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二、教学准备:
音乐《健康歌》,课件,文具(铅笔、文具盒,剪刀、橡皮、尺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左右与顺序。
(2)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体验其相对性。
2、数学思考:学生通过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教学重难点
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五、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感知自身的左右
1、看一看: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自己灵巧的小手,再仔细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用左手做什么呢?
2、说一说。谁来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用左手做什么?
3、师小结: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小朋友们找一找在自己身上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
4、找一找,说一说。(找出来与同桌说一说,再向大家说一说。)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越是学生熟悉的越容易接受,这一环节主要是要借助学生熟悉的身体来初步感知左右。孩子们会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5、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1)伸一伸:伸伸右手,伸伸左手。(口令由慢到快)
(2)摸一摸:右手摸右耳朵,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眼,左手摸左眼
(3)拍一拍:右手拍右肩,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脚,左手拍左脚。在身体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两下。
(4)跳一跳:抬起右脚,用左脚跳两下;抬起左脚,用右脚跳两下。
(5)拿一拿:左手拿起数学书放在左边,右手拿起笔袋放在右边。
(6)走一走:朝左走三步,朝右走三步。
(设计意图: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借助这样的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左右,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又可以融知识于其中,还活跃了课堂氛围。)
(二)感知生活中的左右,建立方位感
1、摆一摆,说一说。(按要求摆文具,并说一说。)
(1)请小朋友把文具盒摆在桌上。
(2)把尺子摆文具盒的左边。
(3)把剪刀摆在文具盒的右边。
(4)说一说。()的左边有什么?( )的右边有什么?
(5)把橡皮摆在文具盒的左边。(注意不同位置的多种摆法,可能在文具盒与尺子的中间,也可能在尺子的左边。)
(6)把铅笔摆在从左边数的第一个。
(7)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种文具?用手指着说一说这个文具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数一数,说一说。从左边数起是第几个?
3、找一找。
(1)找老师和同学最喜欢的文具。(用从左数是第几个或从右数是第几个说出来让大家找。)
(2)我帮小淘气找家。(书本)
(设计意图: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本环节设计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环节除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左右之外,还扩大了学生的感知空间,逐渐从个体转向群体。这两个环节是让学生进一步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及初步渗透基数和序数的概念。)
(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加深理解。
1、变一变。
(1)右手举起,说说在哪一边。
(2)请一位小朋友上前与下面同学同方向站好,再次确认右手在右边。
(3)上前的学生转身与其他学生面对面。观察思考:这个小朋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举的还是同一只手——右手,但小朋友朝的方向变了。)现在看起来这个小朋友的手在你的哪一边?为什么看起来会在你的左边?
2、看一看,议一议。前后两个同学面对面拿笔写字,观察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3、走一走,比一比。
(1)全体举右手向右边走。(方向一致)
(2)面对面走。
①一、三排后转不动观察二、四排。二、四排伸出右手向右走。
②一、三排与二、四排交换继续。
③一、二排同时向右行走,三、四排观察。结束后交换继续。
④四排面对面站好,同时伸出右手同时都向右走。
(3)说说自己的发现。在刚才行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当两个人面对面的时候,左、右的方向刚好是相反的。)
(设计意图:左右的相对性理解是本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突破这一难点和重点设计一系列面对面的活动,在面对面的活动中体验感受左右的相对性。)
(四)应用左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上下楼梯问题。(上楼、下楼都靠右走,怎么看起来方向不一样)
2、停车场车辆问题。(书本)
3、现场应用。(男女生分别从左右不同门离开)
4、课外实践活动。回家的路上出校门口后找到马路的右边,与家长一起观察马路的左右两边都有哪些主要建筑物,把它用图画的形式表示出来。第二天从原路上学看看那些建筑物有什么变化?(学生作品在教室里展出)
(设计意图:知识的应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四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为了巩固知识,同时也体现了数学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第四题更是一道拓展题,促使课堂教学向外延伸。)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前后、上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左右”这个中心,遵循一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学习。多次课堂教学后,笔者自认为可以用“情境恰当,活动多样,体验到位,学有成效”这十六个字来概括。首先从感知自身左右开始,获得一种最直接的经验。其次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扩大感知空间,从原来的自身感知拓展到群体感知。孩子们在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中不仅加深了理解,还使学生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内化所获得的知识。最后在面对面的多个活动中体验左右的相对性,一次次的活动各有不同的要求,孩子们对相对性的认识在活动中逐渐清晰明白。多次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笔者所创设的情境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也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设计的活动深受孩子们喜欢,从而使孩子们的体验落到了实处。
责任编辑杨博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二、教学准备:
音乐《健康歌》,课件,文具(铅笔、文具盒,剪刀、橡皮、尺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左右与顺序。
(2)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体验其相对性。
2、数学思考:学生通过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教学重难点
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五、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感知自身的左右
1、看一看: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自己灵巧的小手,再仔细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用左手做什么呢?
