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业“变形记”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yuanzhuji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教学中美术作业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美术课堂中教和学的聚焦点。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美术作业的设计缺少创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术教学的效果。本文试图通过四方面的美术作业变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改传统,适当地将一些合适的课程的一次作业变成分段多次;找创意,把常规的绘画平面作业变成生活化及有创意的DIY作品;改人数,让学生孤军奋战地完成作业变成团队合作;传承中华文化,让现在学生将对国外盲目崇拜转化成对中华文化的欣赏与骄傲。
  【关键词】作业 变化 美术 创新
  尹少淳教授指出:“美术教师已经习惯了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必不可少,但它不等于素养和能力。教师应当思考怎样真正地将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素养和能力。”笔者经过研究与实践,发现通过教师科学、创新地设计美术作业是一个有效途径。
  一、改传统,一次作业变分段式挑战
  分段的作业模式是指:让学生在课堂中,循序渐进地分成多段模式完成美术作业。传统的美术课堂大多前段讲授,后段绘画,称为“两段式教学”,而作业设计就是一成不变的白纸一张。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将原来的作业方式变为“分段”,让学生在课堂中边学边画,再想再画。这样作业过程是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在这样作业设计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探索式学习实践。教学内容从总目标着手,把总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在每一个分段小目标中,不断递增难度的作业设计,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学生作业从简单到丰富再到深入并加以创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感到太大的难度,都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便可以获得成功,能够让学生享受多次成功的体验。
  例如,在执教《想想说说写写画画》中,笔者模仿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任务单形式,创设情境“教师去哪儿”,让学生接到3个任务单,进行3次作业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边学边想,边想边画,3个环节由简入繁,层层推进。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用图形与文字表现的方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作业将3张作业加上封面,打上孔,用毛根装订后,就是一个很棒的绘本,学生课后可以用所学的知识继续添加,起到很好的拓展作用。
  二、找创意。绘画2D变DIY创意作品
  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但常常也是沉睡的,这些沉睡的潜能需要教师的引导来唤醒。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作为教师,要全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计有趣的作业,学生才会产生创新的热情,从而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
  美术学习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和心理反应。“我们最喜欢上美术课了,太有意思了”,大多是低中年段的学生说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却降低了,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似乎越来越困难。教师要动脑筋想办法积极巧妙利用生活物品,采用创意、趣味、新颖的作业形式,这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举措。
  苏少版美术六年级上册《蔬菜的联想》,本课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蔬菜的特点进行联想和创作。单纯的纸张上表现作品,学生觉得枯燥。笔者利用木夹张口的特点,将蔬菜剪开成两半贴在木架前面,再将蔬菜的联想的物品贴在木夹后面。夹子张口的方向也可以发生变化,让各种蔬菜变成各种实用性的生活用品。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平时沉默的课堂顿时变得热闹起来,学生热情高涨,各抒己见,都很主动地表达自己创作的想法。修正带、铅笔、优盘、帽子、灯……一个个创意精彩的作品在学生们手中呈现。
  小小的木夹,藏着如此大的美术创意,这是教师的教育智慧的象征,也是学生提高美术创造力的一个很巧妙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身边熟知且易操作的东西去设计美术作业,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创意与美。
  三、变人数。孤军奋战换团队合作
  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是一种最简单高效的教学模式之一。在合作作业中,学生在交流中学会沟通与互助;在材料使用中,学生在操作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在分工中,学生在分配中学会管理与责任。
  《环境小设施》一课,笔者把作业形式改成6人一组,有的学生画街道,有的画垃圾桶,有的画路灯,有的画邮筒,有的涂色,有的剪贴,忙得不亦乐乎。不一会,一幅幅构思大胆、色彩艳丽、各具特色并带有主题式的环境小设施呈现在我们面前。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各有所得。这种把枯燥的练习作业变为多项选择作业的方式,通过大脑的联想、想象、创作、表现提高了学生发现、创造新事物的灵敏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用变式、发散、即兴创编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引发了学生的创造天赋,并且给予学生利用其他学科所学知识通过系列作业活动体现的机会。本节课不但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创造性地解决了作业重复的问题;既提高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又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新观念,提高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四、倡传承。国外崇拜转中国骄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为了盲目追逐时髦,也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而是要把中国历经了几千年的美和智慧切实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学校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地,美术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载体。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培养新时代青少年民族情感,增强青少年文化底蕴,促进民族文化历史传承的力量之源。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引入美术课堂,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很多学生对西方的各种节日、文化等比较热衷,反而对自身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所以,在课堂上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中国艺术的感受和欣赏,使得他们都能够对这些艺术背后所反映的民族精神、价值观等有清晰的理解和強烈的认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和态度。
