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均衡概念的含义,指出经济均衡的概念来自于物理学中均衡的概念,并强调均衡应当包括两层含义。接着论述经济均衡在历史的演变中所发生的各种变化,进而论述了理论上和现实中经济均衡的存在性与稳定性问题,指出理论上可能存在着均衡,但现实中一般不存在均衡,并阐释了在不存在均衡时,人们在现实中该如何抉择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均衡 存在性 稳定性
一、引言
均衡概念来自于物理学,在物理学中,它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即相互对立的各种力量同时发挥作用,但这些作用相互抵消,作用的结果等于零,因而处于某种稳定的状态。因此,均衡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相互对立的各种力量在数量上相等;二是相互对立的各种力量不再具有变动的趋势。当均衡概念引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和人的行为的经济学中的时候,其第一层含义没有发生变化,第二层含义引申为相互对立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限制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和能力。
均衡概念自被引入经济学后,其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均衡概念也从最初的定义演变成各种不同含义的均衡概念,如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瓦尔拉斯均衡与马歇尔均衡、非均衡与广义均衡等。对于均衡的存在性与稳定性等问题,人们也莫衷一是,在讨论该问题时,人们往往分不清理论与现实的区别,将理论上均衡的存在性与稳定性和现实中均衡的存在性与稳定性混为一谈。因而,本文在前人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对有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阐释,在澄清有关问题的同时,亦希望对现实经济的发展能有所益处。本文其余部分安排如下:二、均衡概念的演化。三、理论上经济均衡的存在性与稳定性。四、现实中经济均衡的存在性与稳定性。五、文章结论。
二、均衡概念的演化
(1)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
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的区别源于研究者分析方法的不同。研究者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的各种特征时,一般会用静态分析或动态分析加以处理。前者试图建立经济体系各要素(商品的价格与数量)在某一时点之间的关系,即叙述的是在某一观察时点需求、供给和价格之间的关系,不考虑任何其它的因素。但在某一时点,在相互作用的经济体系中的各要素显然是以前构形的结果,而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本身亦会受到人们对未来构形的预期的影响,因而在研究经济问题时,需要考虑各要素的过去值与预期值的影响,需要考虑时滞、变化率、预期等因素,这种研究方法即为动态分析。因此可以看出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关键区别在于各要素(变量)的时间下标是否相同,当把带有相同时间下标或不同时间下标的各要素联系在一起时,我们便可给静态均衡或动态均衡下定义。
(2)瓦尔拉斯均衡与马歇尔均衡
瓦尔拉斯均衡,即一般均衡,采用的是一般分析方法,其含义是在全社会中,所有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相等。马歇尔均衡,即局部均衡,采用的是局部分析方法,其含义是无论其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的供求是否均衡,只要某一产品或要素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相等,就可认为这一市场实现了局部均衡。在存在瓦尔拉斯均衡的情况下,自然存在着马歇尔均衡;在不存在瓦尔拉斯均衡的情况下,未必不存在马歇尔均衡。
(3)非均衡与广义均衡
以上所讲的四种均衡,无论其分析方法有何不同,其均衡概念都包括以下两层涵义:一是各种变量在数量上相等,即变量相等;二是变量在各种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的动机或能力,即行为最优,或行为确定。而非均衡和广义均衡,它们都放弃了均衡概念两个涵义中的一个,虽然它们各自放弃的东西不同。在非均衡理论中,只要各种变量在数量上不相等,就称之为非均衡,而不论是否存在行为确定,也就是说,这种理论仅用变量不均等来定义了非均衡。而广义均衡,科尔奈解释为一个系统的状态可以由于自身的规律性而总是恢复原状,也就是能够由内部控制机制或社会规律不断再生产者的正常状态。即只要行为确定,从而一种状态可以持续,便说这种状态是均衡的,而不论变量是否均等,也就是说,仅用行为确定来定义均衡。
三、理论上经济均衡的存在性与稳定性
(1)经济均衡的存在性问题
