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模拟法庭教学中引入“线上线下+对分课堂”模式,能够突破原有法律实践教学的瓶颈,拓展教学平台,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也是响应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新举措。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法治素养,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模拟法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法治素养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相统一”教育教学理念,即“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八个相统一”教育教学理念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在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本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来洞察社会万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作为开门课,如何落实“八个相统一”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正喜爱的课程,是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挑战。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将“对分课堂”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改革,让学生成为教学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仅大大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学习效果,同时,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在思政课上也能够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契合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该教学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在各高校各学科迅速得到推广应用。对分课堂又称为PAD课堂,由“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组成,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其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3]我们在“基础课”教学中引进“对分课堂”模式,在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三环节基础上进行创新重构教学模式,提出了由“讲授+内化吸收+讨论+小结+实践”构成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
(1)讲授:这是“对分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注重教学内容的“输出”,即“讲什么?如何讲?”“讲什么”就是突出精讲留白,讲重点和难点,不是事无巨细地全部讲授,要有所取舍,主要侧重于引导和框架式讲授,留出学生发挥的空间。“如何讲”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阐明讲授内容,例如:案例法、启发式教学等,加强学生对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2)内化吸收:该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通过阅读规定的教学材料启迪思考,消化吸收精讲内容,形成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并通过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等环节加深学习效果;或查找资料,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为课堂讨论环节打下基础。
(3)课堂讨论:该环节是在学生独学的基础上针对知识点或教学案例进行的讨论,是对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深化。既能够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又能够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引导和回应。
(4)小结:在课程收尾处进行归纳总结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突出重点难点,提升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本阶段可以分为学生小结和教师总结两部分。首先由学生代表针对本节课学习讨论情况发表小结意见,最后,由教师对课程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简短的小结。增加小结环节,一方面督促学生在前面的環节中努力认真完成,而不是走形式,另一方面也使整个课程流程更加完整。
(5)实践: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活动主题,通过学生线上线下相结合完成实践项目,由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该环节是理论指导实践,体现知行合一、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一环,提升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是对前几个环节学生学习参与程度的检验。
二、运用“线上线下+对分课堂”模式开展模拟法庭教学的优越性
模拟法庭教学是“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线上线下+对分课堂”开展模拟法庭教学和实践具有以下优越性: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实践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线上教学已经广泛使用,拓展了教学平台,丰富了教学资源。模拟法庭教学通过学习通线上布置教学任务,发布模拟法庭教学资源,学生通过学习通平台阅读资源,丰富相关知识,完成模拟法庭剧本。学习通的考评机制促进全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培养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现师生角色转型,课堂由“教堂”向“学堂”转变
“对分课堂”让教师由原来的教学者转变为助学者,学生由倾听者转变为参与者。教师不再是口若悬河地讲授,而是只讲精华,其他由学生自主完成,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课堂由“教堂”向“学堂”转变。运用学习通发布讨论问题和阅读资料,拓展学习范围,激发学生思考,有助于学生内化吸收。实践环节则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线上平台学习通的运用使“对分课堂”的开展如虎添翼。
(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