2、说一说。谁来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用左手做什么?
3、师小结: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小朋友们找一找在自己身上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
4、找一找,说一说。(找出来与同桌说一说,再向大家说一说。)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越是学生熟悉的越容易接受,这一环节主要是要借助学生熟悉的身体来初步感知左右。孩子们会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5、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1)伸一伸:伸伸右手,伸伸左手。(口令由慢到快)
(2)摸一摸:右手摸右耳朵,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眼,左手摸左眼
(3)拍一拍:右手拍右肩,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脚,左手拍左脚。在身体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两下。
(4)跳一跳:抬起右脚,用左脚跳两下;抬起左脚,用右脚跳两下。
(5)拿一拿:左手拿起数学书放在左边,右手拿起笔袋放在右边。
(6)走一走:朝左走三步,朝右走三步。
(设计意图: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借助这样的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左右,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又可以融知识于其中,还活跃了课堂氛围。)
(二)感知生活中的左右,建立方位感
1、摆一摆,说一说。(按要求摆文具,并说一说。)
(1)请小朋友把文具盒摆在桌上。
(2)把尺子摆文具盒的左边。
(3)把剪刀摆在文具盒的右边。
(4)说一说。()的左边有什么?( )的右边有什么?
(5)把橡皮摆在文具盒的左边。(注意不同位置的多种摆法,可能在文具盒与尺子的中间,也可能在尺子的左边。)
(6)把铅笔摆在从左边数的第一个。
(7)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种文具?用手指着说一说这个文具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数一数,说一说。从左边数起是第几个?
3、找一找。
(1)找老师和同学最喜欢的文具。(用从左数是第几个或从右数是第几个说出来让大家找。)
(2)我帮小淘气找家。(书本)
(设计意图: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本环节设计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环节除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左右之外,还扩大了学生的感知空间,逐渐从个体转向群体。这两个环节是让学生进一步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及初步渗透基数和序数的概念。)
(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加深理解。
1、变一变。
(1)右手举起,说说在哪一边。
(2)请一位小朋友上前与下面同学同方向站好,再次确认右手在右边。
(3)上前的学生转身与其他学生面对面。观察思考:这个小朋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举的还是同一只手——右手,但小朋友朝的方向变了。)现在看起来这个小朋友的手在你的哪一边?为什么看起来会在你的左边?
2、看一看,议一议。前后两个同学面对面拿笔写字,观察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3、走一走,比一比。
(1)全体举右手向右边走。(方向一致)
(2)面对面走。
①一、三排后转不动观察二、四排。二、四排伸出右手向右走。
②一、三排与二、四排交换继续。
③一、二排同时向右行走,三、四排观察。结束后交换继续。
④四排面对面站好,同时伸出右手同时都向右走。
(3)说说自己的发现。在刚才行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当两个人面对面的时候,左、右的方向刚好是相反的。)
(设计意图:左右的相对性理解是本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突破这一难点和重点设计一系列面对面的活动,在面对面的活动中体验感受左右的相对性。)
(四)应用左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上下楼梯问题。(上楼、下楼都靠右走,怎么看起来方向不一样)
2、停车场车辆问题。(书本)
3、现场应用。(男女生分别从左右不同门离开)
4、课外实践活动。回家的路上出校门口后找到马路的右边,与家长一起观察马路的左右两边都有哪些主要建筑物,把它用图画的形式表示出来。第二天从原路上学看看那些建筑物有什么变化?(学生作品在教室里展出)
(设计意图:知识的应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四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为了巩固知识,同时也体现了数学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第四题更是一道拓展题,促使课堂教学向外延伸。)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前后、上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左右”这个中心,遵循一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学习。多次课堂教学后,笔者自认为可以用“情境恰当,活动多样,体验到位,学有成效”这十六个字来概括。首先从感知自身左右开始,获得一种最直接的经验。其次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扩大感知空间,从原来的自身感知拓展到群体感知。孩子们在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中不仅加深了理解,还使学生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内化所获得的知识。最后在面对面的多个活动中体验左右的相对性,一次次的活动各有不同的要求,孩子们对相对性的认识在活动中逐渐清晰明白。多次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笔者所创设的情境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也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设计的活动深受孩子们喜欢,从而使孩子们的体验落到了实处。
责任编辑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