为了研究经济均衡的存在性问题,经济学家采用了这样一种研究方法,即首先给经济体系中的各要素下定义,然后借助于所涉及的函数关系的某些性质来确切说明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接下来便要证明问题实际上是能够解决的,最后便是探讨解法显示出来的“规律”。也就是说探究所要研究的现象的性质,并根据我们对这些性质的了解发现我们认为存在于它们之间的关系(方程),然后将这些方程纳入一个体系,即一个理论模型中,看看作为变量出现在这一体系中的要素是否有唯一的一组值来满足所有必须同时存在的方程。如果我们确定有一组变量值可以满足方程的所有要求,而这些变量在方程组所包含的事实的唯一影响下,并不呈现出变动的趋势,那么我们便可以说,这组变量处于均衡状态,或者说有一组变量值满足均衡条件。当然,这亦可能有好几组或无穷组变量值满足这一条件,那么,就会有多种均衡。
瓦尔拉斯首先运用了该种研究方法,该体系以交换理论为基础,着重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要描述出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第二,要得出家庭行为方程(最大化方程)。为此瓦尔拉斯假设,有n个具有明确偏好的人,拥有总量为m的由任意数量和种类构成的商品市场,这些人来到市场上进行交换,以增加彼此的福利水平。接着假设每一位交换者对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函数不仅存在,而且仅是该种商品数量的函数,都是单调递减且与他拥有的其他商品无关,于是便会得到n(m-1)个方程式,他们连续不断地进行交换,直到进一步的交换不能增加他们每个人的满足为止。在这期间,有些方程式表示各个参与者获得和让与的数量,而获得和让与的数量其符号刚好相反,那么每一数量乘以用标准商品表示的价格,乘积加起来必将等于零(个人均衡方程式);另外,就整个市场而言,每个商品让与的总量必将等于获得的总量(市场均衡方程式)。假如该方程组存在着解,那么,这些方程组就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例如,该方程必须是真正的方程,而不能是纯粹的恒等式;各方程必须是独立的;必须有足够的数量;彼此不能相互矛盾等。那么,该联立方程组的情况就会出现三种结果,即有唯一解、多个解和无解。因此,也就会出现一个均衡、多个均衡和无均衡存在。瓦尔拉斯最后认为,在纯粹市场经济中,存在着解,如果市场上商品很多,则一般会有一个唯一的均衡解,当然,这也是理论上的均衡解。 (2)经济均衡的稳定性问题0假设理论上经济均衡确实存在,不论是存在一个均衡还是多个均衡,如果经济体系中的变量取这样的值,我们便说该体系处于均衡状态。根据熊彼特的有关论点,他把该均衡值划分为三类:稳定的均衡值、中性的均衡值、不稳定的均衡值。所谓稳定的均衡值,是指它如果发生小的变化,就会产生一种作用力,该作用力会使它恢复原来的值;所谓中性的均衡值,是指它如果发生小的变化,不会产生使它恢复原来值的作用力;所谓不稳定的均衡值,是指它如果发生小的变化,就会产生一种作用力,该作用力会使某个经济体系愈来愈远离均衡值。若用形象化的比拟来说明,第一种情况可用U型槽底的小球来说明;第二种情况可由台球桌上的小球来说明;第三种情况可用反着的U型槽上的小球来说明。因此,为了理解经济体系的内在逻辑,弄清确保稳定的条件和产生不稳定的条件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总之,理论上可能存在着一个经济均衡或多个经济均衡,尽管从科学的角度看,存在着唯一确定的均衡当然是最重要的,即使要作限制性很强的假设来证明它,如果无论以多高的抽象水平也无法证明存在着唯一确定的均衡,那么我们所研究的经济现象便是一片混乱,无法加以分析。当然,理论上无法加以分析,并不代表现实经济中无法交易。
四、现实中经济均衡的存在性与稳定性
在分析现实中经济均衡的存在性与稳定性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经济体系的两种基本状态:一是静止状态,二是进化状态。前者指的不是分析者所采取的某种方法,而是指分析对象的某种状态,即按平均速率运行的一种经济过程,更准确的说是指自我再生产的经济过程。而后者是指经济过程脱离静止状态的现象,因而现实中均衡发展就是这样一种社会状况,其人口与财富按基本相同的比率增长,其生产方法和贸易状态几乎不发生变化,最重要的是,人类本身性格也是一个常数。因而,从逻辑上讲,一方面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另一方面是静止状态和进化状态,它们彼此是互不相关的,我们可以用动态分析来描述静止状态,也可以用一连串的静止分析来描述进化过程。尽管在理论逻辑上互不相关,但现实中人们往往会混淆这两个不相关的概念,从而也会将理论上可能存在的静态均衡或动态均衡当作现实中的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
由第三部分的分析可知,在瓦尔拉斯体系中,对于均衡问题,都是先提出理论上的解,然后再考察现实中这种理论上的解在与此相对应的市场上是如何实现的。即先试着证明存在着均衡解,再证明这个解是市场机制在纯粹竞争条件下趋于建立的解。而市场实现这一过程的是当按照这种价格需求大于供给时,便提高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当按照这种价格供给大于需求时,便降低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这样的均衡价格几乎不存在。首先,现实中的经济体系是一个多样化的体系,不可能只存在一个纯粹的竞争市场。其次,现实中各种变量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从而大量的联立方程组也会自动的做出反应,当各变量还未调整至一点(均衡点)时,各种变量的变化又会进一步对其进行扰动。因此,即使经济中存在着均衡点,我们也无从加以判断。况且,如果在理论上以很高的抽象水平也无法证明存在着均衡,那么,在真实世界中,这种均衡更不会存在。不存在均衡,当然也不会存在稳定的均衡。因而,我们也可以明显的看出,非均衡与广义均衡概念的提出不但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反而会增加对概念理解的困难。