  笔者在执教《海洋怪兽》一课时,学生想到的大多是国外卡通怪兽,怎样引导学生表现中国风的“海洋”怪兽呢?笔者利用圆形画幅构图,圆形部分选择了仿古的牛皮纸,再加入仿书法的章法简介怪兽的文字,最后用红笔模仿篆刻的方法加入名章,一张张极具中国古画风的雅致与韵味的作品便跃然纸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在此学生可以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华、精神积淀、审美情趣。通过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美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完成育人的功能的同时,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契机,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设计形式多样的美术作业形式,使美术作业内容涵盖面广,形式丰富多样,从而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多元化作业中尽情体验、探索美术的激情与魅力。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标指出,活动是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设计更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活动教学时执教者要跳出自己预设的“舒适圈”,让学生的即时性生成点亮课堂,少一点设计“圈套”,多一点精彩生成;让学生在真实的观察和调查活动中获得真切的道德体验与认知,少一点表面形式,多一点过程指导;让辨析讨论活动有深度、有质量,不断促进学生内在道德生长,少一点泛泛而谈,多一点道
【摘要】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实践中应当重视数学文化教育。多个版本教材中都专门设置了“你知道吗”板块,作为数学文化渗透的重要载体。本文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分析其“你知道吗”板块内容类型、文化价值,并提出了“你知道吗”板块的两条教学策略建议:有机融合、拓展整合。  【关键词】“你知道吗” 数学文化 教学阵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摘要】小学生数学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数学作业就是提高这些能力的重要载体。作业作为教师评价学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提高小学生数学作业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作业质量 作业规范 激励手段  教师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布置、检查与批改作业。作业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一
[摘要]科学教育不是给学生讲授一些零碎的、不连贯的知识片段和堆积在一起的科学定律,而是需要讲授围绕涉及重要科学领域的有结构、有联系的科学核心概念和模型。本文基于对《热》单元教材的分析和重构,以一组相似实验材料设计出“一材多用”的系列实验,引导学生较为深入地感受热传递的规律,帮助学生构建热知识科学大概念。  [关键词]核心概念 单元教学 一材多用  研究表明,人们对科学大概念的理解可以较长久地保存在
【摘要】练习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练习题如同建造数学大厦的“脚手架”,是学生攀登数学高峰的重要“支架”。数学练习的设计应指向减负增效,应遵循科学性、层次性、多样性、创新性等原则,应做到内容有趣、形式多变,思考性强、含金量高,针对差异、分层设计,手脑联动、做思结合,少封闭性、多开放性。  【关键词】减负增效 数学练习题 脚手架  练习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练习题如同建造数学大厦的“脚手架”,
【摘要】审美表达是美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是整个美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言为心声,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是否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来了解。而对于农村小学美术课堂而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欠缺的。为此本文提出从以下方面进行培养:提供丰富素材,强化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理解美术法则,帮助学生掌握美术语言;教师示范引导,指导学生学会审美表达;自评互评结合,训练学生主动审
[摘要]数学活动课不仅仅是数学课,而应该既有数学的味道,更要有活动课的味道,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精彩,了解数学的思想,拓展数学的眼光,从而培养数学的素养。《和的奇偶性》是一节数学活动课,几个数的和的奇偶性规律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被学生发现并学会应用,在此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合作的乐趣、探究的兴趣、数学的文化、渗透的思想和数学的素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 《和的奇偶性》 数学素养  《和的奇偶性》是苏教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应该落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的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全过程,应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在课程内容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评价中,通过智趣合一的数学课程内容、智趣交融的教与学方式、智趣互促的手段和途径,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学生数学能力,拓展学生数学视野,让数学的“智”与“趣”在学生的学习中真正地生长,实现以趣启智、以智激趣、智趣共生的愿景。一、“智趣数学”的开发背
孟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清朝中后期,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为代表的孟河医派创造了“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医盛时期,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孟河医派”就此成型。多年来,我校努力将“医道”和“教道”加以打通、融合、延伸与拓展,提炼出“孟河医派”的核心精神“博爱、诚信、博学、创新”,并用“孟河医派”文化引领学校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
1  漫山遍野,萤火飞舞。那些萤火在黑暗里特别的明亮,就像飞舞的雪花一样。有一点萤火飞到了赵小军的面前,上下地跳动着,像是有意地引诱他。他向前动了一下,那点萤火果然就向前飞一下。他停了,萤火就也停着,只是依旧在他的眼前上下绕飞着,就像是一只蝴蝶。  好奇心促使他跟着它走,还有小男孩内心的那种勇敢。山上到处是石头,大大小小的。树林里也到处是枝蔓,中间还有一些细长的竹子。月亮很圆。树林里光点斑驳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