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动起来, 让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F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改革中,各学科都在追求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尽管思想品德课有了多媒体,甚至网络的使用,但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仍存在说教、灌输和成人化的问题,仍存在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的现象。在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精神,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制约教学的实效性。要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关键在于让学生动起来,让课活起来。
  一、创造活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接受教育
  著名教育家顾冷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对思想品德课来说尤为重要。思想品德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蕴涵的道理,从而接受教育。如果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那么让他们明理不就容易多了吗?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宗旨是通过“教”与“学”的活动,把思想道德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需要,从而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模式上大胆创新,选择最佳活动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增强教学活动性,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接受教育。
  如教学《在公共场所》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大礼堂上课,事先在礼堂模拟设置“图书馆”、“公共汽车”、“轮船”、“影剧院”等公共场所。每一个场所里都有“服务员”,会给学生的表现打分、评判、写意见,然后请学生自由选择进入各场所进行活动,最后请学生出示自己的“成绩”,谈感受。
  又如《送温暖》,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到市聋哑学校,听听聋哑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介绍,现场让学生参观,自发地与聋哑孩子做朋友、交流、送礼物。经过这样的交互活动的学习,学生接受教育将水到渠成。
  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接受教育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可见课堂舞台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地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之中。在思想品德课中,如果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探讨、明理,则将比教师说教效果显著。
  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有意识地组织活动,从活动的步骤,活动的内容的选择及组织等方面增强主体的自由程度,使活动主体处于积极的追求之中,提高其对此活动的吸收水平。
  在高段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科学地利用网络,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等各种感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因为在计算机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
  如《保护环境》一课,教师先设置好主界面(美丽的地球),再设置几个学生感兴趣的画面(如各种动物等),点击一个画面,就出示一个问题。在每个问题后,教师都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学生自己获取。最后留有自由时间,让学生写下本节课的感受,发回给老师,师生共同交流收获。这样交互的环境,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既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灵活性,又让主体充分地动了起来。
  三、尊重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接受教育
  如何学好思想品德课?我认为关键在于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重点是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碰撞出“理”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应深深认识到“问题是从学生中来”,让它回到学生中,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真正明理。
  在思想品德课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提出困惑。解决了这些困惑,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就会提高。而解决这些困惑的最好方法是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自由争论。在不断的争辩中,这些问题的真正面貌自然会浮出水面。
  如教《什么是真正勇敢的行为》,我事先做了调查,把学生认为自己做过的事“是不是真正勇敢的行为”感到不能确定的,都记录下来。在学文后,再把他们的问题抛出来,让学生自由选择问题发表看法。学生对这种环节非常感兴趣,不但会解决老师出示的问题,而且会不断提出新的困惑,再由学生争论,教师从中点拨。课上完了,学生心中的疑惑由他们自己解决,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让学生自由争论的空间。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网络,让学生以文档、留言簿、电子白板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看法,与老师、同学交流。这样的方式更自由,更容易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明理更快。
  四、积极创设实践阵地,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接受教育
  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德育。思想品德是人的灵魂,体现于人活动的方方面面,其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对学生而言,“知”并不难,难的是“情、意、行”的到位。因为这才是思想品德成熟的标志,而只有生活实践才能感其情,磨其意,检其行。
  思想品德课应走出教室,走入社会,引导学生合作、创新,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参观、访谈等,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得到更好的延伸和发展。
  如教学《做个文明的小游客》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上学、放学坐公交车的机会,调查记录车上学生的各种言行,并由学生自己作出评析。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实践行为,提高他们的实践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实践的喜悦。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评判周围人坐车时的各种言行,认识到做个文明游客和乘客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又如教学《家乡的巨变》时,教师可事先给学生联系好宣传部或其他历史部门,然后组织学生调查、访问,写好调查报告,在课堂上交流。
  开展这些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知”,在活动中明“理”,在人群中做完美的“人”,在社会中做合格的“公民”。
  加强小学德育是时代的呼唤。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坚持从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由浅到深,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领悟,使思想品德课活起来,动起来。
  总之,要让思想品德课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初中体育室内课教学中,广大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辅助教学。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平台使用能力,不断探究创新教学方式,从而适应新时期初中体育室内课教学的新要求,打造高效的体育室内课。本文针对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初中体育室内课教学更丰富多彩进行有效论述,以供广大同仁参考和指正。  关键词: 初中体育 室内课 多媒体技术 教学效果  在初中体育室内
摘 要: 传统中职思想政治教学过于注重知识讲解,不能很好地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挥德育功能。随着中职思想政治新课标的实施,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分为三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者同样重要,并且密不可分。但是现实情况并不乐观,教师只注重中职学生知识目标的实现,忽视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本文针对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和论述,以供广大同仁参考和指正  关键词: 中职思想政治 课
摘 要: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构建生活课堂、实施生活化课堂教学艺术的策略进行了思考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生活化 教学策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
摘 要: 时事政治是高中政治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尤其在新课改以后,时事政治已经上升到更重要的地位。本文围绕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论述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时事政治 高中政治 教学应用  时事政治,是高中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时事政治的教育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加之,当前我国的高中教材中很多内容较为陈旧,实时性不强,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摘 要: 初中政治作为初中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效率是本文探讨的问题。导入教学是初中教学课堂的核心,也是初中政治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初中政治课堂导入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身体和心理上完全融入政治课堂中。如何在初中政治课堂中进行导入教学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导入教学 初中政治课堂 教学方法  导入教学是初中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