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高估房地产税开征的增税功能

来源 :首席经济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hu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地产税终于要来了。
  房地产税的职能将倾向于发挥调节功能。针对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特征,税制改革目标会定位于中长期,选择阻力相对较小的路走。如果选择财政收入职能为主的道路,即尽可能扩大税基范围,将绝大部分普通住宅纳入房产税征收范围的话,不仅会增加大部分居民的税负压力,也与近年来中央提出的减税降费和今年提出的共同富裕总体基调格格不入。理论上,当前政策落地的区域应当是针对部分地区高房价的问题,在借鉴上海和重庆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后续政策落地的几个重点可能是适当扩大税收范围(试点城市增加)、适度压缩免税标准(免征税收面积可能下调至40平-60平的区间)、上调初次税率水平、增加超额累进税制相结合的办法,坚持对投机性和非基础性住房需求的部分加征房产税,抑制非理性住房消费需求。
  房地产税的收入增量效应可能有限。收入效应是政策决策层最为关注的因素,房地产相关税费一直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房地产税的目标和定位是地方税体系中的主体税种,因此,决策部门更加关注收入效应,即房地产税的设立将为政府带来一定数量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收入规模如何,能不能成为地方税体系的主体税种。房地产税的收入规模取决于房地产税的计税依据和税率。由于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因此税基很可能被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土地,另一个是土地上面的房产,由此房地產税可能也将被分为两个部分。对土地而言,财政部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划归税务部门征收或意味着针对“地”的税收已解决。由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超过85%,房地产税开征后即成为地方政府主体税种毫无悬念。
  二是开征房地产税能不能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带来增量。房地产税制度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政策的目标定位和居民的税负可接受度,因此,“宽税基”+“低税率”+“个人免征面积(或市场评估价值)”的方案可能是更加现实的选择。普遍观点认为,房地产税最终方案可能会通过“个人免征面积(或市场评估价值)”将绝大部分家庭排除在外,而只是针对大平层、跃层和别墅等大户型住房。有研究显示,2020年中国城镇住宅存量已达313.2亿平方米,从住房来源结构看,当前全国城镇住房存量中商品房约占4成,自建房约占3成,还有3成为原公房、保障性住房及其他。房地产税中“房”的部分应该由商品房和自建房中又有住房面积最高的那部分人承担。而我国城镇家庭拥有住房不平衡程度较为严重,最高20%的家庭户拥有约40%的住房面积。据此估算全国房地产税的税基约为36.8亿平方米。数据显示,2020年末全国城镇住宅平均价格9860元/平方米,按照0.8%的平均税率粗略估算,2020年房地产税中“房”的部分可以增加税收收入约2905亿元,占同期公共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59%和1.88%,与同期4.55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规模差距更大。短期内,国内房地产市场可能面临持续严监管和城镇化减速的影响。因此,房地产税的财政收入增量效应可能有限。
  房地产税推出着眼于完善长效调控机制。很显然,现行房地产税制度的设计理念已落后于经济发展。自1998年土地和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1%,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28.3%,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房地产税制体系结构并不合理,“重流转、轻保有”的特征比较明显,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以来,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内,这两大保有环节的税种并未做出重大调整。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前三个季度,保有环节开征的两项税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其税收收入合计为3620亿元,仅占当年税收总收入的2.6%,远低于流转环境征收的三项(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税收收入12533亿元,后三项合计占税收总收入的8.9%。因此,房地产税改革的核心是在保持现阶段流转税、所得税双主体税制基本稳定基础上,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
  从长远来看,中国具有规模十分庞大的房地产存量市场,住房需求增量依然稳步持续释放,房价总体上也保持平稳正增长的趋势。这表明房地产税的税基逐年增加。因此,房地产税短期内对地方财政收入带来的增量可能有限,但随着时间推移,房地产税的税基持续扩大,为地方政府提供的财政收入也将日趋增加。但需要指出的是,房地产税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地方财政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因而土地财政的现状仍将维持一个时期。
  连平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
  《首席经济学家》主编
其他文献
吡啶是氮杂环化合物中的典型代表,具有高毒性和致畸性,在农业,制药和化学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这些工业废水中的吡啶及其衍生物浓度通常较高,一旦这些含吡啶及其衍生物的废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并排放到水环境中,它们将在水环境中长期存在,势必对人类健康和环境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目前,多种方法结合处理技术如高级氧化技术(AOPS)、吸附等物理处理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的结合,常用于含吡啶废水的实际工程应用。实际应用效