通过“对分课堂”,能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和知识需求,找准思政课教学的靶心,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内化吸收、讨论、实践等环节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模拟法庭剧本准备过程中,需要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大量资料和法律依据,查找合适的案例,在查找后需要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撰写模拟法庭剧本。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查阅整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 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线上线下+对分课堂”模式突破了原有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瓶颈,能够推动模拟法庭在虚拟空间开展,不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有效运用课上课下时间,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线上线下+对分课堂”在模拟法庭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如何开展模拟法庭教学,提升教学学习效果,其关键点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做”的问题。因此,在开讲前要针对学生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对课堂各环节有掌控,实施过程中能够有效组织课堂活动的开展。原有模拟法庭教学虽然也很注重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但是由于面对的是高职院校非法学专业学生,实际开展效果并不均衡,学生不能全部参与。由于缺乏必要的考评机制,部分学生表现积极性不高。现在通过学习通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运用学习通上的测评机制,督促学生能够全部参与模拟法庭实践活动。
“对分课堂”分为隔堂对分和当堂对分两种,根据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客观要求,选择实行隔堂对分模式。隔堂对分课堂,自主权交给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师课前通过学习通布置模拟法庭任务,进行学生分组,学生课下完成剧本并提交,按照分组安排角色,进行练习,课上开展模拟法庭,教师在隔堂对分中主要担任辅助角色。
图1 教学设计流程图
(1)课堂讲授:在该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PPT课件讲解模拟法庭的整个流程,介绍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相关法律知识。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用1课时进行视频教学,即播放庭审现场视频,在播放过程中,教师要对模拟法庭的流程和相关法律知识进一步讲解,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4]
(2)内化吸收:该环节教师由主导转为引导辅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自行观看教师发送学习通的材料,学习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有关法律规定,加深理解,并通过“亮考帮”环节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5]这个环节重在学生有针对性地自学,根据自身不同的知识掌握程度发现不足,补足短板。
(3)讨论:学生针对教师给出的民事、刑事案例进行分组讨论,加深对案件涉及的法律知识的把握。小组讨论结束后,最终总结观点进行汇报。学生可以就讨论中发现的问题提问,教师进行答疑指导,也可以请其他小组同学进行答疑,拓展学生思路。
(4)小结:首先请各小组进行概括总结,并对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其次,教师针对授课情况和学生学习讨论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学生在内化吸收和讨论环节中出现的问题重点强调,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并布置模拟法庭任务。
(5)实践:实践环节包括课前准备阶段和课中开庭阶段。
(一)课前准备阶段
(1)分组:为督促全体学生能够参加模拟法庭,方便学习通评价学生,通过学习通分组,每组12个人,确定2名负责人。
(2)确定剧本和角色:学生自主选择模拟法庭剧本,确定角色。剧本上传学习通,教师审阅剧本,及时指导学生修订剧本。刑事模拟法庭由以下人员组成:
①合议庭:由1名审判长、2名审判员(人民陪审員)组成。
②公诉组:2名公诉人(检察官)。
③1名被告人、2名辩护人。
④其他人员:书记员、法警、证人等其他诉讼参与人。
民事模拟法庭由以下人员组成:
①合议庭:由1名审判长、2名审判员(人民陪审员)组成。
②原告组:原告及其代理人(律师)。
③被告组:被告及其代理人(律师)。
④其他人员:书记员、证人等其他诉讼参与人。
(3)在剧本修订完成后,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演练,演练视频上传学习通。
(二)开庭阶段
模拟法庭开庭前准备好道具:法槌、展牌等。教师在开庭前强调开庭中的注意事项:开庭人员要认真严肃,保持庄严肃穆的气氛,用普通话进行发言,声调要铿锵有力。语言符合自己的职业角色,旁听人员要保持肃静。开庭程序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三)庭后总结
庭审结束后,进入评价环节,由当堂点评和学习通上点评组成。当堂点评由旁听学生和教师分别点评,指出庭审表现的优点和不足,对庭审案件争议的焦点所涉及的法律知识再次进行讲解。庭审小组做好庭后总结,发布到学习通,再进行学习通上互评,确保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
四、结论
在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中运用“线上线下+对分课堂”模式,实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有机结合,能够激发学生潜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主动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线上线下+对分课堂”模式表面上看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但是实际上课前教师针对课程的准备工作量大大增加。教师在自身理论学习上要与时俱进,课前要结合时事选取合适的案例,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理论功底,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才能让思政课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真正实现对新时代大学生正确的思想引领,使他们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EB/OL].(20190318).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2]李世阳.崔诚亮.对分课堂:高职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J].商业经济,2021(1):194196.
[3]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6.
[4]盛雪梅.模拟法庭在高职法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12):106107.
