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520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2年,浙江卫视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以其传递社会正能量、纯粹寻觅好声音和节目制作专业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本文从价值取向、审美定位以及节目制作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 价值取向 审美定位
  《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源自荷兰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2010年,《The Voice of Holland》一经推出就创下了收视奇迹。①同年,星空传媒旗下的灿星制作购买了该节目的中国版权,2012年7月13日《中国好声音》在浙江卫视首播(以下简称《好声音》)。节目播出不到一周时间,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高长力点名表扬《好声音》做到了关照现实和注重品质。《中国好声音》总共播出14期,其平均收视率达到4.002,平均收视份额达12.73%,位居国内娱乐节目首位。《好声音》凭借价值取向做加法、审美定位做减法、节目制作做乘法的独特方式呈现一档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娱乐“大片”。
  一、价值取向做加法:传递社会正能量
  《好声音》究其本质是声音选秀节目,其独特之处在于节目形式中加入了思考和价值取向。灿星制作总裁田明提出,“我们追求有价值观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承担社会责任的娱乐……在精神价值观、人性表达层面坚持表达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观,包括真善美的感情,这就是我们要坚持的正面能量”。②
  选手出场前的有段VCR介绍,简短却提炼出了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这是编导们对生命个体的情感和情怀的关注并进行二度创作,叙述出的故事是精心设置的真实。如第一期第一位选手黄鹤,短片中只提到关键的两点:一,她是双下岗职工的孩子;二,她喜欢光脚唱歌。节目开始时,她站在舞台中央光脚唱歌,现场有父母为其加油。如此平凡、质朴的人却演绎出天籁之声,观众更容易兴奋,画面也愈加动人。而那英在了解其光脚唱歌原因之后也上台脱鞋演唱,配以庾澄庆的活泼打趣,现场高潮不断。
  星空传媒集团项目顾问徐帆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当前中国娱乐节目中,苦情故事已经成为审美疲劳,需要正能量替代”。《好声音》拒绝悲情,挖掘的是真正打动人心的、苦中作乐、苦亦坚持的态度。如节目中的一名选手在发行唱片前出了车祸,牙齿撞掉了却戴着牙套继续唱歌。庾澄庆在谈及录影感受时说:“现在比较流行把励志的、悲苦的放出来,但在我们这里,好像更阳光、更进取、更开心、更明亮一些”。③《好声音》摆出了“正娱乐”的姿态。
  《好声音》环节设置要求导师对学员精心培训,学员的音乐梦想能够沿着专业的路径和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这对于生活和事业发展压力较大的“80后”、“90后”来说,满足了他们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人民日报评论,这像一个音乐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④
  选手在面对一位以上的转椅评委时有反选的权利。评委们求贤若渴,为争夺学员互相拆台、调侃。如在赢得四位评委均为其转椅的好声音选手吉克隽逸那一场,庾澄庆还没有表达完希望她归入自己队伍,那英便说出“台湾太远了”;而杨坤更是频频拿出自己“三十二场演唱会”的吸引选手等。这些为节目增加不少笑料,所达到的效果也不仅仅在于其营造的轻松愉悦的现场氛围,更是以此完成了对权威、声望的消解,通过去神圣化实现对名人的解构,建立一个新的娱乐秩序,达到全民狂欢,体现的是人人平等、公平的价值观。
