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此外,教学中还存在教材衔接问题,易造成高中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面对这些现实情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试行“分层次教学”的教改实验,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
实施分层次教学,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条件.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分层次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学困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次教学的原则是在完成课标任务的前提下,对学生个体要求有所不同,使学生心理平衡,互相帮助,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
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民主的教风,要注意师生感情的交流,注意信息反馈,不断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课标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動帮助和解答B层、A层的难点,与A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为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
三、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课标、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
2.课前预习层次化
针对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明显增强的特点,教师只要能深钻教材,领会课标精神,把握其弹性,根据己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
3.课堂教学层次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
4.布置作业层次化
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
5.单元考核层次化
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考核,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在每次考核后,每层次的人员应作适当的变动,如A、B层中成绩最好的两名学生分别升为B、C层,而B、C层中成绩最差的两名学生分别降为A、B层.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
实施分层次教学,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条件.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分层次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学困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次教学的原则是在完成课标任务的前提下,对学生个体要求有所不同,使学生心理平衡,互相帮助,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
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民主的教风,要注意师生感情的交流,注意信息反馈,不断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课标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動帮助和解答B层、A层的难点,与A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为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
三、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课标、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
2.课前预习层次化
针对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明显增强的特点,教师只要能深钻教材,领会课标精神,把握其弹性,根据己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
3.课堂教学层次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
4.布置作业层次化
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
5.单元考核层次化
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考核,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在每次考核后,每层次的人员应作适当的变动,如A、B层中成绩最好的两名学生分别升为B、C层,而B、C层中成绩最差的两名学生分别降为A、B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