[5]董科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2020(10):848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DS2020B5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盛雪梅(1973— ),女,汉族,山东莱州人,法律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法律、思想政治理论。
关键词:模拟法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法治素养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相统一”教育教学理念,即“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八个相统一”教育教学理念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在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本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来洞察社会万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作为开门课,如何落实“八个相统一”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正喜爱的课程,是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挑战。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将“对分课堂”引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改革,让学生成为教学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仅大大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学习效果,同时,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在思政课上也能够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契合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该教学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在各高校各学科迅速得到推广应用。对分课堂又称为PAD课堂,由“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组成,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其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3]我们在“基础课”教学中引进“对分课堂”模式,在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三环节基础上进行创新重构教学模式,提出了由“讲授+内化吸收+讨论+小结+实践”构成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
(1)讲授:这是“对分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注重教学内容的“输出”,即“讲什么?如何讲?”“讲什么”就是突出精讲留白,讲重点和难点,不是事无巨细地全部讲授,要有所取舍,主要侧重于引导和框架式讲授,留出学生发挥的空间。“如何讲”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阐明讲授内容,例如:案例法、启发式教学等,加强学生对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2)内化吸收:该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通过阅读规定的教学材料启迪思考,消化吸收精讲内容,形成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并通过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等环节加深学习效果;或查找资料,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为课堂讨论环节打下基础。
(3)课堂讨论:该环节是在学生独学的基础上针对知识点或教学案例进行的讨论,是对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深化。既能够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又能够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引导和回应。
(4)小结:在课程收尾处进行归纳总结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突出重点难点,提升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本阶段可以分为学生小结和教师总结两部分。首先由学生代表针对本节课学习讨论情况发表小结意见,最后,由教师对课程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简短的小结。增加小结环节,一方面督促学生在前面的環节中努力认真完成,而不是走形式,另一方面也使整个课程流程更加完整。
(5)实践: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活动主题,通过学生线上线下相结合完成实践项目,由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该环节是理论指导实践,体现知行合一、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一环,提升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是对前几个环节学生学习参与程度的检验。
二、运用“线上线下+对分课堂”模式开展模拟法庭教学的优越性
模拟法庭教学是“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线上线下+对分课堂”开展模拟法庭教学和实践具有以下优越性: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实践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线上教学已经广泛使用,拓展了教学平台,丰富了教学资源。模拟法庭教学通过学习通线上布置教学任务,发布模拟法庭教学资源,学生通过学习通平台阅读资源,丰富相关知识,完成模拟法庭剧本。学习通的考评机制促进全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培养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现师生角色转型,课堂由“教堂”向“学堂”转变
“对分课堂”让教师由原来的教学者转变为助学者,学生由倾听者转变为参与者。教师不再是口若悬河地讲授,而是只讲精华,其他由学生自主完成,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课堂由“教堂”向“学堂”转变。运用学习通发布讨论问题和阅读资料,拓展学习范围,激发学生思考,有助于学生内化吸收。实践环节则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线上平台学习通的运用使“对分课堂”的开展如虎添翼。
(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