只是在多样化(不确定)的世界中,人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参照点,以使自己更有信心去行动。当理论上不存在均衡时,我们所能够做的只是参照历史的逻辑,按照其原先运行的历史脉络,找出前行的基本方向。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时刻考虑外在的冲击,不断调整其方向,从而不断地拓宽我们认知的领域,更深刻地理解真实世界。
五、文章结论
本文首先论述了均衡概念的含义,指出经济均衡的概念来自于物理学中均衡的概念,并强调均衡应当包括两层含义。接着论述经济均衡在历史的演变中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即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强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瓦尔拉斯均衡和马歇尔均衡(强调局部分析和一般分析);非均衡和广义均衡(强调变量的不相等和行为的确定性)。紧接着论述了理论上和现实中经济均衡的存在性与稳定性问题,指出理论上可能存在着均衡,但现实中一般不存在均衡,并阐释了在不存在均衡时,人们在现实中该如何抉择。但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理论上论述均衡得以产生的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并未指出在其他市场条件下的均衡问题,而这亦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樊纲.论均衡、非均衡及其可持续问题[J].经济研究,1993(2).
[2]科尔奈.增长、短缺与效率[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版.
[3]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三卷)[M].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一版.
[4]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M].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一版.
[5]盛洪.从计划均衡到市场均衡[J].管理世界,1991(1).
[关键词]经济均衡 存在性 稳定性
一、引言
均衡概念来自于物理学,在物理学中,它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即相互对立的各种力量同时发挥作用,但这些作用相互抵消,作用的结果等于零,因而处于某种稳定的状态。因此,均衡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相互对立的各种力量在数量上相等;二是相互对立的各种力量不再具有变动的趋势。当均衡概念引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和人的行为的经济学中的时候,其第一层含义没有发生变化,第二层含义引申为相互对立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限制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和能力。
均衡概念自被引入经济学后,其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均衡概念也从最初的定义演变成各种不同含义的均衡概念,如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瓦尔拉斯均衡与马歇尔均衡、非均衡与广义均衡等。对于均衡的存在性与稳定性等问题,人们也莫衷一是,在讨论该问题时,人们往往分不清理论与现实的区别,将理论上均衡的存在性与稳定性和现实中均衡的存在性与稳定性混为一谈。因而,本文在前人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对有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阐释,在澄清有关问题的同时,亦希望对现实经济的发展能有所益处。本文其余部分安排如下:二、均衡概念的演化。三、理论上经济均衡的存在性与稳定性。四、现实中经济均衡的存在性与稳定性。五、文章结论。
二、均衡概念的演化
(1)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
