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l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强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造机会,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学生离不开音乐实践。
  我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了这样一则短文:某小学考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题这样问道:“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有一位学生写道:“变成了春天。”这分明是一个极富诗意和创意的回答,可他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上赫然写着“变成了水”。这则短文,引起了我对创新教育的思考。
  从表面上看,音乐与其他学科是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是浪漫的形象思维,一个是严谨的逻辑思维,但他们的思维过程是相通的,全都离不开想象,而科学的创造与创新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是一个容器,是一个装东西的罐子,而教师更像是学生思维的保姆,只管往瓶子里装东西,这样不会也不可能给他们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时间、空间,教师只“教教材”“授人以鱼”。现代教学强调“用教材教”“授人以渔”,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进行教学。遵循这一思想,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创新从课堂出发
  创建宽松环境,让学生大胆表演,培养表现力。表现欲同想象力一样在幼儿时期就已存在。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大多数幼儿都能很好地表现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青春期,羞涩、难为情阻碍了学生的表现欲,因此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设计合理的表现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成为培养、发展学生表现力的关键。
  培养学生表现力还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表现空间,如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艺术节活动都是提供学生展示能力、增强信心、提高表现力的绝好机会。培养学生表现力还需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多听多看各种演出、音乐会、电视晚会,注意观察,深刻体会艺术家演绎的不同表现形式的精华,了解音乐内涵,正确表现音乐。
  二、创新内容
  1.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导入新课。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积极态度,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当而贴切的导入,是进行诗化教学的关键。如:学习“动物说话”这首歌时,我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从大自然中的万物所发出诗化的声音导入课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师:“当我们用自己的语言相互问候的时候,你们可曾想到,大自然中的万物也有着自己的语言,比如,它们是怎样说话的呀?”学生模仿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如:风声、雨声、海浪声、冰雹声等,我播放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学习动物说话,并运用生动的导入:“在一条美丽的小河边,住着四个好朋友:小鸡、小鸭、喜鹊和青蛙。瞧!它们正在亲热地说话呢!”引导学生模仿动物的说话声,学唱歌曲旋律,并用拍肩、排腿、捻指等动作表示动物说话,固定节奏。在学会的基础上,学生还自编歌词,丰富想象力。
  2.创造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自信表现自己的音乐才能。
  传统音乐基础教育尤其是唱歌教学,注重识谱教学,提高咬字、吐字等歌唱技巧,忽视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忽视了教学的“个性化”设计,严重打击了学生演唱的积极性。基于这些原因,我努力改变上课的组织形式,改变教唱模式,增强表演欲望,借助小组互助表演等方法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音乐,喜欢唱歌,独立地自信地表现音乐。如:课前大量收集音像资料,多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演唱家、舞蹈家、演奏家的演出音像,树立优秀范例,进行美的熏陶。鼓励学生各尽其才进行表演,利用音乐大舞台、才艺表演等形式,并用小红花、小红旗、小金星等奖励。另外,根据新课程理念,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性、参与性,在课堂上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全班学生都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其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了合作、创新精神,逐渐培养了学生对演唱、演奏、音乐课的兴趣和信心。
  3.创设情境,启发想象,激励创造。
  要改变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只重视技能训练、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心灵感悟、情感体验的生成和发展的现象,我们就必须强调音乐教育应该遵循艺术本身的规律,充分重视审美体验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体验,是学生获得艺术经验的最基本方式,只有在参与体验过程中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发现探索的乐趣,表达独创性,丰富经验,促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努力营造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轻松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这样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他们学得开心、主动。
  如:在七年级《渴望春天》这一课学习中,通过欣赏,了解了歌曲的内容、结构,初步学习为歌曲填词,教给学生模仿《渴望春天》的创作结构方式,对歌曲进行简单的填词,或用熟悉的歌曲改用新的旋律来唱,充分增强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与创作冲动,增强了创新意识、想象力和创造力。
  4.开展形式新颖的考评活动——别开生面的“班级表演会”。
  多年来,“分数”一直是音乐学科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对于学生在兴趣爱好、艺术特长和艺术感受、表现、创造等方面不能进行全面、客观的考评,从而使学生得不到公正、全面的评价,降低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尝试开展了别开生面的“班级表演会”来探究音乐评价方式,并收到了可喜的收获。
  5.在低段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来讲述聆听的感受。
  如在聆听的音乐作品《森林水车》,课后学生根据音乐的变化,创编了20多个内容各异、情节生动的音乐小故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提高了音乐对音乐的感悟力。这些小故事经过老师的排版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由学生自己创作的小故事,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喜爱。
  6.在创新的音乐教学中积累案例,撰写教学论文。
  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中的潜心创作、自我展示中,体现了自身的作用和价值,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因此,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我将一如既往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将继续音乐创作教学活动融入教学设计中,其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与理解,发掘音乐作品的知识内涵,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音乐作品的创作,发展学生的个性,展现他们的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学生理解歌词含义的同时进行欣赏音乐作品的教育,并联系音乐旋律的行进加强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情感理解。
  总之,创新教育对于音乐老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将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做优秀的音乐教师。
其他文献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新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了全国各地教学改革的重头戏。近几年,参观了全国各地多所课改名校,结合我县构建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广大校长、教师们的所议所思,我认为改革课堂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课前“先学”加重了学生负担  新课改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先学而后教,这本是一个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模式。但多数学校过分强调课前学生“先学”,要求学生
高中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一个敏感时期。美术教师要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的同时,把德育纳入美术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念。高中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德育。我在担任高中美术教学工作期间,不断地学习研究和总结,使德育与美育更完美地结合起来。  一、鼓励学生表露情感,增强学习自信心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那么,老师在教学中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呢?  一、树立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的高效不在于教师一节课讲了多少内容,而是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把一堂课上好了,学生不仅知识点掌握得好,而且能举一反三。因此,如何用好课堂40分钟,让学生学得轻松,这已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营造氛围,培养自信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的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学生的潜能也才能得以释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
摘 要: 音乐是心灵的艺术,也是情感的艺术。它能陶冶性情,让人的心灵愉悦。音乐艺术本身的特点决定了音乐教学离不开情感教学,高中音乐教学也不例外。高中音乐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音乐知识,更要以此加强情感教学,培养高中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就此探讨了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关键词: 高中音乐教学 情感教学 教学策略  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提出应在音乐教学中注入情感成分,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