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对PET/CT受检者CT图像质量及有效剂量的影响。
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接受PET/CT检查的90例受检者按系统抽样方法分为A、B、C 3组,每组各30例。CT采用ATCM扫描。A、B两组采用的管电流区间为60~240 mA,噪声指数分别为10、15;C组管电流区间为60~180 mA,噪声指数为15。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根据公式估算有效剂量。由两位核医学科主治及以上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受检者颈部、胸部、腹部、盆腔CT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定图像CT值、噪声值并计算信噪比。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的噪声值、信噪比差异,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3组的CTDIvol、DLP、有效剂量差异,组内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
结果A、B、C 3组受检者所有图像质量评分均不低于3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7~14.42,均P<0.05)。A、B、C 3组受检者的噪声值[(11.90±2.83)~(26.03±3.74)]、信噪比[(2.03±0.34)~(4.35±0.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8.01~64.20和F=32.09~81.62,均P<0.05),CT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A、B、C 3组受检者的CTDIvol[(12.44± 0.53)、(9.39±2.01)和(7.05±1.03)mGy]、DLP[(998.45±96.04)、(741.60±168.87)和(571.29± 97.41)mGy·cm]、有效剂量[(14.98±1.44)、(11.12±2.53)和(8.57±1.46)mSv]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18、57.19和57.16,均P<0.05)。其中,C组比A组的有效剂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55,P<0.05)。
结论应用PET/CT ATCM技术,合理调节管电流区间及噪声指数,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受检者的有效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