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的区别源于研究者分析方法的不同。研究者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的各种特征时,一般会用静态分析或动态分析加以处理。前者试图建立经济体系各要素(商品的价格与数量)在某一时点之间的关系,即叙述的是在某一观察时点需求、供给和价格之间的关系,不考虑任何其它的因素。但在某一时点,在相互作用的经济体系中的各要素显然是以前构形的结果,而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本身亦会受到人们对未来构形的预期的影响,因而在研究经济问题时,需要考虑各要素的过去值与预期值的影响,需要考虑时滞、变化率、预期等因素,这种研究方法即为动态分析。因此可以看出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关键区别在于各要素(变量)的时间下标是否相同,当把带有相同时间下标或不同时间下标的各要素联系在一起时,我们便可给静态均衡或动态均衡下定义。
(2)瓦尔拉斯均衡与马歇尔均衡
瓦尔拉斯均衡,即一般均衡,采用的是一般分析方法,其含义是在全社会中,所有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相等。马歇尔均衡,即局部均衡,采用的是局部分析方法,其含义是无论其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的供求是否均衡,只要某一产品或要素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相等,就可认为这一市场实现了局部均衡。在存在瓦尔拉斯均衡的情况下,自然存在着马歇尔均衡;在不存在瓦尔拉斯均衡的情况下,未必不存在马歇尔均衡。
(3)非均衡与广义均衡
以上所讲的四种均衡,无论其分析方法有何不同,其均衡概念都包括以下两层涵义:一是各种变量在数量上相等,即变量相等;二是变量在各种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的动机或能力,即行为最优,或行为确定。而非均衡和广义均衡,它们都放弃了均衡概念两个涵义中的一个,虽然它们各自放弃的东西不同。在非均衡理论中,只要各种变量在数量上不相等,就称之为非均衡,而不论是否存在行为确定,也就是说,这种理论仅用变量不均等来定义了非均衡。而广义均衡,科尔奈解释为一个系统的状态可以由于自身的规律性而总是恢复原状,也就是能够由内部控制机制或社会规律不断再生产者的正常状态。即只要行为确定,从而一种状态可以持续,便说这种状态是均衡的,而不论变量是否均等,也就是说,仅用行为确定来定义均衡。
三、理论上经济均衡的存在性与稳定性
(1)经济均衡的存在性问题
为了研究经济均衡的存在性问题,经济学家采用了这样一种研究方法,即首先给经济体系中的各要素下定义,然后借助于所涉及的函数关系的某些性质来确切说明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接下来便要证明问题实际上是能够解决的,最后便是探讨解法显示出来的“规律”。也就是说探究所要研究的现象的性质,并根据我们对这些性质的了解发现我们认为存在于它们之间的关系(方程),然后将这些方程纳入一个体系,即一个理论模型中,看看作为变量出现在这一体系中的要素是否有唯一的一组值来满足所有必须同时存在的方程。如果我们确定有一组变量值可以满足方程的所有要求,而这些变量在方程组所包含的事实的唯一影响下,并不呈现出变动的趋势,那么我们便可以说,这组变量处于均衡状态,或者说有一组变量值满足均衡条件。当然,这亦可能有好几组或无穷组变量值满足这一条件,那么,就会有多种均衡。
瓦尔拉斯首先运用了该种研究方法,该体系以交换理论为基础,着重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要描述出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第二,要得出家庭行为方程(最大化方程)。为此瓦尔拉斯假设,有n个具有明确偏好的人,拥有总量为m的由任意数量和种类构成的商品市场,这些人来到市场上进行交换,以增加彼此的福利水平。接着假设每一位交换者对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函数不仅存在,而且仅是该种商品数量的函数,都是单调递减且与他拥有的其他商品无关,于是便会得到n(m-1)个方程式,他们连续不断地进行交换,直到进一步的交换不能增加他们每个人的满足为止。在这期间,有些方程式表示各个参与者获得和让与的数量,而获得和让与的数量其符号刚好相反,那么每一数量乘以用标准商品表示的价格,乘积加起来必将等于零(个人均衡方程式);另外,就整个市场而言,每个商品让与的总量必将等于获得的总量(市场均衡方程式)。假如该方程组存在着解,那么,这些方程组就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例如,该方程必须是真正的方程,而不能是纯粹的恒等式;各方程必须是独立的;必须有足够的数量;彼此不能相互矛盾等。那么,该联立方程组的情况就会出现三种结果,即有唯一解、多个解和无解。因此,也就会出现一个均衡、多个均衡和无均衡存在。瓦尔拉斯最后认为,在纯粹市场经济中,存在着解,如果市场上商品很多,则一般会有一个唯一的均衡解,当然,这也是理论上的均衡解。 (2)经济均衡的稳定性问题0假设理论上经济均衡确实存在,不论是存在一个均衡还是多个均衡,如果经济体系中的变量取这样的值,我们便说该体系处于均衡状态。根据熊彼特的有关论点,他把该均衡值划分为三类:稳定的均衡值、中性的均衡值、不稳定的均衡值。所谓稳定的均衡值,是指它如果发生小的变化,就会产生一种作用力,该作用力会使它恢复原来的值;所谓中性的均衡值,是指它如果发生小的变化,不会产生使它恢复原来值的作用力;所谓不稳定的均衡值,是指它如果发生小的变化,就会产生一种作用力,该作用力会使某个经济体系愈来愈远离均衡值。若用形象化的比拟来说明,第一种情况可用U型槽底的小球来说明;第二种情况可由台球桌上的小球来说明;第三种情况可用反着的U型槽上的小球来说明。因此,为了理解经济体系的内在逻辑,弄清确保稳定的条件和产生不稳定的条件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总之,理论上可能存在着一个经济均衡或多个经济均衡,尽管从科学的角度看,存在着唯一确定的均衡当然是最重要的,即使要作限制性很强的假设来证明它,如果无论以多高的抽象水平也无法证明存在着唯一确定的均衡,那么我们所研究的经济现象便是一片混乱,无法加以分析。当然,理论上无法加以分析,并不代表现实经济中无法交易。
