使用的发展趋势是用乡话和沅陵官话代替完全使用乡话。
其次,笔者从瓦乡话的使用范围来分析。
三类人群中第三类人群在家庭和对外交流中都会使用到瓦乡话。第一类和第二类使用瓦乡话大多数在家庭中。但是,随着最初教小孩乡话的瓦乡人也开始选择使用客话和乡话,家庭作为瓦乡话的使用场所也在逐步减少。
除了在家庭中使用到瓦乡话,第一类和第二类就是在农贸市场说瓦乡话。在农贸市场使用瓦乡话,有以下原因:一是在农贸市场做生意的人,大多数为说乡话的人;二是第二类搬迁到城里已久的人群,本只会说一点点乡话,但是在买菜、买东西的过程中,说乡话便于讲价;三是第一类人群、第二类人群居住不集中,农贸市场是瓦乡人聚集最多的地方,瓦乡人可以通过来农贸市场遇到说瓦乡话的人说乡话。
由此得出,三类人群说瓦乡话的使用场所范围越来越狭小也显示出瓦乡话面临濒危。
沅陵县瓦乡话保护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第三类仍居住在二酉乡话区域农村的瓦乡话人群大多数最初教孩子的语言为瓦乡话,瓦乡话生命力较强;第一类人群搬迁至沅陵县城时间不长的人群,最初教小孩的语言为瓦乡话和沅陵官话,瓦乡话生命力不强;第二类搬迁到城里已久的人群则直接显现了瓦乡话的濒危现状。
三类人群语言使用范围呈现了相同的发展态势:都局限于家庭和农贸市场,而且使用范围正在逐步缩小。从语言使用范围的走向可以看出,在第一类和第三类人群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瓦乡话的语言使用现状也是不乐观的。综合上述分析,沅陵的瓦乡话已经进入需要保护的阶段。
那么,对待不同的语言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第一类人群的语言应采取保护措施,因为他们是城市的边缘群体,没有固定的瓦乡阵营,要让他们找到瓦乡人的归属感,应保护他们最纯正的乡话;对第二类人群的语言应该采取抢救措施,因为这一群体中已经出现不教小孩乡话的现象,应纠正他们对乡话的一些偏见,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抢救乡话的队伍中来。对第三类人群的语言应该采取鼓励措施,他们拥有瓦乡阵营,需要通过鼓励政策使他们明白乡话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后代口口相传。如果政府有条件,建议拔付一部分经费用于瓦乡话的传承工作,比如确定传承人,或者组成一个瓦乡话记录小组等等。要保护瓦乡话,还要保护瓦乡人的各个方面的文化,比如服饰、山歌、节庆习俗等等风俗文化。除此之外,既然有了像二酉苗族乡这样的以讲乡话为主的少数民族乡,就要尽量的保持它的原生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保护瓦乡话。同时也呼吁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能加强对沅陵乡话的各个方面的研究,以期找到最好的记录方法,找到最好的保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