  二、审美定位做减法:纯粹觅得好声音
  2005年,中国选秀节目经历第一波收视狂潮,之后便活跃于荧屏。但各节目之间形式重复,观众对其辨识度不高,观众的新奇感逐渐消退,选秀节目遭遇瓶颈。
  面对逐渐成熟的观众、逐渐具备鉴别力的市场,“减少表达冲动的叠加与商业元素的拼凑,用最合适的叙述手段达成清晰的叙事目标,是今天的观众对电影创作的常规要求”,⑤此亦适用于当前的中国选秀节目。《好声音》率先做审美减法,选择用最简单、最直接、最纯粹的方式寻觅“好声音”。
  首先是盲选的选拔模式。在选手上台之前,评委背对选手,选手演唱,评委转椅表示认可。四把转椅形式简单,但内涵深刻:《好声音》评价标准只有一个,即“好”声音,一切以此为核心。相比其他选秀节目的表演和包装,《好声音》以声音作为考题,让考试回归本质。⑥同时,VCR介绍、选手演唱、评委转椅、师生确认几个环节简洁流畅,这种直奔主题的方式规避了观众对个人作秀般的演绎和炒作的审美疲劳,效果集中、强化。
  其次,在《好声音》的舞台上,不论形体、不要舞美、不讲排场,一切都还原为生活本色,“好声音”成为评委们唯才是举的最重要砝码。选手只通过歌声征服评委,评委始终以尊重和鼓励的姿态评点选手的唱作。⑦节目的精彩不靠选手搞噱头、评委博出位,纯粹以声音的好坏论输赢。⑧ 这在当前中国电视综艺节目陷入以“宏大场面、炫目舞美甚至费尽心机的绯闻炒作”拼收视率的怪圈中独树一帜,带给观众的是纯粹的品质和内容。
  最后,主持人的缺席。节目中,主持人华少只负责广告插播,做此安排,好处有三。第一,不设串场,节目的魅力就在于内容的环环相扣。选手上台演唱、评委转椅、选手反选评委或失败退场,如此循环,紧张与刺激一直持续并不断积聚。第二,以往的节目,主持人为推动进程而驾驭节目或亲自上阵吸引眼球,这种方式生硬、刻板、惹人生厌。主持人失语使“游戏摆脱了构成生活严肃性的实质性东西,但却获得了它的令人愉悦的轻松和使其区别于纯娱乐的象征性意义。”⑨第三,评委和选手的交流互动直接从零开始。
  三、节目制作做乘法:精细打造娱乐“大片”
  浙江卫视总监夏陈安曾提出“中国电视已经进入‘大片时代’,谁能做出大片,谁就能抢先占领市场,所谓‘大片’,即大投入、大制作、大主角”。⑩
  《好声音》前期投入4000多万,版权购买费300万,每把转椅消耗80万,音乐设备超1000万,节目的大投入可见一斑。而节目制作的精细化、专业化更是将大制作推向极致。《好声音》由声音主导,专门从英国空运四把红色转椅“盲选”好声音。版权方导演现场督阵节目录制,节目的灯光、现场设置及流程等内容都有详细规定,连节目标志里话筒的倾斜角度,都要准确一致。   为保证收声效果,好声音团队请来了中国第一贝斯手之称的零点乐队王笑冬担任乐队总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音响总工程师金少刚为音响总监。田明介绍节目时说,“用专业的乐队、专业的调音师、专业的评委,树立新的音乐标准,为中国的音乐电视节目正本清源”。
  应版权方要求,节目组选择国内顶级音乐人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担任评委,四位互相区别,多功能开发。为追求最佳听觉效果,评委与身边音箱的距离,精确到以厘米为计。录制现场内外设置26个机位捕捉评委在聆听声音时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这些机器录制的近1000分钟素材,剪辑成每集不到80分钟的节目。⑾
  确保音乐水准、保证节目质量,节目组有专人从全国各地寻找人气高的音频主角或找合作机构推荐。遇到“好”声音,先录下音频,传回总部编号,由音乐总监及导演组挑选,声音被选中后才进行后续工作。初选的1000个编号音频中,大约仅150个能通过最初的盲选。⑿
  《好声音》凭借大投入、大制作、大主角营造大气场、输出大能量,思想性、艺术性、可看性三位立体,给观众呈现一幕真正的电视娱乐“大片”。□
  参考文献
  ①刘洋、樊美玲、汪娜,《电视大片时代:好声音,好生意》,http://www.rmlt.com.cn/News/201208/201208151009019633.html
  ②③⑿陈薇,《“中国好声音”的秘密》,《中国新闻周刊》,2012:71
  ④⑧张颐武,《纯粹觅得好声音》,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2
  /0807/c1003-18681739-1.html
  ⑤尹鸿,《从加法到减法——从陈凯歌的影片〈搜索〉谈起》,《当代电影》,2012(8)
  ⑥李岩,《〈中国好声音〉幕后操盘PE:15秒36万的疯狂文化热》,http://news.