四、现实中经济均衡的存在性与稳定性
在分析现实中经济均衡的存在性与稳定性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经济体系的两种基本状态:一是静止状态,二是进化状态。前者指的不是分析者所采取的某种方法,而是指分析对象的某种状态,即按平均速率运行的一种经济过程,更准确的说是指自我再生产的经济过程。而后者是指经济过程脱离静止状态的现象,因而现实中均衡发展就是这样一种社会状况,其人口与财富按基本相同的比率增长,其生产方法和贸易状态几乎不发生变化,最重要的是,人类本身性格也是一个常数。因而,从逻辑上讲,一方面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另一方面是静止状态和进化状态,它们彼此是互不相关的,我们可以用动态分析来描述静止状态,也可以用一连串的静止分析来描述进化过程。尽管在理论逻辑上互不相关,但现实中人们往往会混淆这两个不相关的概念,从而也会将理论上可能存在的静态均衡或动态均衡当作现实中的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
由第三部分的分析可知,在瓦尔拉斯体系中,对于均衡问题,都是先提出理论上的解,然后再考察现实中这种理论上的解在与此相对应的市场上是如何实现的。即先试着证明存在着均衡解,再证明这个解是市场机制在纯粹竞争条件下趋于建立的解。而市场实现这一过程的是当按照这种价格需求大于供给时,便提高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当按照这种价格供给大于需求时,便降低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这样的均衡价格几乎不存在。首先,现实中的经济体系是一个多样化的体系,不可能只存在一个纯粹的竞争市场。其次,现实中各种变量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从而大量的联立方程组也会自动的做出反应,当各变量还未调整至一点(均衡点)时,各种变量的变化又会进一步对其进行扰动。因此,即使经济中存在着均衡点,我们也无从加以判断。况且,如果在理论上以很高的抽象水平也无法证明存在着均衡,那么,在真实世界中,这种均衡更不会存在。不存在均衡,当然也不会存在稳定的均衡。因而,我们也可以明显的看出,非均衡与广义均衡概念的提出不但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反而会增加对概念理解的困难。
只是在多样化(不确定)的世界中,人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参照点,以使自己更有信心去行动。当理论上不存在均衡时,我们所能够做的只是参照历史的逻辑,按照其原先运行的历史脉络,找出前行的基本方向。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时刻考虑外在的冲击,不断调整其方向,从而不断地拓宽我们认知的领域,更深刻地理解真实世界。
五、文章结论
本文首先论述了均衡概念的含义,指出经济均衡的概念来自于物理学中均衡的概念,并强调均衡应当包括两层含义。接着论述经济均衡在历史的演变中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即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强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瓦尔拉斯均衡和马歇尔均衡(强调局部分析和一般分析);非均衡和广义均衡(强调变量的不相等和行为的确定性)。紧接着论述了理论上和现实中经济均衡的存在性与稳定性问题,指出理论上可能存在着均衡,但现实中一般不存在均衡,并阐释了在不存在均衡时,人们在现实中该如何抉择。但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理论上论述均衡得以产生的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并未指出在其他市场条件下的均衡问题,而这亦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樊纲.论均衡、非均衡及其可持续问题[J].经济研究,1993(2).
[2]科尔奈.增长、短缺与效率[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版.
[3]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三卷)[M].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一版.
[4]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M].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一版.
[5]盛洪.从计划均衡到市场均衡[J].管理世界,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