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刑法239条之罪名表述

来源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umin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刑法分则对于罪名没有采取立法规定模式,而是由最高司法机关以司法解释的形式作出的。这就使得分则个别罪名的表述会因为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不同解释而各异,进而学者间也会见仁见智。刑法第239条就面临着这样的情形。到底应当表述为绑架罪一个罪名还是更多,不乏争议。经过深入分析,认为应当采取绑架罪“一罪名说”,同时认为刑法分则应当将罪名由一个统一的机关(立法机关或最高司法机关)作出规定。
其他文献
美术课堂,常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笔者认为还有第三课堂,就是“校外课堂,”可以理解为除了教室以外的课堂。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部分说: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其实室外课堂是美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是可得到的最有价值、最便宜的资源。  一、室
生命向往阳光,人类崇尚教育,教育的使命是促进人生命成长,而每个生命的成长最渴望得到的是阳光。我校创建的阳光教育是以生命哲学为思想基础,以学校真善美办学理念为价值核心,以促进学校特色优质发展、提升师生生命质量为目的,创建“具备求真、向善、尚美的生命精神、拥有创造生命奇迹的阳光力量、生发大爱和谐的阳光气象”为特征的学校教育。践行“阳光教育”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为实现学校培养现代、文明、健康的中国公民的育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更坚实的习作基础,教师可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的角度入手,摸索一套好的教学方法。   一、有效利用教材文本的可仿性和可生成性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着学生先充分地阅读文本,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了解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形象,学习表达方法,贴近作者心灵,进而拓展读写的天地。平日里,我总是尽量做到在教完一篇课文之后,向学生推荐,或者让学生自己课外去查阅一至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课堂是传授知识的殿堂,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探索自然的奥秘,明白做人的道理,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无时无刻离不开教师悉心的教导。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而班主任则是教师中一个特殊又富有魅力的角色。  必修一:沟通从心开始  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必须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才有效果的,有的时候,文字也许比语言更能打动学生的心,更加具有穿透力。通过与学生谈心闲聊,很多学生告诉我平时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