通过“对分课堂”,能够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和知识需求,找准思政课教学的靶心,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内化吸收、讨论、实践等环节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模拟法庭剧本准备过程中,需要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大量资料和法律依据,查找合适的案例,在查找后需要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撰写模拟法庭剧本。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查阅整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 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线上线下+对分课堂”模式突破了原有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瓶颈,能够推动模拟法庭在虚拟空间开展,不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有效运用课上课下时间,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线上线下+对分课堂”在模拟法庭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如何开展模拟法庭教学,提升教学学习效果,其关键点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做”的问题。因此,在开讲前要针对学生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对课堂各环节有掌控,实施过程中能够有效组织课堂活动的开展。原有模拟法庭教学虽然也很注重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但是由于面对的是高职院校非法学专业学生,实际开展效果并不均衡,学生不能全部参与。由于缺乏必要的考评机制,部分学生表现积极性不高。现在通过学习通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运用学习通上的测评机制,督促学生能够全部参与模拟法庭实践活动。
“对分课堂”分为隔堂对分和当堂对分两种,根据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客观要求,选择实行隔堂对分模式。隔堂对分课堂,自主权交给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师课前通过学习通布置模拟法庭任务,进行学生分组,学生课下完成剧本并提交,按照分组安排角色,进行练习,课上开展模拟法庭,教师在隔堂对分中主要担任辅助角色。
图1 教学设计流程图
(1)课堂讲授:在该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PPT课件讲解模拟法庭的整个流程,介绍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相关法律知识。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用1课时进行视频教学,即播放庭审现场视频,在播放过程中,教师要对模拟法庭的流程和相关法律知识进一步讲解,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4]
(2)内化吸收:该环节教师由主导转为引导辅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自行观看教师发送学习通的材料,学习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有关法律规定,加深理解,并通过“亮考帮”环节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5]这个环节重在学生有针对性地自学,根据自身不同的知识掌握程度发现不足,补足短板。
(3)讨论:学生针对教师给出的民事、刑事案例进行分组讨论,加深对案件涉及的法律知识的把握。小组讨论结束后,最终总结观点进行汇报。学生可以就讨论中发现的问题提问,教师进行答疑指导,也可以请其他小组同学进行答疑,拓展学生思路。
(4)小结:首先请各小组进行概括总结,并对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其次,教师针对授课情况和学生学习讨论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学生在内化吸收和讨论环节中出现的问题重点强调,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并布置模拟法庭任务。
(5)实践:实践环节包括课前准备阶段和课中开庭阶段。
(一)课前准备阶段
(1)分组:为督促全体学生能够参加模拟法庭,方便学习通评价学生,通过学习通分组,每组12个人,确定2名负责人。
(2)确定剧本和角色:学生自主选择模拟法庭剧本,确定角色。剧本上传学习通,教师审阅剧本,及时指导学生修订剧本。刑事模拟法庭由以下人员组成:
①合议庭:由1名审判长、2名审判员(人民陪审員)组成。
②公诉组:2名公诉人(检察官)。
③1名被告人、2名辩护人。
④其他人员:书记员、法警、证人等其他诉讼参与人。
民事模拟法庭由以下人员组成:
①合议庭:由1名审判长、2名审判员(人民陪审员)组成。
②原告组:原告及其代理人(律师)。
③被告组:被告及其代理人(律师)。
④其他人员:书记员、证人等其他诉讼参与人。
(3)在剧本修订完成后,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演练,演练视频上传学习通。
(二)开庭阶段
模拟法庭开庭前准备好道具:法槌、展牌等。教师在开庭前强调开庭中的注意事项:开庭人员要认真严肃,保持庄严肃穆的气氛,用普通话进行发言,声调要铿锵有力。语言符合自己的职业角色,旁听人员要保持肃静。开庭程序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三)庭后总结
庭审结束后,进入评价环节,由当堂点评和学习通上点评组成。当堂点评由旁听学生和教师分别点评,指出庭审表现的优点和不足,对庭审案件争议的焦点所涉及的法律知识再次进行讲解。庭审小组做好庭后总结,发布到学习通,再进行学习通上互评,确保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
四、结论
在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中运用“线上线下+对分课堂”模式,实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有机结合,能够激发学生潜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主动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线上线下+对分课堂”模式表面上看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但是实际上课前教师针对课程的准备工作量大大增加。教师在自身理论学习上要与时俱进,课前要结合时事选取合适的案例,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理论功底,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才能让思政课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真正实现对新时代大学生正确的思想引领,使他们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EB/OL].(20190318).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2]李世阳.崔诚亮.对分课堂:高职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J].商业经济,2021(1):194196.
[3]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6.
[4]盛雪梅.模拟法庭在高职法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12):106107.
[5]董科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2020(10):848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DS2020B5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盛雪梅(1973— ),女,汉族,山东莱州人,法律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法律、思想政治理论。