诺氟沙星(Norfloxacin,NOR)是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其抗菌效果良好,因此近年来被大量用于治疗人类和畜禽疾病以及促进动物生长,然而,大部分抗生素不能在人和动物体内吸收降解,而是被排放到环境中,尽管诺氟沙星在环境中的浓度相对较低,但仍然对人类和生态环境健康造成了威胁。因此,急需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来处理水中残留的诺氟沙星。近年来,纳米零价铁因具有高反应活性和大的比表面积而受到学者的广泛关
摘要:纵观日本艺术绘画史,草间弥生的作品是日本当代艺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以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风靡全球。鲜艳的视觉冲击力、不断重复的波点、梦幻童真的情感表达,都是她鲜明的艺术特色。草间弥生凭借多种多样的艺术创作手段和表达媒介,使她成为领先时代的前卫艺术家。文章将围绕着草间弥生的艺术影响力及其镜像空间中自我消融的艺术体验两部分展开论述。  关键词:草间弥生;镜像;消融;装置艺术  “波点女王”
期刊
摘要:绘画的三个要素,是灵性、表达和修养。苏珊·格朗说:“艺术是人类感情的符号形式的创作,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他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关于绘画,笔者一直保留纯粹的信念,不关乎前程,不浮于形式,不在乎是否会有人欣赏,不在意是否会有人抨击。为风景色彩融入艺术灵魂,这是一个艺术家心中的净土。  关键词:油画;风景;山
期刊
摘要: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海南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渐渐从人们视线中消失了,如何让非遗文化在人们心中深深扎根成为学者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海南椰雕为例,提出关于非遗进校园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后来者研究参考。  关键词:海南自贸港;非遗进校园;海南椰雕  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如火如荼,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汇集于此,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添砖加瓦,或是领略
期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成果,也是人类历史的重要载体,能够增进人们对既往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在常州市的国际化进程中,非遗外宣资料及其翻译对提高该市的国际影响力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以常州梳篦为例,对该市非遗外宣翻译现状及问题进行讨论,并给予相关建议,以更好地宣传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常州文化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常州梳篦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
期刊
摘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做好保护工作,也要深度挖掘其利用价值,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传承。本文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新应用问题,首先,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特点;其次,结合实践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最后,提出非遗元素的应用策略,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平面设计;创新应用  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若要使传统文化适
期刊
摘要:红色旅游是革命纪念的文化形式,具有弘扬革命精神和宣传革命事迹的作用,能够帮助游客学习和感悟革命精神,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学习历史知识、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新时期,红色旅游蓬勃发展,而革命文物遗址的保护和红色旅游发展关系密切,因此更需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文章从红色旅游发展意义入手,讨论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和红色旅游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阐述革命文物遗址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的关系,分析如何利
期刊
摘要:当前,泛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文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意义,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新文创”IP价值的构建,以其注重价值引领与人性观照的发展理念,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科技”“内容+体验”等文创形式从传承与利用两个维度创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路径。随着我
期刊
摘要:在西方绘画思潮与当代新绘画材料的碰撞下,当代工笔画创作完成了向现代性工笔绘画语言的转换。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发展至今,画家开始更多地思索在画作中呈现非再现、非意象抒情、非形式审美的“新工笔”气象。“隐喻”作为传统表现的手法,如何对其古法新用,也是艺术家们长期思考的问题。文章以从隐喻的类型、隐喻的价值及隐喻的运用三方面,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隐喻;创作  “工笔人物画由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