  chinaventure.com.cn/2/20120917/983
  25.shtml
  ⑦闻光凯、高燕萍,《〈中国好声音〉:综艺大片时代的先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2):52
  ⑨殷乐,《电视娱乐:传播形态及社会影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17
  ⑩⑾胡梦莹,《浙江卫视夏陈安:中国电视竞争迈入大片时代 下半年将推出一批强势人文节目》,http://www.chinamedia360.com/newspage/20120906/F9FC
  D87886988080.html
  (作者: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广播电视艺术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
其他文献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最激变的一百年中,殖民主义与封建主义并存,资本主义经济与自然经济并存,各种政治思想不断更替,社会结构不断变化,整个中国陵谷沧桑,社会变迁跌宕起伏。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产生并发展,完成了从近代报刊向现代报刊的过渡。本文选取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时期对我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做一个梳理,旨在分析近代社会变迁语境下报纸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社会变迁;近代报刊;发展轨迹  无论
【摘 要】当今,微信已经成为继微博之后新的媒体互动平台,也是传统媒体争取受众的必争之地。传统媒体在微信公共账号运行的互动优势之下,传播效果的局限也日益突出。在这样的瓶颈之下,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成为了新闻在微博、微信之外的重要移动终端的发布平台。本文分析了微信订阅账号的优缺点,以“央视新闻”为例,浅析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发展的优势。  【关键词】传统媒体 微信公共账号 新闻客户端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
【摘要】创刊于上世纪20年代的《良友》画报,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画报之一。起初,它记录上海都市生活,构建都市图像,是文明生活理念的倡导者。抗日战争爆发后,《良友》画报迅速调整刊物风格,全力配合抗战宣传工作。在抗战时期,《良友》画报的新闻活动历经四年余,它以服务抗战为准则,以图说新闻的方式宣传抗日救亡。  【关键词】《良友》画报抗战新闻救国  1926年2月,伍联德先生在上海创办大型综合画报—
【摘 要】科技报是我国科技宣传的重要舆论阵地,科技新闻评论在反映研究动态、推广应用科技工作成果等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科技日报》为例,分析目前科技新闻评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相应建议,以期为科技新闻评论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科技 新闻 评论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肩负着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历史使命。与此同时,科技宣传被日益重
【摘 要】杂志的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而移动终端的发展无疑加速了这种转型。当传统媒体面临着互联网强烈冲击时,手机、iPad等移动媒体正在以其轻阅读、快阅读等特点迅速取代微博等传统互联网媒体,组成新的舆论场。对于强调专业特色、以广告为生的杂志来说,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值得思索和探寻。  【关键词】iPad 时尚杂志 数字化 Vogue  一、转型背景  纸媒的寒冬早已来临,广告和订阅量的双下滑恰恰说明了
【摘 要】作为地方党报驻站记者,有着贴近基层的最大优势,这也决定了俯下身子是一种工作常态。同时,驻站记者又必须开阔眼界,放远目光,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拘囿,挖掘所在区域的新闻宝库。只有这样,在媒体加快融合的今天,驻站记者才能在新闻报道的广度、厚度和高度上有所突破和作为。  【关键词】驻站记者;广度;厚度;高度  如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正加快融合,党报驻站记者不能安于自身“小领地”坐井观天,应扩
【摘 要】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媒体对社会冲突性事件的报道,发现国内不同定位的媒体对“番禺环境维权事件”的报道框架也呈现显著差异,深度类媒体、都市报以及党报所采取的话语策略是迥异的。这种差异表明,研究者需要抛弃以往的二元对立思维,从微观的角度观察媒体实践,才能发现日常媒体报道复杂而生动的一面,并从其得失中找到逐步抵达新闻客观性的可靠途径。  【关键词】番禺事件 社会冲突 话语分析  一、对事件的描述——
吉斯特一边吃早餐,一边看当天的报纸。  “亲爱的,有什么吸引人的新闻吗?”吉斯特的太太伊莲问道。  “昨天拉斯维加斯又发生一起入室抢劫案,户主被劫17万美元。劫匪如何得手,原因尚未明了……”  “先生,太太,有个陌生人要见你。”佣人劳拉走进餐厅,打断了吉斯特的读报声。  伊莲不高兴道:“大清早的来拜访,这人真没教养!让他赶快离开,说不定他就是报上说的那个劫匪呢!”说完,她把一块涂满果酱的面包塞进了
微博时代要守住新闻报道的底线  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意识到利用微博发布新闻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在网络时代,人们可以轻易地根据新闻事件当事人提供的信息进行人肉搜索。新闻工作者特别是知名的记者主持人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把微博当成自己的私人日记,因为微博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特殊的新闻媒体。在微博上宣泄个人的情绪,属于典型的滥用社会公器。更有甚者,有的媒体在没有调查求证事实真相的前提下,抢先报道
【摘要】在改进文风的大背景下,十八大后各级党报在基层党建报道中都想方设法积极创新。本文从拓宽报道领域、创新报道形式、提升报道质量角度出发,以经济特区党报——深圳特区报的创新探索为案例,论述了在基层党建报道上应该遵循舆论传播的规律,不断拓宽报道视野,转换报道视角,切实突出“新”、“近”、“活”,让党建报道更接“地气”、更聚“人气”。  【关键词】基层党建报道改革创新深圳特区报  党建报道一般是指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